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端午节古诗大全赏析(3首端午节唐诗)
端午节是传统佳节,佳节自然会有诗词助兴。历史上写端午节的诗词数量众多,千百年下来,已经有不少古诗埋没在故纸堆中了。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端午节唐诗,冷门而有韵味,千年后依然味道十足。通过这些古诗词,相信大家对端午节会有更多的认识。
第1首,《谢人送粽》: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杨巨源。杨巨源在现在名气不大,不过也有几首诸如《城东早春》的传世之作。
我们来看这首诗,题目说得很清楚了,乃是朋友给杨巨源送了粽子,杨巨源写诗表达感谢之意。
现在很多公司,端午节都会发粽子或者一些节日礼包。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发粽子有点不实惠,还是直接发钞票得了。
但是粽子和钞票的意味不同,之所以是粽子而不是钞票,正可以看出端午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而杨巨源收到了朋友的粽子,心里是十分感动的。
他大概是有一段长途跋涉的旅途,出发时候是三月,到地方是五月,走了两个多月。用一个形容词“风尘仆仆”,那是完全没有毛病的。
我们都知道,羁旅之人多愁思,也多孤单寂寞。正赶上杨巨源发愁的时候,忽然有朋友来送粽子,瞬间就快乐起来了啊。
所以,这首诗前两句不只是表明时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酝酿。别看粽子只是不起眼的食物,但是在杨巨源这里,简直是堪比金银财宝的贵重之物。
所以,“珍重”两字就有了落脚点,杨巨源内心中实在是很感动。当然,感动在心里,那就是没意义,别人不知道啊!
所以,杨巨源用一句“满槃角黍细包金”来体现粽子之丰盛(角黍,就是粽子),让其他人也能够鲜明感受到友人的“殷殷之情”。
显然,这个端午节,杨巨源过得很开心。小小粽子,也代表了他在平凡生活里的小感动。
第2首,《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文秀。这首诗比较有意思,不是写诗人的端午节过法,而是写诗人对端午节的看法。
诗的意思是很明白的:“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呢?现在大家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也许吧,有点搞笑的是,楚地的江河千百年流动不息,居然还无法洗清屈原的冤屈。”
诗人借端午节来咏古抒怀,表达了对屈原一片忠心却悲剧下场的愤慨,表达了对屈原的崇高敬意,更表达了一种观点:“历史就是历史,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无可挽回。”
后世百姓都知道屈原的冤屈,可是已经无济于事了。千百年来纪念屈原,也无法挽救屈原的悲剧。这是一个带有沧桑的道理,不只是针对端午节,也适合人生的每一天。
第3首,《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殷尧藩。这首诗也是抒发诗人在端午节的感慨。第一句化用了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王维写诗的时候是少年,而殷尧藩写诗的时候已经是老年了。
“年老多情”,反而比少年有更多的感慨。
第3句说唐代时候的端午节有“悬艾蒿于门户,黏贴符箓以祛邪”的习俗。可是诗人因为垂垂暮已,就没有按照习俗来,直接弄了点酒,期望天下太平。
诗人的头发每天都变得更加白,而人间的繁华年年依旧,对比之下,更加增添了晚年的悲哀和无奈。
端午节本来是个节日,但是诗人有一种“过一个节日少一点寿命”的思想,所以无法和少年人一样开心玩乐。
但诗人虽然多感慨,依然能够节制情感。我们看诗的最后两句,把悲伤的情绪直接拉了回来;“千百年来,天下人不论是笨蛋还是聪明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这是自然规律,无可避免。
不过,寿命的长短并不能影响后世的名声。就好像端午节纪念的屈原,虽然跳江而死,可是屈原的名字永垂不朽。而有的人呢,虽然在世的时候煊赫无比,但千百年后,哪还有什么痕迹?”
看到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明代《五人墓碑记》的句子:“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脑海中又忍不住浮现起《汉武大帝》的电视剧主题曲《千百年后谁又会记得谁》的旋律:“流星闪过,莫须伤悲,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谁又还记得,记得谁?”
- 上一篇:描写端午节的4首诗词(端午节古出名的简短诗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