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longge 08-21 12:14 阅读 我爱育娃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月令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描绘了立秋时节的物候特点,抒发了自己的见秋的感慨: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不经意间,炎热的夏天就走到了时间的尽头,有不舍,有留恋,还有怀念。夏天带给我们的,总是热烈、肆意、激情与希望,于是当一缕凉风吹至,便会有时光偷换流年之感。秋天来了,心底才会突生感叹,时间不等人。首联“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正是带着时间转换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去描写的。(朱夏: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颔联“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天汉”,指银河。遥远的夜空,银河横亘天空,仿佛搭成了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幽会在美丽的玉楼仙境。如果首联是感叹“凉风至”,那么颔联则是期待“鹊桥会”。秋天,也有令人神往的日子,美丽的七夕节就在七月七,这里诗人是由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起人间的爱情,继而想起自己的爱情。失去伴侣的诗人,在此为尾联的“如何得不愁”埋下了伏笔。

颈联“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结合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这里的“寒声”是指代寒蝉的鸣叫声,与下句的“白露”形成工稳对仗。巧妙地将立秋二候编织进一联中,第三候“凉风至”,则在首联下句出现。寒蝉的鸣叫声,在耳畔喧闹;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林间枝头滴下。“喧耳外”,其实是“耳外喧”;“滴林头”,其实是“林头滴”,倒装之后,使人感受到“喧”与“滴”带来的动感冲击,与上两句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连白露轻轻滴下的画面也能够捕捉到。

尾联“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可谓咏立秋的名句。一叶知秋,一叶惊心。秋天,就在那一片片变黄的叶子里,悄然而至。当人们面对肃杀的秋天,面对阵阵凉意,心中怎能不想起去年的秋天,人生的秋天,以及疾驶而去的半年光景。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令人伤感的,因为秋后,好多动物和植物都将离开这个世间,面对即将凋零的万物,人们心中自然会感应万物的变化,生出同样的悲伤情绪。 “如何得不愁”呢?千古以来没有答案。《黄帝内经》劝我们秋天要使志安宁,不要过分悲秋,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立秋至,愿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出精彩的自己,不悲伤,不忧愁,在人生道路上快乐向前。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表现了诗人立秋日登乐游园的独特感受: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提到乐游园,让人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那首诗《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让长安城东南的一块高地千古留名。

乐游原,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地方,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它的身世让人充满好奇。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乐游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描写它的诗歌也多不胜数。

在李商隐之前,唐代的大诗人都曾登临过这座古原,并为这座古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仙李白在古原上抒写了一首《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一首貌似闺怨怀人之作却寄托着家国兴亡之感。

诗圣杜甫游园后写下了《乐游园歌》,其中有四句写道:“乐游古园萃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严势最高,秦川对酒如平掌。”在诗人眼中,乐游原地势高爽,树木繁茂,碧草萋萋,站在乐游原上俯视底下的平地,犹如平掌一般。

大诗人白居易也吟诵过乐游原,他在《登乐游园望》中写道:“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全诗从登乐游园所望见的“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着笔,极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事实融于景色之中。表达了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作有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抒发了对盛世英主的向往,对大唐***衰亡命运的忧虑,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才无所施的悲愤。

白居易的这首《立秋日登乐游园》,则是表现了立秋这一天,诗人登临乐游园的独特感受。

诗人在立秋这天独自到曲江游玩,面对秀丽的曲江美景,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又回想起过往的岁月,还有当下的生活,许多忧愁涌上心头,没有游玩的兴趣。只能自言自语,自我伤感,只好骑着马缓缓地登上相邻的乐游原。

登上乐游园,一路上凉风萧瑟,吹拂着诗人斑白的双鬓,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是谁计算出秋天是在这一天到来呢?诗人质疑立秋就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流露出岁月苦短、人生多艰之慨。

此诗不乏萧瑟悲秋之感,结合诗人官场受挫的人生经历,不禁令人叹息。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立秋》,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物特征: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流火”,即“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商飙(shāng biāo):秋风。商,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古人又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立秋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秋风阵阵而起,早已惊动人心。澄明高远的天空收敛了夏天的景色,高大的梧桐树叶开始飘落,发出了秋天的声音。

这首《立秋》诗,描写的是立秋时节的景物特征:暑气消退,秋风乍起,天高云淡,树叶飘落。“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两句将夏去秋来写得生动有趣,一个“收”字,一个“动”子,赋予了大自然情感和生命,仿佛是天阔云高将夏色收起,而树木萧萧应和着秋声一般。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顾往瞻来,把身世感慨说尽,表达出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

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文章评论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咏立秋古诗词赏析)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