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longge 07-12 15:42 阅读 我爱育娃
世上咏“愁”诗词无数,但将“愁”写得好的诗词,都是别出心裁,将“愁”形象化得特别好得诗词。因为“愁”是一个抽象的感情,看不见、摸不着,你只有将“愁”形象化,才能让

世上咏“愁”诗词无数,但将“愁”写得好的诗词,都是别出心裁,将“愁”形象化得特别好得诗词。因为“愁”是一个抽象的感情,看不见、摸不着,你只有将“愁”形象化,才能让读者心有戚戚,引起共鸣。

1.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李白

第一个将“愁”形象化得特别好的诗人是诗仙李白,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这是诗人们第一次将“愁”形象化。诗仙说,“愁”是什么啊?“愁”就像水一样,你抽出腰刀,想要将“愁”斩断,看似断了;只是你将刀收回,水却又融为了一体,而且流得更欢了;你想举起酒杯,喝一口酒来消愁,没想到,喝完了酒,你却更愁了。

诗仙笔下的“愁”,斩不断、销不掉,难啊!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诗词皇帝李煜特别喜欢将“愁”形象化,他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第一次尝试将“愁”量化,想要计算计算它的数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想问问我到底有多少“愁”,具体有多少,我没算过,我只能打个比方:我的“愁”啊,多得就像春天里,“大河涨水小河漫”的时候,一江向东流的江水。有多少呢?那是连绵不绝啊!

李煜的“愁”,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绵绵不绝!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如果说李煜是通过数量来将“愁”形象化,那么易安居士则是通过重量来讲“愁”形象化。她在《武陵春·春晚》中写到: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易安居士说了,我的“愁”太沉重了,沉重到那个双溪上的舴艋舟,也载不动了。你说,这个比喻形象不形象?我的忧愁,沉重得连舴艋舟都载不动,你有过这么沉重的“愁”吗?

易安居士的“愁”,沉重得一艘船也载不动!

4.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中愁苦身,张咏

宋代诗人张咏,则从人有“忧愁”的日子来计算“愁”的多少,又是换了一个角度。他在《遣兴勉友人·人生三万六千日》中写到: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中愁苦身。

惟有无心消遣得,有心到了是痴人。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中愁苦身

“人生三万六千日”,人的一生,最多三万六千日,这是从“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演化而来,如果人生按一百岁,一年按三百六十日来算,那么人生一共就是三万六千日了。“二万日中愁苦身”,二万日,大概是五十五年,除掉人的幼年时期十五年,而从七十岁开始,人老了,糊涂了。所以,人生在其中最重要的五十五年里,每天都生活在“忧愁”中。

你说,这“愁”多不多?这让人“愁”不“愁”?

5.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

还是诗词皇帝李煜,这回他将“愁”比作一团乱麻,让你想剪也剪不断,想整理,却也整理不好。他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写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愁”比作一团乱麻,特别形象。一团乱麻,日常中,大家都有接触到。这团乱麻,扔了又可惜;想整理呢,根本无从整理起;更可气的是,你整理了半天,却白费力气,你想出口气把它剪断,却发现它们牵连在一起,想完全剪断也十分费劲。你真的是对它无可奈何了,真的!

“剪不断,理还乱”,这“愁”是多么的让人无奈啊!

6.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也是写“愁”高手,而且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在《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写到: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稼轩说,“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都是因为发“愁”而白。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就要“拍手笑沙鸥”了,它一身都是白的,莫非“一身都是愁”?当然不是,沙鸥乃无情物,真正“一身都是愁”的人,是诗人自己。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这句话,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一身白的沙鸥不是因为“愁”白的,那么,我两鬓苍苍,那也不是“愁”白的;换言之,“愁”算什么东西,它能让我两鬓苍苍?这是一种对“愁”极度轻视的大无畏精神!

7.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易安居士这次对“愁”不称重量了,这回她当上了大夫,用上了“望闻问切”,来诊断你的“愁”病。她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写到: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掉!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想看看我的“愁”,那请你看看我的眉头,是不是皱得很厉害?再请你用听诊器听听我的心脏,是不是心痛得很厉害?关键是,因为“愁”,刚才我是头痛得很厉害,把我的眉头都皱了,皱的很厉害;于是,我想散散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谁知,看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是头疼刚刚好,但心却更痛了。

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诗人一个多愁善感的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8.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

元代诗人徐再思的“愁”,是钝刀割肉,一点一点撕裂你的感觉。他在《水仙子·夜雨》中写到: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

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一声一声的梧桐落叶落地的声音,让我感到秋天一天一天的进入深秋;雨滴从芭蕉叶上一滴一滴的滴下,每滴一下,我的“愁”就多了一点。我一晚上无眠,尽听着雨滴一滴一滴的从芭蕉叶上滴下来,我积攒了十年的“愁”,也就一点一点的涌出来。

“一点芭蕉一点愁”,雨滴在地上,“愁”扎在心上!

9.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

在辛弃疾眼中,“愁”它有脚啊,有如附骨之疽,亦如鲠在喉,这怎么逃避得了?他在《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中写到: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诗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

一句,“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那让人无法逃避的“愁”啊!

10.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范成大

宋代诗人范成大,第一次教我们用数学来计算新愁旧恨,旧的去了,新的又来,到底剩了多少,是少了,还是更多了?要算得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他在《鹊桥仙·双星良夜》中写到: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

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

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

倒添了、新愁归去。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因为是“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一年一次的相逢,就这样草草结束,那还不如不见,免得又增加了“别离心绪”。所以,我们来算算这次相逢,有没有减少“忧愁”。因为相聚实在太草草,“新欢”自然抵不了“旧愁”,“旧愁”减去“新欢”,的确让“愁”少了很多,但“旧愁”还有剩余,再加上新的离别,这次“新愁”,跟没有减去“新欢”的“旧愁”是相等的,所以,现在的“愁”=“旧愁”+“旧愁”-“新欢”,大于“旧愁”。这等于是说,一次相逢,“愁”反倒更多了。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七夕相会,到底值不值?就怕认真!

11.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徐再思

元代诗人徐再思说相思之愁,犹如欠了高利贷,你不但要还本,还有还利息,这“驴打滚,利滚利”,你还得清吗?他在《清江引·相思》中写到: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相思之愁就像欠人债的债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相思之愁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共同点都是需要对方偿还,如果不偿还则一定不断地追。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相思之人经常担负着一担忧愁的债务,却抵不了三分利息,常常是越欠越多。可怜啊可怜!

12.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

上面是将“愁”的各种形象化都写完了吧?不!宋代词人吴文英轻蔑的看了一眼,说,看我的,“愁”字还有这样的玩法。他在《唐多令·惜别》中写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你李煜计算“愁”的数量,李清照计算“愁”的重量,那我就来个拆字。“愁”是怎么来了?把它拆开看看,不就是“离人”的“心”字上面加一个“秋”字。这就是说,流离在外的人儿,一到了秋天,就会发愁。“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这能不让人“愁”吗?

一个“离人心上秋”,一个字谜游戏,却真实的将“愁”形象化出来,“愁”就是秋思在离人心上煎熬!

文章评论

描写忧愁的诗词(十二首唯美咏愁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