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longge 03-25 17:19 阅读 我爱育娃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文人墨客则会登高赋诗,赏菊饮宴,思念故乡。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月九日忆山东①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便插茱萸②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因其精通佛学,故人称“诗佛”。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王维诗画都很有名,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①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有在重阳登高、佩带茱萸的习俗。

【诗词大意】

我独自做客在异地他乡,

每逢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今日重阳,我想在遥远的故乡,兄弟们一定会登高望远,

他们头上都插着茱萸,也在想着身边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经典赏析】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就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乡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①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②。

他乡共酌金花酒③,

万里同悲鸿雁天④。

【作者简介】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四杰”之一。今有《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存世。

【注释】

①玄武山:蜀地山名。

②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③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

④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诗词大意】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

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

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经典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归心归望”的情怀,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

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朋友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南飞。饮酒消乡愁、寄乡情。用“雁南飞”之景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

【文化链接】

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后来,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萧纲《采菊篇》有“相唤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就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

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③苦,

鸿雁那④从北地来。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首。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注释】

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③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④那:为何。

【诗词大意】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经典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文化链接】

一字千金

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时,生活比较穷困,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在宴会中,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空”这个字,然后把序文呈给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阎伯舆心想:“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九日龙山①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

黄花②笑逐臣③。

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①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②黄花:菊花。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③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

【诗词大意】

九日在龙山宴饮,

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

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经典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东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借用典故自然吻合,合情合理。次句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诗人以“逐臣”自比,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东晋名士孟嘉。

末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脱俗忘尘而不愿割舍离去,表达出诗人饮菊花酒抒发失意愤懑以及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文化链接】

风落帽

东晋大将桓温继任江州刺史,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

一年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

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桓温过目候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孟嘉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

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②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③战场开。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现存诗360首,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今有《岑嘉州集》行世。

【注释】

①故园:故乡,这里指长安。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②登高:古时风俗,农历九月九日登山叫登高。登高时常饮菊花酒。

③傍:靠。

【诗词大意】

九月九日,我勉强去登高,

可是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可怜远方故乡那些可爱的菊花,

现在只能靠着战场的残墙断壁开放了。

【经典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文化链接】

无人送酒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诗中“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途中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①,

中有孤丛②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③入少年场。

【注释】

①郁金黄:用郁金草染成的黄颜色,也泛指黄色,这里形容黄色的菊花似黄金一样。

②孤丛:孤独的一丛。

③白头翁:诗人自称。

【诗词大意】

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的,

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就像今天的酒席,

我这个满头白发的老翁进了青少年去的地方。

【经典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仍然充满青春活力。这首小诗以花喻人,自然贴切,饶有情趣。

【文化链接】

重阳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九日齐山①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③酬佳节,

不用登临④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⑤何必独霑衣。

【注释】

①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②翠微:这里代指山。

③酩酊(mǐng dǐng):醉得稀里糊涂。

④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⑤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古诗今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经典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颔联与颈联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尾联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安慰自己。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文化链接】

牛山泪

齐景公在牛山游览,向北观望他的国都临淄城而流着眼泪说:“真美啊,我的国都!草木浓密茂盛,我为什么还要随着时光的流逝离开这个国都而***亡呢?假使古代没有死亡的人,那我将离开此地到哪里去呢?”

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垂泪说:“我们依靠国君的恩赐,一般的饭菜可以吃得到,一般的车马可以乘坐,尚且还不想死,又何况我的国君呢!”

晏子一个人在旁边发笑。景公揩干眼泪面向晏子说:“我今天游览觉得悲伤,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流泪,你却一个人发笑,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假使贤明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这么多君主都将拥有这个国家,那您现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一心只考虑农活了,哪有闲暇想到死呢?您又怎么能得到国君的位置而成为国君呢?就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成为国君,又一个个相继死去,才轮到了您,您却偏要为此而流泪,这是不仁义的。我看到了不仁不义的君主,又看到了阿谀奉承的大臣。看到了这两种人,我所以一个人私下发笑。”

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①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②消金兽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④,半夜凉初透。

东篱⑤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⑥盈袖。莫道不消魂⑦,帘卷西风⑧,人比黄花⑨瘦。

【注释】

①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④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⑤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⑥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⑦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⑧西风:秋风。

⑨黄花:指菊花。

【诗词大意】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漫长的白天令人忧愁,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绕。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经典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词的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作者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文化链接】

夫妻二人比词

有一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外地做官,夫妻二人又要暂时分离。

这年重阳节,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更加深重,于是填了《醉花阴》这首词,寄给身在外地的赵明诚。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精彩,画龙点睛。

赵明诚看到这首词后,非常赞赏,心中自愧写词的才能不如妻子,又暗暗想一定要胜过她。

于是,他谢绝宾客,闭门苦思,废寝忘食,用了三天三夜,精心填了五十首词,又将这首《醉花阴》也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对这些词加以评论。

陆德夫再三吟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重阳

【近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①,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④,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⑤江天⑥万里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注释】

①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②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③黄花:菊花。

④劲:强劲。

⑤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⑥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古诗今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诗人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这首词,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文化链接】

重阳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文章评论

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及注释(9首重阳节的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