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幼小衔接心得感受范例)
第1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针对父母担心自家宝贝“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方园长向爸爸妈妈们详细介绍了孩子各阶段“敏感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不同特征的学习活动以及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安排。转眼间,咱们马荣国际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即将结束幼儿园的快乐生活,迈向小学的学习生活了。
幼儿园特地为家长们准备了一场贴心的“幼小衔接解读”讲座。针对父母担心自家宝贝“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方园长向爸爸妈妈们详细介绍了孩子各阶段“敏感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不同特征的学习活动以及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安排。此外,方园长还无私地分享了儿子在幼儿园、小学的种种心得,让大家获益匪浅。家长们了解到,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准备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应该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在小学阶段游刃有余。
用心播种,静待花开。感谢幼儿园为我们举办的这次家长会,务实而详尽的解说帮助我们解除了心理上的.忐忑和疑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让家长们在今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更加清楚如何做好孩子思维、学习习惯以及社会技能方面的衔接、培养。相信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一定能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第2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回想一下在这即将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每天早、中、晚一天三次赶集似的来来回回往返于幼儿园与学校之间,现在感觉还是蛮充实的。尤其是每当幼儿园的小朋友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地自豪。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幼年时的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地天真快乐!
闲下来的时候,我会观察老师与幼儿们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我发现老师们特别善于引导孩子们跟着他们学习,而且他们对孩子也特别有耐心,这令我非常地钦佩。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的方法。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喜欢我,这是让我高兴的一件事了。我才发现,原来对待孩子真的是要非常的用心,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你。
我很庆幸能与小一班的小朋友和几位优秀的老师共同度过了几天的时间,小朋友们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几位老师的知道和教悔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x老师的语言课,她的嗓音总是那么柔美,总能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她的身上,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实习期间,她总是很认真的阅读我们的教案,听取我们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上完课后,她会主动找我们谈话,指出我们的不足,使我们不断的改进。这次的实践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幼儿们的起居饮食,更让我亲近了他们的心理,使我获益良多!慢慢地我体会到,幼师这个职业有着非常重大的责任。因为我看到未来祖国的希望正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引导他们走好人生之初的每一步。为此我们首先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努力学习课内外相关知识,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幼儿。
一周的实习结束了,我明白幼教工作其实不容易,才艺不说,你的思想,你的行为都关乎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有耐心、有爱心,用你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3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今日听了讲座,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展开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顿开茅塞。在此感谢卡蒂幼儿园,感谢卡蒂老师,让家长心中有数,家园共育,更有效的协助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
从整体的内容上有几点心得体会:
1,如老师所讲要从长远视角看待幼小衔接,不是临近抱佛脚做学前准备功课。在内容上注重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可持续性,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环境设置的衔接这个环节在幼儿身心上是及其重要且有必要的,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引导他们逐渐熟悉新学校环境,使幼儿面临两个阶段改变时环境冲击降到最低。
3,尊重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幼儿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区别对待,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
4,身心健康,健康心态远胜于bpmf,要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如果非要培养我更愿意他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坚毅的性格,失败之后的勇气。好成绩锦上添花,更愿意他有一个好品质,这也是社会所看重且能走得更远的。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点上我认为是言传身教,说教没用他不会听你的,想要这样的孩子就做成这样的家长胜于一堆大道理。
6,家长心态的调整:孩子从幼儿进入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让孩子由游戏、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改换到有标准、有目标任务、正规课业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及作息时间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过度。作为孩子最初的人生导师应该到位不缺位。而且幼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灵纯洁也脆弱。这个期间家长应精心、用心地陪伴,倾听、共情鼓励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适应教育的感知及自我约束力、专注力、自律性等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我听过讲座之后的一些心得和自己的一点粗略想法,我们会和老师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完成适应小学生活。
第4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一、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二、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三、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四、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第5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由快乐音符课题组主办的,“快乐音符音乐教育”也作为支持自媒体参与这一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活动中。这次#网络儿歌节主要通过儿歌这个主题,组织歌唱、律动,在家玩音乐学音乐,在家学乐器,举办线上亲子音乐会,分享自己的“战役”时光。此外,组委会还发布了#网络儿歌节“我喜爱的儿歌”征文通知,征集了儿歌相关的教案、感想和随笔等。
