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理诗词大全(朱熹很经典的一首哲理诗)
一天下午,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坐在自己的书房里。
正是初春时节,窗外繁花满眼,慢慢就把朱熹的眼光从书上吸引了过来。
盯着院子里百花争艳,朱熹的心思,却随着春风,渐渐飘向遥远的北方。
飘到那曾经是大宋土地,身为宋人却没资格驻足的长江以北、中原大地上。
毕竟是南宋,汴京早已经失陷了多年,曾经只为“临时安定”的“临安”被一群苟且偷生的贵族占据住,就差改名“永安”了。
想到这些,朱熹内心一震,但随即又联想到了更加重要的东西。
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夫子。
孔夫子是在齐鲁大地上活动的,那是朱熹这一辈子都没去过的地方。
但这不妨碍他畅想,畅想自己在河边听孔子的讲学,就像诸位圣人听鸿钧讲道一般虔诚又沉醉。
就这样畅想着,想到动情处,朱熹万分感怀,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春日》。
【诗篇】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诵析】
单看这首诗的题目以及主题,很多人会先入为主把它当成一首春游诗。
就连注释千家诗的文人王相也把这当成一首含义简单的踏青春游诗来解读;还有人认为内容中“胜日”两字暗示了作者朱熹的好心情。
有这种观点,都是因为诗歌鉴赏时候的细节没有把握到位。
袁行霈先生曾为我们介绍过欣赏诗歌的要领。最基础是要搞清楚写作背景,其次弄懂字句、典故、艺术手法,其次看全篇行文结构,最后再试着结合个人经历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境。
我们先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泗水是古代河流名字,在山东省。
其次,朱熹从来没去过山东省。所以“胜日寻芳泗水滨”这句诗在现实中不成立,只能是朱熹坐在书房里的想象。
所以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再来看诗歌的具体内容。
趁着大好的春光去泗水岸边踏青。因为春天的到来,大地上也一扫冬日之沉寂,无边无际的花草树木受了春风的吹拂,也是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河岸两边,春光满眼,很容易就能看到春风留下的痕迹。这一句与第二句相呼应,说明春光之盛。
第四句则更进一层,说明春风给大地带来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万紫千红总是春”,到处都是春天。
单从内容来看,确实像游春诗。
但前文已经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诗人笔下这些春天的景物,到底有着怎样微妙的含义。
“泗水之滨”,那是孔夫子曾经讲学的地方。
因此,“寻芳”即是追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即道之混沌无际;“一时新”即常学常新。
长辈教育的好,对我们很温柔,常用“春风拂面”来形容。这里的“东风”也是类似含义。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则是在说孔子之道包容万物,任何事物都是道的反映。
朱熹这首诗的本意,就是将孔夫子的圣人之道比喻成春风,寓理趣于形象之中。
- 上一篇:刘伯温很接地气的一首诗(刘伯温诗词名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