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作文 > 当前文章

作文

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冬至的故事》)

sujunda 06-17 11:12 阅读 我爱育娃
第1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打响,老师说,一个天大的惊喜正在向我们靠近。 我们就像一只整装待发的军队,严肃地坐在椅子上,都在想着等下会是什

第1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冬至的故事》)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打响,老师说,一个天大的惊喜正在向我们靠近。

我们就像一只整装待发的军队,严肃地坐在椅子上,都在想着等下会是什么惊喜呢。终于,等到了那个时刻,家长们送来了六七包汤圆的原料,分给班里的每个小组,我们犹如猛虎扑食一般,一双双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手从四面八方伸来,纷纷拿走一块块汤圆的原料,坐在位置上揉搓起来,大家有的搓成圆的,可是很大,有的搓成扁的,感觉好奇怪。颜色也不一样,有的半红半白,有着纯白,也有的是大红,甚至还有的像棒棒糖上扭曲的诡异的图案。还有“包馅”的,我们在白的汤圆里面包着红皮,或者是红的汤圆里面包着白皮。

终于,大家把汤圆搓好了,赶紧把汤圆下了锅,我们围在电磁炉的周围,看着在水里不断翻滚的小小的汤圆,期待着能够赶紧吃上我们亲手做的汤圆。终于,汤圆全部浮在水面上,家长们说,这样汤圆就熟了。我们纷纷盛了一碗汤圆,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有的赶紧把嘴里的汤圆吐出来,有的艰难地咽下去,说什么再也不去碰了。因为这些汤圆不咸也不甜,淡淡的,什么味道都没有。这下场面变得十分尴尬,家长们有点不知所措。

这场冬至汤圆宴,以并不完美的结局收场了,或许老师和家长们也没有料到吧。但是我们也体会到了搓汤圆的乐趣,要是汤圆甜甜的,应该就会很好吃了吧。

第2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一年一度的冬至在我们的盼望下终于来了。

你知道吗?关于冬至还有一段故事呢!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那时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值得庆祝。我们这个地方冬至得吃汤圆。冬至搓汤圆,是从祖上传承下来,还有许多讲究。要准备一个圆竹匾,摆上生姜、红糖、十双新筷子、柑橘、一枝“三春”。生姜代表旺盛、红糖和柑橘代表甜甜蜜蜜、十双红筷子代表十全十美、一枝“三春”福禄寿齐全。晚上,妈妈拿三个大盆子,先把糯米粉倒进去,再把烧开的水倒一些进糯米粉里,然后把红薯泥、土豆泥、紫薯泥分别放在盘子里,搅一搅把水、三种馅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再反复地搓揉,慢慢地揉成一团。揉好了我们就开始搓汤圆。我先揪一块糯米团,把糯米团放在两只手掌中间慢慢搓,随着我的手的转动,原先椭圆状的糯米团渐渐变成了圆形,我高兴极了。妈妈呢?她一会儿搓汤圆;一会儿做金元宝;一会儿做小动物。我看得眼花缭乱,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搓好后,我把汤圆摆成了‘’平安幸福‘’四个大字。我仔细端详了一下,还挺像的。

第二天,妈妈把汤圆放一些到锅里煮,煮好了汤圆们都浮上水面,妈妈捞给我们吃。我像几天没吃食物的饿狼扑了上来。不一会儿一扫而光。

接着,我们去扫墓。开心极了。

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冬至的故事》)

第3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盼啊盼,冬至晚(冬至前夕)总算到了,我终于可以搓汤圆了!

吃过晚饭,奶奶把桌子收拾干净,在桌子上摆上一捆筷子,一排生姜,一块板糖,一盘福桔,在桔子上插上"三春",并点上两根蜡烛。

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要摆上这些东西呢?"

奶奶说:"筷子,表示一家团圆;生姜,表示家庭火辣兴旺;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哦,原来这里还有这多学问呢!

等爸爸到楼下放了鞭炮,我们一家人便围着桌子高高兴兴地搓起汤圆来。我搓着搓着,一不小心把汤圆掉在地上,妈妈吓唬我说:"小心变成麻子脸了。"大家都笑了。我急忙跑到卫生间去照镜子,镜子里的我,成了"圣诞老人"了。我连忙拿毛巾来擦,还好,擦掉了,我会舒了口气。

我做了个金元宝,又做了个臼,还在臼里放上几粒小小的"米"。

奶奶说:"做只小狗,给我们家看门。"于是我们全家人都动手捏小狗,可是,谁也没捏成。最后,还是奶奶捏了一只。大家看了都笑了,我说:"奶奶捏了只四不像!"

