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作文 > 当前文章

作文

走进家乡的作文(《家乡的田园》)

sujunda 06-12 17:48 阅读 我爱育娃
第1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那天,是同学们好不容易才盼来的春游的日子,我们去参观了醋文化博物馆。 香醋,是镇江三怪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刚要随着讲解员走进博物馆的大门

第1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走进家乡的作文(《家乡的田园》)

那天,是同学们好不容易才盼来的春游的日子,我们去参观了醋文化博物馆。

香醋,是镇江三怪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刚要随着讲解员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讲解员阿姨却停了下来,伸手指着我们左侧的一个个黑黑的坛子说道:“同学们,这是酿醋用的醋坛子。”我们扭头看了眼,哇,一个个油黑油黑的醋坛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旁,颇有气势。走进博物馆,看见一些古时人们酿醋的工具,还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醋香。这是什么博物馆啊,不就陈列了一些工具和人像嘛,还让我们坐那么长时间的车来这儿,真不值,我心里嘀咕着。

没想到,里面竟藏着更多更有意思的东西!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似乎是酿醋的地方。那里比较大,迎面飘来的醋味更浓了,我竟还闻到米香与馒头香。那里有很多醋坛子,还摆着一些谷类。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名男子坐在椅子上,同学们纷纷感叹:“这是真的假的?”“哇,好逼真哦!”“是蜡像吧。”“真看不出来是假的。”啊,这博物馆才叫有意思嘛!

之后,讲解员带着我们来到了陈列馆,那里有许多醋,琳琅满目,让我们目不暇接。还有许多醋是我听都没听过的,比如:苹果醋、菠萝醋等。这时,干晓雪对我说:“我一年都可以不喝醋了,闻够了,看够了!”哈哈,反应也真够大的。季雯思买了一瓶苹果醋,一半都被许星怡、王之韵给分了,我尝了一小口,和苹果汁差不多,有淡淡的醋味,味道不错哩!

镇江的醋文化馆还真挺有意思,不过我站得太后,没听到讲解,唉,真遗憾,回家在网上学习学习吧。

第2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随着人们渐渐富裕起来,网络也走进了各家各户,人们现在都用上了电脑,手机,以及许多网络商品。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网络是信息传输,接受,共享的虚构平台。

网络通过各种互联网服务提升全球人类生活品质,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更丰富。从而促进全球人类生活品质提升,让人类的生活更快乐,是人类生活的好助手。在当今社会,电脑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城市几乎家家都拥有电脑,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脑,被誉为“新生代”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是电脑。

走进网络时代,既对我们有好处,又对我们有坏处。好处是有利于我们最快掌握多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会使我们更加地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是接受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加强交流的有益工具。是购物的好帮手,在网上,轻轻敲击鼠标,把你要买的东西直接送到家,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又便宜,一举两得的办法很不错。坏处是有些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电脑的游戏之中,不仅对眼睛不好,而且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迷失自我。

经过上述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网络对于我们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许多坏处。所以,我们尽量少上网,少玩电脑游戏,防止沉迷于游戏之中。走进网络时代。

走进家乡的作文(《家乡的田园》)

第3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在江阴人民的记忆中,有一串串闪烁的明珠,而其中最闪闪发亮的三颗,就是刘氏三兄弟。江阴人民还清晰记得粉墙黛瓦、绿树掩映中的刘氏故居,会永远记住刘氏三兄弟。

刘氏故居坐落在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是由二进六间三庭院组建而成。刘氏故居号称“江南名宅特色的清末建筑”,于1985年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故居的门前中有两棵铁树,并有著名书法家朱穆之题写的“刘天华故居”牌匾,给故居增添了几分壮气。

走进故居,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顿时把我们团团围住了。两株红天竺屹立在庭院两侧,我仿佛看见刘氏三兄弟在院子里嬉戏玩耍的情景。继续向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间展览馆,右侧为刘氏兄弟父母的卧室,简陋的床和柜,一盏小油灯挂在床边,抬头望去,几根木梁纵横交错,渗透出一种淡雅之美。左侧是父亲刘宝珊的私塾。私塾是由四张简朴的桌椅和一幅孔子的挂图构成的。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顷刻在我耳边萦绕。

我随着人流涌向前去,是一间书房,在书桌上摆放着一套《颜氏家训》,而书房的右面则是间小卧室。面对着我的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面积仅仅只有十来个平方,虽然小,却很充实。中间是正堂,两张椅子整齐地摆在桌子旁,后防挂着一幅《朱子治家格言》,墙上还挂着一块牌匾,名为“思夏堂”。

