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行在故乡大路上》(关于乡间小路的作文精选)
第1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许多普通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一切更加美好。
城市是如此的美丽,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态各异,直插云霄。一块块防紫外线的兰色玻璃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使得每座楼房都熠熠生辉。高速公路笔直宽敞,汽车川流不息,立交桥密如蛛网,四通八达。在公路两旁,有了更多的美丽的花圃,绿色的草坪,令人赏心悦目。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满意的笑容。医学科技也日渐发达,人类攻克了不少的癌症,人们也不再有谈“非”色变的恐慌。在城市的人流中,也有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外国友人,交流中不时有不同的语言声音。
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人们再也看不到裸露的黄土,再也闻不到污水的恶臭。人们看见的是湛蓝如洗的天空,闻到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长江焕然一新,像一条青螺带,缠绕着城市。花儿绽放着欣慰的笑脸,小树扭动着轻快的舞姿,小鸟也“引吭高歌”。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步入了“小康”。当你步入这个陌生的城市,总会得到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热情的帮助,让你如归故乡,总有着一种埋在心底的熟悉,亲切。每当你走进商店,也都能听见一声温和的“您好”。人们渐渐懂得了说“不”“没事”“没关系”“请原谅”的艺术,也渐渐懂得了弯腰,鞠躬,点头的礼貌。这一切的一切,使这个小康社会更加像一个大家园。
第2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改革开放春回大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的故乡在锡西藕塘,离城只不过十余公里。早先,城里的公路只通到钱桥。人们要进城,要么步行5公里羊肠小道到钱桥后,再乘4路公交车,要么乘轮船,坐上半天时间才到西门。人们若要到洛社杨市或阳山陆区等邻近乡镇去办事及走亲访友,只能靠步行。所以,故乡被称作贫穷落后的死角落。
三十年来,昔日的“死角落”不仅通了公路,而且新长铁路及锡宜高速公路也已在这里通过,故乡面貌日新月异,怎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呢。
改革开放初期,锡西就通了公路,那是一条狭窄的砂石公路,汽车在上面跑,晴天一路灰尘;雨天一路泥水。然而在当时,这样的公路,乡下人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它毕竟通了公共汽车。因此在短短的几年里,乡村的面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冷清的小镇街市车来人往,乡村市场越来越活跃,农副产品不必再起早摸黑肩挑重担上无锡了,人们可就近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出售,也可用自行车、摩托车载着进城换钱。死角落活了,老百姓富了。
公路通了,轮船码头不久就歇了业,运送生产物资的小船也淘汰了。随着自行车、摩托车数量越来越多,那条砂石公路又重新改建拓宽,用柏油铺设路面,两边增修了慢车道,路貌路况有了明显改善,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交通更加有序便捷。尽管如此,城里的“的士”还是不太愿意下乡,若从城里“打的”回乡,车主要收回空费,那时的“的哥、的姐”们还有点看不起乡下人。随着国道的开通,省道的开通,大流通格局形成,乡与乡,村与村,甚至巷与巷之间都修起了水泥马路。通往故乡的那条公路,在九十年代又摇身一变,成了四快车道,隔离栏外有慢车道和人行道的等级公路,从城里“打的”回乡,车主不再收回空费了。等级公路一出现,公路两边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偏僻的故乡已和繁华的都市连成一体了。
如今故乡的通衢大道东接国道连城区,北至洛社、杨市,西到阳山、陆区、胡埭,公路延伸到家门口,乡下人别说上无锡,就是去上海、北京也易如反掌了。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七十年代造平房,八十年代造楼房,九十年代造别墅,农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有买小车开出租的,有买私家车享受的,还有买货车跑运输的,人们充分利用便捷的公路交通发家致富。
故乡,那方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有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定将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第3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当我再次走上这熟悉的小路,我感觉它苍老了许多。几经风霜的路面上已经凹凸不平,像一位老人。但是,小路的味道没有变,我对小路的感情也没有变。四年的时光,小路旁,时常会出现一个孩子的身影,她是一个调皮的孩童,现在那个孩童,已经成长为12岁的少年了。那个孩子,就是我……
哦,亲爱的小草!你好!我坐了下来,嘴里含着一根草,酸酸的,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飘过白白的云朵。那云朵像一个胖乎乎的娃娃,又像甜甜的棉花糖。小时候,我曾经做梦来到了天空,哦,那朵云,是我骑在你的身上吗?云儿,你在天空呆得寂寞吗?下来和我一起玩玩吧!
路旁有一条小溪。现在水库没放水,小溪就干涸了。我捧起了一把河里的土,啊,软绵绵的,多么舒服啊!小时候,我还用泥土开了一家“蛋糕店”呢,那小小的蛋糕就是泥巴做的,上面用小草、小花点缀着,颇有一种“艺术感”。想着想着,我感到非常的亲切。瞧,小贝壳!是呀,这可爱的小贝壳隐藏在泥土里,静静地睡着。记得去年的五一节,我们挖了好多的贝壳,还吃了贝壳呢!那味道真不错!
访完小溪,我们去看看我的老朋友——田吧!田里正长着青青的蒜苗,小时候我经常去蒜苗田里,用蒜苗的叶子制作成一个个装饰品,不论它有多么的难看,我还是十分喜欢它。田里经常会有一些小虫子,我对这些小虫特别感兴趣,总会趴下来看个究竟。我站在蒜苗田里,感受着雨的气息,今天是阴雨天,可是我感到了雨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快乐。
现在,我们再去看看小路!小路,你还记得我吗?那个曾经嘻嘻哈哈从你身上走过的小孩?或许你不记得了,因为从你身上踩过的人太多了,其中也不乏小孩子。你瞧啊,这路面上留下了多少个鞋印!我用手去抚摩那路面,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时光。这时候,两个小孩子从路边嬉戏而过,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想:小朋友啊,快快长大吧!或许有一天你也会想起这故乡的小路!