汤圆搓好了,我缠着奶奶给我煮汤圆,奶奶拗不过我这只小馋猫,只好给我煮汤圆。汤圆煮好了,我迫不急待地咬了一只,哇,又香又短甜,真好吃。

我们的生活不正像这汤圆吗?又香,又甜,又圆……

第4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又被称作“数九”“冬节”“长至节”等等。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夜晚会提早降临,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古人认为,冬至到来,虽然天气寒冷,但新春也将要降临了。这时人们便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属。至于过冬至,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杭州是吃汤圆,闽南地带是祭奠先祖……

在我的老家温州,大家会在这一天吃麻糍。这麻糍,其实就是汤圆上裹了一层粉。先将糯米粉倒进家里的石臼,再往里面倒水。木槌一下一下地捶着,必须要很用力,用力得石臼都有些抖动才行。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在旁边,木槌一停下来,这人便往石臼里倒水,我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就这样又过了许久,糯米粉便成了一个大团团,然后将它分成一个个小团子,再擀成薄皮。接下来是做汤圆了:将黑芝麻和猪油拌成的馅料放进皮中央,再将四周的皮向上包裹住馅料,捏紧,在手掌中不停揉搓,直至搓成球形。然而这过程稍有疏忽,用力过多,便会使汤圆变了形,漏了陷。开始煮汤圆了。锅中的热水冒着泡泡,发出轻微的“咕噜噜”声。放入搓好的汤圆,等上半个钟头的样子,汤圆便熟了。

最后是裹粉。粉是加了红糖的黄豆粉,装在盘子里。煮熟的汤圆过了水,就往粉里头一扔,抖动盘子使汤圆上裹满粉。这过程十分有趣,看上去就像汤圆们争先恐后地在粉中滚动,要穿上这一件件黄色的衣服。等裹完粉,便可以吃了。麻糍甜而不腻,透着黄豆粉的香,十分有嚼劲。此时黑夜笼罩大地,寒风瑟瑟,但麻糍依然能让人们感到温暖。

这便是我们家乡的冬至节,留下了传统的美好的冬至节。

第5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汤圆,我非常喜欢。虽然不是常吃,但我的味蕾时常怀念起它的滋味。

又逢冬至,迫不及待一解味蕾相思。一碗浮着水汽的汤圆来了,刻着青花的瓷碗里,四个白花花的汤圆静静地躺在里面,奶白色的米汤环绕于四周,一种奇异熟悉的感觉顿时在心口回荡起来,好久没吃了。

我轻轻提起勺子,盛了一勺热腾腾的米汤润润嘴,然后挑了一只两角尖尖的豆沙汤圆舀在勺子中。白嫩嫩的、柔软的汤圆在勺子里,诱人!我先将汤圆身上两个尖角啃掉,然后将汤圆慢慢放入口中,细腻柔滑的豆沙伴着可口的汤圆皮,混合入了喉中,红豆甜滋滋的味道沁心润肺,我不由自主的微笑起来,真好吃!再看那勺子里剩下的半只,白色的汤圆皮裹着豆沙仿佛雪地中央的篝火,缓缓流淌的红色带来心中温暖,我慢慢地品味着……

那椭圆形的是菜猪油味,一口咬下,浓浓的菜和油夹着甜甜葱香在齿隙之间来回穿梭,春天的颜色春天般的感觉,真美!

碗里还剩下两个汤圆了:一个顶着尖尖角的芝麻汤圆,一个圆鼓鼓的肉馅汤圆,妈妈说最有宁波特色的就是芝麻汤圆了。我虽然不是专业的美食家,但也深有体会,黑芝麻特有浓香配上清爽柔滑的汤圆皮应该是宁波一绝吧,不多想了,实在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哇!又甜又香!无与伦比!此时的汤圆有着尖尖的两头,像一轮弯月,凹进去部分正吐露着无尽的黑夜,无数颗亮闪闪的星星不停地从里向外涌现……太美了,我带着幸福品尝完了我的黑夜之星。米汤里只剩下肉馅味的孤零零地躺在里面了,还有一个了,我轻轻将它夹起,圆鼓鼓的身体不见变形,我放在嘴边吹了吹,对准它的中间部位一口咬了下去,细细品尝,肉香四溢,棒极了……

一碗汤圆不贵,却是老少皆宜人间一美味。它的朴实纯真,它填饱肚子的美好感觉让我回味。

第6篇: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

冬至,有两种习俗,一个北方的习俗,一个南方的习俗,北方人过冬至是吃羊肉,狗肉,还要吃馄饨和饺子。而我们南方则要吃汤圆,还有扫墓。因为汤圆的圆代表团圆。

但是,今年的冬至……我却没有过,为什么呢?因为家里出了点特殊情况,不过,听妈妈说,在冬至前一天,就要准备好多东西,有炸葱油饼,籽把和像馒头差不多的面食,最主要的还是汤圆。

妈妈说汤圆是在冬至当天早上做的,所以那天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做汤圆首先要准备:糯米粉,温水,油,花生馅和糖,还要一个干净的盆。把糯米粉、油、温水按比例倒入盆里搅拌均匀再用力使劲揉,直到用手捏得棉棉的就可以了!接着就是搓汤圆了,捏一小块糯米团,放在手心里轻轻地搓圆,在圆的中心部位,用手压出一个小窝,往窝里倒点花生馅,再把窝口捏合,再把它搓圆,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真可惜,我没有参与其中,不然一定很有趣!除了做汤圆还要捏一些元宝,代表招财进宝,做好的汤圆要用一种圆形箩筐摆放好,中间再放一个桔子,代表团圆。包个汤圆怎么还有那么多的讲究,真是奇葩啊!

天刚刚蒙蒙亮,鞭炮声就已响起,大人们就忙着用汤圆祭拜天地、祖先,还特意用竹签串几个汤圆,插在门缝边,。吃完汤圆,全家老少都要出去扫墓,妈妈说,要去扫墓女人们必须要穿红色的衣服,就连装贡品的袋子、篮子、还有扁担都要红色的。

虽然没过成冬至,但听妈妈讲也真很有趣啊!感觉身临其中。

文章评论

描写冬至的汤圆作文(《冬至的故事》)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