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独立自信的孩子(培养自信的孩子心得体会)
小林的妈妈小时候因为发烧,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落下了终生残疾。小林的父亲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
小林与周边同龄人的生活相比,差了不知多少。然而从小到大,她却始终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大多数同龄人还在需要父母接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自己上下学。别人还需要父母催起床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自己早起,准备早餐。从小学到高中,大学,再到研究生毕业,一路顺畅全靠自己的努力,没让父母操过半点心。
不少人问***妈,这么优秀的孩子是如何培养的。***妈只有2个字,那就是“放手”。
因为身体和生活原因,她的妈妈没有办法像别人的家长一样,事事亲为,对她的照顾面面俱到,正是因为这种“放手”才让小林有了更多空间,更多锻炼的机会,逐渐长成了一个自制力强,独立自主的人。
教养孩子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就要尽量少插手孩子的生活,像画画一样,学会留白。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可以学着做到这几点:
1、学会放手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能自主完成的事儿,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生活自理等,而非只关注成绩。
父母对于子女过度干涉,可能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虽然父母是出于对子女的爱,然而就成了一种负担,子女也可能体会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2、不要只关注成绩
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并且一定要达到满分才满意。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孩子就等着挨骂。虎妈式的教育,会让孩子自卑。
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孩子不太理想的考试成绩?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看得开,懂得放手。成绩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表现,家长不要过多谴责孩子,应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得好的方面,让孩子更有动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3、拒绝过度关心
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包办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觉得没有自由。
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言行以及起居,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实际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会让孩子变得不想与人沟通。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反而觉得管得越多越好,是自己辛苦付出的结果。要知道,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相互的。单方面的付出,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有的时候,反思自己,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饮食、衣着、起居,甚至和孩子讨论自己的衣着、生活、饮食该如何调整,可能更容易让孩子掌握主导权,更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意见。
4、不强迫孩子参加比赛
有的家长培养孩子就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打败别人。孩子,是他们的武器。于是就拼命让孩子去学钢琴,学唱歌,学舞蹈,学画画,学奥数,最后干吗?参加比赛!比赛是可以证明他们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子女的方式。
参加比赛未尝不可,但作为父母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这些艺术、音乐等,是因为热爱它们,对这些有兴趣,而不是单纯为了比赛。如果以参加比赛为目的,孩子只会去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培养的兴趣,以及对这些兴趣的理解。如果没有了比赛,孩子还是很喜欢这些,那么完全可以让孩子去学习,放手让他们用感兴趣的方式去接触。如果比赛,只是为了证明孩子优秀,那么大可不必,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还会伤害孩子的原始兴趣和动力。
5、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让孩子不犯错,做一个“好孩子”。其实,犯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有利的过程。
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或者失败,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应对学习危机以及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让孩子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而学习到的。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是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解决矛盾,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个体。
6、培养独立的孩子,做孩子的支持者
要培养独立的孩子很简单,比管孩子简单多了,家长只需要放手和不管就行了。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要让事物遵循自然的规律发展,不加以干涉,才是修行之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通过在不断失败中学习,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如果家长搭建了一条顺畅的道路,并时时刻刻掌控孩子的一切,那么一旦脱离了家长的照顾,孩子就没有办法获得独立,甚至一直活在家长的阴影之下。
- 上一篇:0~3岁宝宝发展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