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longge 09-13 10:59 阅读 我爱育娃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相传天上的织女下凡,和牛郎结为夫妻,因触犯天规,被罚在天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夜晚相见。现在七夕已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相传天上的织女下凡,和牛郎结为夫妻,因触犯天规,被罚在天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夜晚相见。现在七夕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两千多年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文人骚客在吟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现在摘取九首描写七夕艺术水平最高的古诗词,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一首诗词:唐代白居易 《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这首诗是以牛郎与织女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是一首佳作。

这首诗的诗眼是“秋期”二字,“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二首诗词:唐代林杰《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这首诗的诗眼是字“碧霄”二字,“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三首诗词:宋代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词中描写牛郎织女七夕相见的情景,以群仙相妒,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这首词的诗眼是“新愁”二字,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显然,只有深味人间久别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愁”归去。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无奈之举吧!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四首诗词:唐代杜牧《七夕》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相逢一次,怎么抵得上俩人整年分离的别恨多。最可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它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七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品味牛朗织女之心,以牛朗织女之名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记事名篇,立意奇警,又似别有所托。

这首诗的诗眼是“恨"字,作者在诗中极力表现的是一个“恨"字,有聚会之恨,有离别之恨,而归根结底是对拆散他们的天帝之恨。诗意层层推进。为了表现“恨”,诗人着力于“聚”与“别”的对照,用“未抵”将恨升华,又用”最”将恨推向极致。

此诗大概是他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暗寓对时局的不满情绪。所表现的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不可遏止而又无法排遣之恨。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五首诗词: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春,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长沙义倡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

这首词的诗眼是“迢迢”二字,“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表现感情深沉,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相见是多么的不容易!最后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六首诗词:唐代李贺《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秋花映入曝衣楼。牛朗织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这首诗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朗织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

这首诗的诗眼是“入”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七首诗词:宋代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以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这首词是有一年阴历七月七日,官府宴请宾客,严蕊在席间伴酒,席上有个叫谢元卿的,久闻严蕊词名,便以《七夕》为题,限令用她自己的姓氏为韵,命严蕊即席赋词,严蕊于是填了这首《鹊桥仙》。该词咏七夕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却不正面接触故事,而是从侧面轻轻叙说,新颖的角度给人全新的感受。

这首词的诗眼是“高泻”两字,“正月露、玉盘高泻”,一轮明月刚刚露出在庭园的上空,它象玉盘那样洁明,从高空泻下银光。“高泻”,月光一泻千里,在夜空中是那样的美。由于用了“高泻”这个动词,就使“正月露、玉盘高泻”句成为动句,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

作者简介

严蕊(生卒年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严蕊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严蕊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八首诗词:唐代杜牧七言诗·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白色烛光映画屏使人感到秋凉,轻罗小扇扑打萤火虫东飘西荡。露天的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躺在那儿遥看天上的织女牛郎星。

这是首写宫女秋夜孤寂愁怨的诗,以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故事为衬景,写出宫女精神上极度的冷寂和空虚。这首诗布局精巧,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动态写到静态,从外形动作写到内心活动,丝丝入扣,含蓄委婉,读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的诗眼是“扑”字,“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宫女不胜寂寞,来到户外的行动。轻罗小扇,丝质的团扇。扑流萤,暗示她秋夜无聊,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愁闷,消磨时光。“扑”字用得很妙,几乎是不可替代。它使人们联想到宫女扑盖飞萤时,那生动的表情、轻盈的身姿和灵活的步态。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自娱,其中的酸楚溢于诗外。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

第九首诗词:宋代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这首诗是杨朴于某年七夕所作,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诗思凝重、洗练,具有妙趣的哲理性。

这首诗的诗眼“巧”字,“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使诗具有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

作者简介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诗眼是诗词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文章评论

关于七夕古诗的唯美诗句(七夕经典古诗词鉴赏)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