这时,我听到前面传来阵阵赞叹声,我循声赶去,眼前的景象更让我大开眼界,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了第三大厅。在庭院的角落里,有一口古井,据说是当年刘家饮用的水源。刘半农先生幼时总是喜欢坐在井边欣赏夜色,不知不觉中,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他想起那口井,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便写下了这样一段动人的文字:阿彭快来,你又在看井了!这是母亲的声音,分明是眼前的事,可已过去二十五年了。只是不知,如今的夜色是否还和当年阿彭看到的那样皎洁静谧。井边是一间灶台,白墙黑瓦。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刘氏母亲正在灶前辛苦地做饭,还能闻到淡淡的饭香呢。窗前有一架晒酱台,左边是个纺织间,里面还放有一架纺机,让我体会到当年刘氏家庭粗茶淡饭、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除了后门,是一座五线桥,在这里,我知道了刘天华先生是一位二胡艺术家,创作了国人皆知的《光明行》、《病中吟》、《空山鸟语》等名曲。尽头处是一方石碑,上面刻着刘半农先生的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回首遥望刘天华纪念馆,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头油然而生。我已被刘氏三兄弟当年那种拼搏开拓、报效祖国的勇气和精神深深打动。

闪烁的明珠在江阴!愿江阴的明天如刘天华先生的曲谱《光明行》一样,“行走在光明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第4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我给大家出个谜语,谜面是:二十一日酉时生。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我们家乡镇江的特产--醋。

在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位于丹徒新区的镇江醋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拱形的门,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镇江恒顺酱醋厂”,非常古朴。

来到展厅内,我的目光被一尊高大的铜像所吸引,他身着长袍,白须飘飘,目光炯炯的凝视远方,好像若有所思。我好奇的走向前去,原来他是贾思勰,是我国杰出的农学家,在他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里介绍了酿醋的方法,给后人供以参考。我终于明白他在思考什么了,他在祈祷上天风调雨顺,让农民粮食丰收、酿出好醋来。

在厅的另一侧我大开眼界,认识了许多从来没见过的酿醋的工具:圆圆的竹匾、粗造的斗篷、结实的扁担、深不见底的醋缸……

沿着弯曲的长廊,我来到了老作坊。一排排推车整齐的排列着,一个个醋缸有序的的站立着,你瞧,那一罐罐麦麸堆得像小山似的。阳光透过窗户淡淡的洒了进来,是那样的柔和;空气中涌动着一股股芬芳的醋香,我置身于其中,一切都是那样惬意。

顺着古老的回廊,我们来到了经理办公室。风华正茂、气宇轩昂的经理穿着华丽的绸缎唐装严肃的坐在办公桌前。白皙的皮肤、红润的嘴唇、乌黑的头发,显示出他生活条件的优越。桌上摆放着一把磨损的算盘和一本黄色的账本,身后的墙壁上还挂着《理财十六则》。在他隔壁有一位大约五旬的老者,他便是管家。他穿这一身洗的发白的粗布的蓝色长衫,头上戴着一顶西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精打细算的他只点了一盏油灯,一只手打着算盘,一只手指着账本正在对账呢。在昏暗的光线下他显得越发苍老。在不远处,一位皮肤黝黑的老翁正推着小车把醋罐送到各个商店呢。我看了他们许久,他们竟纹丝不动。啊!原来是蜡像,可真是栩栩如生啊。一幅幅画面生动再现了当年醋坊的生活场景。

恒顺香醋是镇江的骄傲。恒顺酱醋厂不断努力,现在又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苹果醋、醋豆、保健醋、醋胶囊等。我来到浮雕面前,终于体会了浮雕的含义:两个健壮的人正大跨步的向前进发。象征着恒顺酱醋厂的工人们运用了新的科学理念,把传统的酿醋工业做强做大。

镇江香醋真是家乡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第5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艺术”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我不是很理解。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向我解释道:“艺术这个词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周围,其实艺术无处不在。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剪纸等等都被称为艺术。”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我想这么说的话,那我家乡通渭的艺术形式可就多得去啦!下面请跟我一起走进艺术通渭,去感受通渭浓浓的艺术氛围吧。

进入通渭,首先映入眼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八个大字。早在1992年,我们县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古到今,通渭人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久盛不衰。人们常说“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由此可见,我们通渭人是多么热爱书法字画呀!每年8月份,在我们县城举办的书画艺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们都会在书画城展示交流书画作品。成千上万幅书画作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通渭,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小练习书法,学习绘画。说到“画”,我们通渭除了常见的国画,水彩画等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画,那就是“麦秆画”(也叫“麦草画”或“麦烫画”)。它是用小麦秸秆制作而成的。一根根普普通通的麦秆经过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去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等活灵活现,美不胜收!它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古朴典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除了书画我们通渭还有剪纸艺术,最为常见的就是窗花啦。每到春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五彩缤纷的窗花。家家户户在雪白的窗纸上,在明亮的玻璃上都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把新年的气氛营造得浓浓的!

