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的五言绝句(源远流长,永放光芒)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它与清明、中秋和春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的起源,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和纪念孝女曹娥等多种说法。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民众把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吟诗填词,创作了大量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为这一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增添了诗情画意。
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殷尧藩是中唐颇负盛名的诗人,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又归隐山林,与白居易、刘禹锡、许浑、韦应物等诗坛大腕相交较好。
殷尧藩曾写过30首《忆江南》,连“诗王”白居易都称赞“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其才华可窥斑见豹。
这首《端午日》是殷尧藩晚年时的作品,他借佳节抒怀,颇有几分看透世态炎凉与人事沧桑的人生哲理。
首联“少年佳节倍多情”化用了王维还是美少年时创作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过王维写的是重阳节,而殷尧藩写的是端午节,两节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颈联写年事已高的诗人不蹭端午热度,不在门头悬挂艾叶和辟邪符,而是默默饮一壶雄黄酒,祈祷天下太平。
颔联“榴锦年年照眼明”化用了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名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描写五月初五端午节榴花特别明艳,暗示佳句来临,心情愉快。
尾联则来了灵魂深处的叩问:千百年以来,贤士与愚人一样生老病死,但又多少人能千古流芳呢?绝大多数不过是寂寂无名罢了。
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自沉汨罗江,人们怀念屈原,所以在他的忌日划龙舟、包粽子,才有了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
虽然诗人没有直接点屈原之大名,但言下之意,还是劝导人生在世,宜做忠贤,与民为善,造福乡亲。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1054年——1114年),与秦观、黄庭坚和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平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充沛,言情喻理,颇为动人。
《和端午》是张耒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之一。其大意是: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龙争虎跃,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再也不能回还。
其实,楚国已破,屈原身已死,现在这么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熠熠生辉!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贝琼(1314年——1379年),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享年八十余岁,堪称高寿。
贝琼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因而他既是元朝诗坛领袖,又是明朝史学大家。明洪武三年(1370年),举明经,召修《元史》,史成,受赐归乡隐居,9年后卒于家。
“诗如其人。”该诗的大意是:端午节当天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
海外传来的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尾句显然是化用了屈原的名句:“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小结: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武成殿宴群官》,还真不是附庸风雅的平庸之作。
李隆基数度心血来潮作诗,描绘宮中过端午节的情形,虽然算不上“与民同乐”,但也算是举国上下祈求安康的一种方式。
端午节流行的一些风俗,可能是下里巴人。但记录和吟咏这些风俗的诗词,却是当仁不让的阳春白雪。
一个诗人要不在诗里隐居家乡,便是在诗里怀念故乡。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第二故乡汨罗沉江怀沙,他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历经千年风雨,全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 上一篇:芒种节气的古诗词(二十四节气唯美诗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