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longge 12-19 12:14 阅读 我爱育娃
肖复兴曾在《中国节气》说,“白露是整个秋天最好的时辰,在这样的时辰里,秋才有了诗的味道。” 我们年少时或许不知什么是白露节气,却懂得在白露时节邂逅一个秋水伊人,何等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肖复兴曾在《中国节气》说,“白露是整个秋天最好的时辰,在这样的时辰里,秋才有了诗的味道。”

我们年少时或许不知什么是白露节气,却懂得在白露时节邂逅一个秋水伊人,何等诗意浪漫。

就像古老的《诗经》所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让人过目难忘。

纵使那个她可望不可即,也永远摇曳在我们心头,浸润着白露的清澈纯净,一如我们的青春。

许多年后,在水一方犹在,可我们已青春不在,只能在另一种白露时节的想念里,独饮苍凉。

就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半生蹉跎将过,亲人却生死难料。

杜甫只能在白露节气的秦州月夜,深情慨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如漂泊的你我。

如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我们即将迎来今年第十五个节气:9月8号的白露节气。

值此“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且看多少人生百味沾染着露白霜清,在心头摇曳生姿。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1.惊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就如清晨白露,阳光一晒即刻消散,就连英雄一世的曹操也只能慷慨悲歌又无可奈何。

这种人生短促之感,元稹也深有体会,但他不像曹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而是主打一个“惊”字,在野草生白露与秋气日渐高里,惊觉两鬓斑白,就像不经意间秋风吹黄了树叶,黄叶又落满了秋山。

但令元稹更为惊心的,是岁月忽晚,而自己却依然江湖漂泊、一事无成。

这种遗憾,元稹巧妙地蕴含在白露三候里: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鸿雁南飞,玄鸟归来,感受到肃杀之气的群鸟,也开始为漫长的寒冬储存食粮,未雨绸缪。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飘零孤苦的诗人,就像风中蓬蒿,不只自己惊讶人不如鸟,就连忙碌的野鸟也暗自惊讶。

且看那田中忙碌的农民,在白露时节不分日夜与不辞辛苦地忙碌秋日的丰收。

此时漂泊他乡的元稹,不仅孤苦伶仃,而且一事无成,没有丰收的惊喜,只有蹉跎的惊心。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但愿我们在白露节气能拥有收获的喜悦。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2.暖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唐•雍陶《秋露》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曾在夏日南亭里,感受到清风里浮动的荷香,和竹叶上滴落的露响,又得浮生一日凉。

而雍陶则沉浸在清秋月明里,感受到一种“暧”(ài),看清这不是说温暖,而是说白色露气弥漫在空中带来的朦胧感,仿佛所有秋光都笼罩在一层轻纱薄雾里。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与“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用法一致,强调白露带来的朦胧氛围感。

如此白露,再加上皎洁月光,和着清清浅浅的铜壶滴漏,仿佛时光流逝有了声音与画面。

同时有声有色的还有珠箔重、玉盘空,深夜露浓打湿了珠帘,也滴进了玉盘,直到消失不见。

可秋露并不会完全消散,莎草上还有凝结的白露悄悄滴落在秋虫身上,笼罩在夜色微凉里。

这样的夜晚何等静谧,莎寒暗滴虫,竹动惊飞鸟,诗人在以动衬静中静静享受此刻的美好。

而这种美好不只弥漫在月色珠帘、竹林虫鸟,而是在整个园子里蔓延,“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一“生”一“渐”,诗人就把白露月色笼罩下的诗意生机,多层次地展现出来,原来秋夜也可以生机盎然,毫无萧瑟肃杀之气。

最终,白露、明月与清霜交织到一起,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在缥缈朦胧。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3.寒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唐•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雍陶在白露暧秋色里怡然自得,而王昌龄则在青枫白露寒中送别故友,体会着离人心上秋。

