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longge 10-18 11:42 阅读 我爱育娃
近年来流行三伏贴,是说在伏天用中草药贴剂治病,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民间俗语中,也有热在三伏的说法,那么三伏,究竟是怎样的来历呢? 伏字的形状是一人一狗,早在商

近年来流行三伏贴,是说在伏天用中草药贴剂治病,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民间俗语中,也有热在三伏的说法,那么三伏,究竟是怎样的来历呢?

伏字的形状是一人一狗,早在商周时,就出现,周朝的官职里,有专门的犬人,就是皇家掌管狗的管理和培育。为什么如此重视狗呢?因为狗虽然是在家畜之内,但是这种动物极其有灵性,打猎,看护,忠诚,冲锋陷阵,起到守护田园的重要作用。且狗非常敏感,比如狗敏感于日光和天气,遇见雨过天晴,太阳出来,狗会狂吠。传说中的天狗吃太阳,对应的是自然天象日食。

所以人们狗和太阳,和上天的灵魂之间是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周朝官方养狗,用于重要的祭祀,比如祭祀太阳神,土地神,道路神。那么犬人重要的工作,就是弑狗祭祀。伏是指的用狗祭祀。那么一年之中,重要的祭祀都会用到肉食,冬天是猎下的动物,气温低,可以保存,称为腊祭,而其他时段,不打猎,则用狗,称为伏祭。而且新修的道路,宫殿,为了预防不吉,也会用狗来祭祀。

西周春秋时代,秦德公准备迁都 雍城,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所以迁都前,举行问卜,获得神灵的许可后,秦德公为新都城的迁入,举行伏祭,此时正是盛夏,太阳炙热,虽能象征君主的煊赫,但是并不宜居,所以秦德公下令,设立六月伏日,在雍城的城门和道路上杀狗,百姓静伏以度夏,这场仪式持续了月余。随着秦国国力的扩大,以及最终统一六国。这种由秦人确立的伏日,就流传了下来。

伏,还有潜伏,静养的含义,是人们面对炎热盛夏一种极好的提醒。

从季节上来讲,小暑节气就是进入盛夏的开始,但是从民间的传承来讲,伏日是提醒人们正式进入酷热的时段,伏日在农历六月,如同端午在农历五月,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到了汉朝以后,伏日,就是初伏,都会放假。当然和盛大的端午户外狂欢不一样,伏日的意义,要求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健康,适应环境养生避暑。

《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在汉朝汉武帝时期,过伏日,皇帝会给官员赐予肉食。当然这个肉,是否是狗肉,不得而知。不过盛夏里吃点肉,补充蛋白质,倒是一种很好的夏天饮食提醒,因为此时人体消耗大,免疫能力降低。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凉飙自远集,轻襟随风吹。

灵圃耀华果,通衢列高椅。

瓜瓞蔓长苞,姜芋纷广畦。”西晋 · 潘岳在怀县作诗二首 其一节录

西晋的潘安,做怀县的县令时,政绩卓著。不过初伏还是放假的。

初伏到了,是节日,也是盛夏的来临,你看暑气正盛,天地间热浪滚滚。

但是我站在高台荫凉之处,却享受着凉风自远处出来,吹动我的衣裳。

那么他何以如此悠闲轻松?因为作为县令,他在这里努力扶植农业,号令人们种植蔬菜瓜果,所以盛夏之时,这里是瓜果绿色的家园。他当然有理由舒适而开心。

初伏节日,这里的庄园,挂满了夏天的瓜果,而在这里度夏的人们,享受的是绿荫下整洁的桌椅,以及桌上的清凉瓜果美食。

那么初伏作为古代夏天六月的节日,必然也欢快,以吃时令瓜果娱乐为主。有条件的人,是乐于到农家山林避暑。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唐 · 李频《避暑》

唐朝农历六月,没有太多盛大的公众节日,为的是不因节日聚集而引起中暑事件。

但是初伏日,会放假,皇帝会赐给大臣冰,当然这种冰,不是人人都有。因为皇帝的冰块也不容易,那是从冬天就开凿的冰块,经过人力辛苦运输,保存在地窖里,所能得到的人和数量都极其有限。所以有人感慨不平等,官职小了,没有冰块赏赐下来。