通渭的艺术真是丰富多彩!数不胜数!我为有这样浓烈艺术氛围的家乡而骄傲!希望我的家乡通渭发展得越来越好,家乡的艺术气息也越来越浓!

热情好客的通渭人随时欢迎您来做客通渭,来了解通渭,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知道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第6篇:走进家乡的作文

生于江阴,印象中这个城市的老人总会在言谈中提及几个似乎非常着名的地方,诸如“河东街、石子街、忠义街、石方庵”,细细追向后,才知道这些都代表着南门那块属于历史的地界。我曾试着按图索骥,去看看老城居民口中的这些地名有着何种魅力,却发现原来历史真的如同尘埃般吹散,而我能找寻的,只有孤独蜿蜒着的忠义街了。

清晨—待字闺中的江阴

当东方露出一抹鱼肚白,夏日清晨的金灿阳光渗透过云层,落在这城市中时,南门这片生活在历史中的街道也开始焕发出它自己的生机。

本就是生活节奏略显安逸的城市,周末的清晨尤其显得安静,不会像大都市一般,似乎夜的繁华落幕后,总会留下一片狼藉的景象。江阴的清晨更似一位待嫁闺中的少女醒来,朦胧中总是彰显着生活的惬意,但又不失属于年轻人的活力。忠义街,这条躺在城市南边的老街即是如此,虽早已繁华不在,却没有沉寂下来,在这里甚至可以见到城市中许久未见的炊烟。住在老街上的城市居民会早早的起床梳洗,架上煤球炉,烧上一壶开水,厨房也在此时开始热闹起来,一些老人家总是对早饭尤其重注,他们认为可口的早饭才是一天精神地开始。相邻的大叔们会搬出长条木凳,聚集在某个没有燕巢的屋檐下,讲讲山海经,聊聊民生时事,谈论国家大事,似乎这群六七十岁两鬓斑白的人更有指点江山的从容气度。

江阴,本是一座民性刚烈的县城,历史上惨烈的守城八十一日,便足以看出这样一座小城居民的灵魂中蕴藏着何等惊世骇俗的强大力量。却无法忽视这座城市的水乡气质,水乡人的柔情和对生活的追求早已溶于血水之中。初识江阴,便择一个清凉的早晨,漫步于这条仅有200米长的巷道内,听着较吴侬软语硬朗的江阴方言,体会属于这座城市的似水柔情。

午后—淡然精彩的江阴

户外骄阳似火,老街也变得格外安静。原来属于这里的繁华商业,并没有给老街留下太多的绿荫。偶尔路人会发现有那么几户人家的大门敞开,目之所及似乎廊道的另一端便是护城河,屋内的老妪坐在竹编的小椅子上,手摇蒲扇,未见一丝汗水,似乎仅隔着一道门,夏天的炎热便已被阻隔。老奶奶还会以非常灿烂笑容询问是否要去屋里,躲避外面的“热头”。我不禁宛尔,似乎手上的这瓶冰镇饮料此时此刻如此扎眼。

有时候,江阴就如此般安静,犹如一片世外桃源,看似平平淡淡,但每一户的精彩生活都犹如一幕银屏,一旦瞧上一眼,便被深深吸引。午间的江阴,像一位少妇,典雅却也热情似火,看似平凡的外表,却有着无限精彩的人生。

黄昏—静谧安宁的江阴

黄昏,现在的老街甚至都没有路灯,仅靠着零星几座店铺昏暗的灯光,更显得静谧。忠义街牌坊散发的灯光似乎会迷惑很多想一探究竟的路人,却也被其中的“幽深”所吓退探险的脚步。老街上的居民好像睡得尤其早,仅有的几阵声响可能源自巷尾的小酒吧,或者中间的某个私房餐厅。听说小酒吧原是一间书吧,于此不免有些扼腕、叹息,理想的生活与事物总会和现实有诸多差异,就像江阴一般,再美好的事物终究无法抵过现实的残酷,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百味中的一味呢,且显得那般真实。所以,在黄昏来老街并不能完全看得清每一栋建筑的轮廓,能体验到的仅仅也只有于静溢中透露出的安宁。

江阴,就似一位贵妇人,雍容华贵的外表之后隐藏的是对家人的呵护,不曾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凭着心中的坚持,保留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安宁。

“朝宗门”、“忠义之邦”、“抗清守城八十一日”、“二月初八”,南门给江阴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即便诸多建筑、地名都已只有了文字的记载,但老城的老街上,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从来没有消散。横亘与城市之南的忠义街,已然是小城市民对南门、对老城的最后念想。

文章评论

走进家乡的作文(《家乡的田园》)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