特别欢迎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20xx年的x月起,我们全园全体教师在一起继续在艺术领域潜心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音乐活动中,我继续认真学习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并沿着海淀区第八互动小组音乐学科组的前进步伐,围绕“如何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展开教研,使得我在音乐学科方面取得了一点新收获,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再提高。现将本阶段的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指南》及有关教育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我们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是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我们在新歌教学时的歌曲《数高楼》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数高楼的方式,并集体创作、设计数高楼的动作,作为教师我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6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实习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一开始的度日如年到最后的依依不舍,在为期两周的幼儿园游戏实习里,我经历了许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经历社会经验、学得知识,它在学龄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平时的观察,我经常看到小朋友们一有点大运动量的活动或者伙伴之间嬉戏性的吵闹如假装打架,老师就很紧张,有的老师为了便于管理,甚至很少让儿童进行伙伴游戏。管理是方便,教学目标是达到了,但儿童之间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机会就减少了。儿童游戏产生,是其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能体验快乐,能扮演成人,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事情,还可以想象各种他们想要的东西,满足他们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游戏让儿童体验了成功。老师应该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自由游戏,允许儿童游戏的自由发展,不应强加干涉。
在第一个星期我准备了一堂小班游戏课,名为“捉老鼠”,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但受益非浅。游戏结束后,很多孩子都说玩得很开心,心里美滋滋的等等。对我这个第一次正式给小孩子上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当然我也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在上课期间经常控制不好课堂***,一旦把孩子带入游戏中,就很难再带出来,孩子往往显得特别兴奋,乱奔乱跳的,听不进我说的话。因为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渐渐缓慢的发展,想要抓住小孩子的这一特点,真是不太容易。还是班主任老师及时提醒我如何让孩子静下心来,但是好了一下下过不了多久又吵起来。当时手足无措,真觉得尴尬。看来以后还得好好研究小孩子的心理,找个办法管理好***。
当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显得太心急,总是希望自己一提出问题,孩子的思路就会准确无误地按我设计的路线走,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幼儿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千奇百怪。而每当他们说错的时候,我往往不等他们再次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奉上所谓的正确答案。我一直担心他们的答案会离题,导致我的课也进行不下去。课后指导老师建议我,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即使不对,也没关系,孩子的知识阅历本来就及不上大人,回答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要仔细耐心听完孩子的讲述,并想办法引入“正途”。
在游戏中,我们要以孩子为主体,设计适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游戏,我们还要在游戏中注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比如游戏规则、注意事项等,最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些游戏太难孩子体会不到乐趣就没有了兴致,任凭老师鼓吹还是无动于衷;有的游戏简单了,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玩的兴致。所以说,把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是个关键。有的孩子很快就会对一个游戏失去兴趣和激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以我们的知识引导孩子深入开展游戏活动,慢慢地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有效延长游戏的时间,激发探究游戏的兴趣,并尽可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同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同的。比如用雪花片搭兔子,有的孩子看老师搭一遍,马上就记住了,做得丝毫不差;有的孩子学的很慢,只能搭一个兔子头;有的东瞧瞧西看看,过了很久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停地请老师帮忙。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个别教育。学得慢的孩子多重复几遍,学得快的就注意不断的复习旧知识。在绘画能力上,就更能看出儿童之间的差距了,有的对于图形的构造、画面的整体感、颜色的协调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而有的则明显差了一个档次。一堂课中老师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合理安排老师个别指导的时间?实践中,我探究出在一堂课中,老师可以根据本堂课儿童的反应情况,重点解决一两个孩子的学习难题,让一两个孩子先掌握,然后再根据下堂课的反应情况,解决其他儿童的问题。如此持之以恒的个别教学,使每个儿童都能学到东西。当然也可以把个别儿童的问题汇总起来,然后在所有的儿童面前一一解决。每次学习,老师都会在最后通过练习来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认为这样不仅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和思维思考能力,还能够增强孩子间的竞争,促进学习。
这一次实习的收获是巨大的,实习之前形而上学的思考模式和实习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本质上的差异。通过两周的实习,至少使自己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欠缺的东西依旧很多,比如:还需要继续研发和深造自己的基本功技能,以及对自我潜质的激发和专业理论性的强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实践当中得到重视和提高。
第7篇:2023幼小衔接心得感想范文
本期的讲座详细描述了幼儿入园不适的各种表现,深入分析了各种入园不适的根源,同时给家长提供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讲座的内容对于寒假余额不足,即将又一次面对孩子入园焦虑的家长们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下面我结合直播内容谈一点体会。
做为一名家长,要想孩子有好的状态入园,须培养孩子独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享。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传递给孩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不要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害怕情绪。孩子入园前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讲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但是真正遇到入园焦虑时,还有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为什么一定要教育家长,强调家庭教育呢?因为太多家长把教育孩子当作老师的任务,孩子送去学校就万事大吉。有教育专家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我们亲自把孩子生下来,却从来不把孩子当亲生的养。”学校教育毕竟功用有限,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本来就难,可是,就算在学校里费力培养出的好习惯,回到家里,遇到完全不懂教育法则的父母,好习惯马上付诸东流。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当孩子有问题时,更要从自身去反省一下。所以说教育孩子同时也是进行咱们家长的自我教育。
入园后首先是社交能力的提高,见到陌生人不再害羞了。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孩子跟班里的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其次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自己吃饭上厕所,还学会了叠衣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有社会认知、规则意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有这些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辛勤付出。虽然今后的育儿道路还有很长,但是我充满信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会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交给学校,相信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积极配合老师做好五项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家园有效携手,才能确保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