不过有了假期,还是颇为可爱的,在家休养,当然很多人的心有飞往了有山有水有树荫的故乡。

李频在城市的家中避暑,想着却是这么炎热,回到山林中居住多好。

至少农村敞亮,树木众多,陶渊明的屋子前,也有五棵柳树,夏季清凉。

而他所住的城市,只有不多的树,而且蝉声聒噪,惹人心烦。外面是大太阳,哪里都去不了,名为在家避暑,和坐牢也没有什么不同。

神仙啊,让我快点度过盛夏吧,我要自由啊。

古代没有空调,城市里多炎热,初伏的到来,让人烦躁郁闷。但是冷也好,热也好,这个夏天还是得向前熬过。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

几度衣裳汗,谁家枕簟清。

颁冰无下位,裁扇有高名。

吏部还开瓮,殷勤二客情。”唐 · 包佶《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呈元庶子路中丞》

这首诗写了唐朝长安的六月,也是热的受不了。

六月是炎热的季节,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算是进入了伏天。

那么这个庚日入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和传承的呢?

这是一套甲子历,流行于上古,或者是秦德公时代古代天文官依据古天象的算法。

不过这种甲子历一直是和农历并行的,在唐宋仍旧有着极高的影响历,人们记录岁时,通常农历之外会写上甲子年月。

到了六月,逢庚日,可能就是初伏了。

这伏天,也真是,一天几次衣裳都被汗湿,偌大的长安,有几家的竹席床垫是清凉的?有了竹席都难以抵挡这样的炎热,令人昼夜不安。

皇帝发放的冰块,是到不了低级官吏的手上的,好在还有,或者只有扇子,倒是价廉物美。

不过同时部门之间,还是有着体恤同僚的小福利。

这不,初伏放假,吏部并没有闲着,给家家官员送来伏天米酒。

有人说,夏天喝酒能避暑解渴吗?答案是,在古代,这是一种有效廉价的饮料。因为用粮食酿造的低度甜酒,生津止渴,补充体能,还真是不错的饮品。

至今民间依然会用米制作甜酒,楚地叫做“伏子酒”或者“伏汁酒”。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

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

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 ”南宋 · 杨万里尝瓜二首 其一

农历的六月,虽然天气炎热,却也是瓜果成熟清甜的时段。

初伏吃时令鲜瓜果,以清凉养生,是盛夏里的饮食快意。

浮瓜沉李,树荫小院,是夏日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桃李成熟,荔枝鲜美,宋朝西瓜和白瓜此时正上市。

杨万里虽然病着,但是看到瓜果,生出了即吃的渴望。

但是此时在太阳温度下烘烤的瓜果,并不合适马上吃,而是要在井水中浸泡放凉,这样才更清凉解暑。

杨万里明明非常口渴,但是还是忍着性子,打水,泡瓜,看着瓜在水中浮动,想着切开瓜,清蜜满口的那种爽意。

实际上病人和体寒的人,是不合适在夏天吃过于冰凉的水果的,因为容易在体内聚集湿气,不利于身体的发散,容易致病。

尤其是当代冰箱冰柜和冷制品普及,一时快意,可能身体沉淀更多的垃圾,不够通畅。

所以伏天饮食这块不要过分追凉。

但是宋朝这样的井水泡瓜,放在当代,已经足够健康。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中宵犹酷热,初伏未秋风。

汲井分寒水,休灯散羽虫。

宦情深自损,肺气更相攻。

象魏天萧爽,衣冠日会同。”明 · 郑善夫《夜热次林九 其一》

初伏到来,昼夜温差降低,晚间也酷热难当。令人睡眠不稳。

从这个时段,人们分外思慕秋天的凉爽和凉风,但是漫长的三伏还是要逐日度过。

那么普通家庭用什么消除暑热呢,那就是勤洗澡,用水清理汗渍,带走体表的热量,换取清凉。另外就是晚上尽量远离灯火和热源,保持视觉的幽凉。

盛夏之时,冠带都成累赘,尽量穿凉爽通透的衣裳。

寻常冠带齐整的人,此时也看起来颇为潦草和随意。所以盛夏是社交的淡季。

很多重要的社交,都等着天气凉爽后再说。

但是在伏天里仍旧能够和你相伴的人,那才是真的亲人和朋友,不计较你汗水洗涤之后不够娇美的容颜,不计较你身上的汗味,而关心你的舒适和存在。

人心和人情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珍惜那些在最热和最冷季节和你温然同行的人,那是真的爱你。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

文章评论

形容三伏天炎热的七绝诗(初伏古诗五首赏读)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