既然是离人心上秋,又岂会何处不生愁。只是王昌龄略去了依依惜别的具体缠绵场面,仅用了一个“重别”,轻描淡写带过。

全诗皆为豁达之语,却有无限深情蕴含其中。一个“莫道秋江离别难”,已知别离之艰难。否则,就不会一再“重别”,也不会用“莫道”来彼此安慰,更不会让吴姬缓舞留君醉。

吴姬缓舞为的自然不是欣赏轻歌曼舞,而是将离别的时间不断延后,将相聚的时刻不断拉长。

用醉笑陪君而不诉离殇来表达对故友的深情,既然无法左右你踏上长安的舟船,不如此刻相见欢。

在悠悠美酒与缓缓歌舞中,王昌龄与友人享尽余欢,哪管青枫白露与秋夜凄寒。

可越是“随意”,越说明事先知觉并已在意,只是一再抑制,不管秋露寒凉,不问别离凄凉。

这种感觉,就像刘长卿送别友人时,“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深情已在不言中。

而这种白露微寒,羊士谔被贬巴州刺史后曾借助秋荷传递内心伤感: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4.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李白《玉阶怨》

李白笔下的白露,不是弥漫在花草树木里,而是笼罩在深宫女子的玉阶之上。

此时女子正独自伫立在玉阶上,不知不觉中夜已深,露正重,罗袜也渐渐湿透。

一时之间,仿佛白露的朦胧、素净还有寒凉,都从脚底布满全身,整个人就像在水一方。

但这位伊人并非静止不动,站立久了又回到室内,拉下珠帘却依然辗转难眠,又在隔帘望月。

除了题目,全诗不着一个怨字,而怨情全出,就像李白在另一《怨情》里所写: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只不过在这首诗里,李白全用曲笔,借助白露、玉阶和水晶等意象,将女子的怨情包裹在清空素洁里,以夜久侵罗袜和玲珑望秋月凸显站立之久与怨情之深。

尤其末句的“玲珑望秋月”,本义指秋月澄澈,但语序一颠倒,仿佛女子的玲珑也洋溢其中。

倘若这首诗的美妙我们无法言表,那么与白居易的“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加以对照,就能明白李白的构思多么巧妙。

白露浸湿衣物,本是寻常场景,却被李白勾勒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感,实在高超。

尤其这女子的怨情,也因此变得空灵高洁,将其视为李白个人怀才不遇的怨情,也未尝不可。

人生求而不得,长安可望不可即,就像李白在《长相思》所叹: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5.愁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宋•陈与义《秋夜》

同样是秋露月夜,陈与义的笔端流露出另一种空明与清愁。

夜深人静,淡月倾洒庭中,白露清洗夜空。只见银河耿耿,星辰点点,一派澄净清明。

这种清露明月浑然一体的意境,正如王昌龄所写: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

此处一个“洗”字,流露出白露的清澈,夜空的澄净,就像柳永一番洗清秋,只不过那是潇潇暮雨洗出的苍凉,而此处是白露洗出的纯净。

如此清秋月夜,陈与义自然不舍流逝,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哀求:留住清秋,留住光阴。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诗人不言悲秋,却写留秋,落叶不止,秋声不尽。

或许只有这样,诗人才能留住自己人生的脚步,听着寂寞秋声,排遣一世哀愁。

就像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总有一种情绪只有在特定的秋声才能释放。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

6.凄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宋•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仲殊也想留住时光的脚步,但不像陈与义留恋秋声,而是贪恋红尘的风月无边。

有些人注定了就只想为这风月情浓而活,哪怕一脚已经步入空门,就像无奈挥别尘世的仲殊。

他这一生离不开风流二字,也终究因为风流一生买单,惹怒妻子险些被毒死,一度心意冷,弃家为僧。

遁入空门之后他难舍红尘眷恋,不只爱这白露残月、清风晓霞,更爱这绿杨堤畔、沽酒人家。

如今已是身不由己,只能在岁月流逝里独自回首,那露水姻缘,那浮生若梦,如露亦如电。

这样的白露,流露着难舍的哀愁,正如秦观所叹: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白露情思,愿奔波忙碌的你我,在白露时节,披一身露白,饮一杯秋浓。白露沾我衣,此生愿无违。

文章评论

白露横江凉风起,水光接天月更明(推荐人间清秋六首古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