暮色降临了,天渐渐黑了下来。走过小路,穿过竹林,我站在院子门口,对着小路说:小路,再见,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哦!故乡的小路,我永远的伙伴!
第4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故乡的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能够让牲口行走,便是通天大道,感觉绝不压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太行山的沉重,压弯了父老乡亲的脊梁。生活的艰辛,泯灭着儿时的奢望。逢年过节,走亲串戚,那是山里人的喜悦,却成了我的劫难。母亲的娘家住在那大山的高头,十多里爬山越岭的徒步行走,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有说不出的畏怯,爬在母亲肩头的惰性己不成为可能。我不愿去探望外婆,并不是缺失亲情,况且还有压岁钱和好吃的诱惑,只是不愿意走路而己。为了能够成行,母亲央求赶牲口的大伯,在上山驮煤时捎上一程。当我骑在驴背上悠然自得的时刻,幸福的感觉让我淡忘了返程时的艰辛,“高高山上一根棍,俏了一会说一会。”
离家求学的日子,每周行走一次七、八里的崎岖山路,虽也辛苦,可也高兴。同小伙伴们在一起,边走边玩,虽累但并快活着。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到了离家更远的城里念书,除了要走几十里的山路,还要坐上百里的汽车,回家的时侯屈指可数,崎岖的山路一年走不过两次。又是假期,曾是走了无数次回家的坎坷山路,变成了简易车道,曾经赶着牲口驮煤的大伯变成了车夫,骑过驴背的我座在了煤车的前沿板上。变化了的道路,给祖祖辈辈手提肩扛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当我离开校园不再念书的时候,当我背井离乡自食其力的时侯,当改革的春凤给山村带来变迁的时候,当父母弃家进城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的时侯,再走故乡的路,就成了一种奢望。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故乡的路让我魂牵梦绕。退耕还林,移民搬迁,故乡道路再没有改变。当我不止一次驾车寻找乡愁的时侯,无可选择地把车停在了三公里外的邻村。弃车步行,亲近着泥土的清香,聆听翠鸟的歌唱,呼吸着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我由衷地感觉到故乡对儿女的盼望。
当旅游成为生活必须品的今天,乡村游以势不可挡之势从城市袭来。故乡,这个被人遗忘的风光处女地,凭其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吸引着省内外驴友和自驾游的纷至踏来。故乡这个久病初愈的东道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道路的不畅阻碍了家乡的发展,挡住了游客的脚步,失去了致富的门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父老乡亲坚定的向前迈出了第一步————扩路。
扩路的资金来源,考验了带头人的智慧,外援内捐,政府扶助,冬日的寒冷,丝毫不减扩路的热情,用最短的时间,扩成了长四公里,宽五米的通车大道。
故乡,我来了!当驾车回乡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日子,乡愁,难以言表。与我一同回家的爱车,再不流落他村路旁。故乡的路,迎接八方来客;故乡的路,通向天漄海角。
第5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故乡的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能够让牲口行走,便是通天大道,感觉绝不压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太行山的沉重,压弯了父老乡亲的脊梁。生活的艰辛,泯灭着儿时的奢望。逢年过节,走亲串戚,那是山里人的喜悦,却成了我的劫难。母亲的娘家住在那大山的高头,十多里爬山越岭的徒步行走,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有说不出的畏怯,爬在母亲肩头的惰性己不成为可能。我不愿去探望外婆,并不是缺失亲情,况且还有压岁钱和好吃的诱惑,只是不愿意走路而己。为了能够成行,母亲央求赶牲口的大伯,在上山驮煤时捎上一程。当我骑在驴背上悠然自得的时刻,幸福的感觉让我淡忘了返程时的艰辛,“高高山上一根棍,俏了一会说一会。”
离家求学的日子,每周行走一次七、八里的崎岖山路,虽也辛苦,可也高兴。同小伙伴们在一起,边走边玩,虽累但并快活着。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到了离家更远的城里念书,除了要走几十里的山路,还要坐上百里的汽车,回家的时侯屈指可数,崎岖的山路一年走不过两次。又是假期,曾是走了无数次回家的坎坷山路,变成了简易车道,曾经赶着牲口驮煤的大伯变成了车夫,骑过驴背的我座在了煤车的前沿板上。变化了的道路,给祖祖辈辈手提肩扛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当我离开校园不再念书的时候,当我背井离乡自食其力的时侯,当改革的春凤给山村带来变迁的时候,当父母弃家进城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的时侯,再走故乡的路,就成了一种奢望。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故乡的路让我魂牵梦绕。退耕还林,移民搬迁,故乡道路再没有改变。当我不止一次驾车寻找乡愁的时侯,无可选择地把车停在了三公里外的邻村。弃车步行,亲近着泥土的清香,聆听翠鸟的歌唱,呼吸着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我由衷地感觉到故乡对儿女的盼望。
当旅游成为生活必须品的今天,乡村游以势不可挡之势从城市袭来。故乡,这个被人遗忘的风光处女地,凭其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吸引着省内外驴友和自驾游的纷至踏来。故乡这个久病初愈的东道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道路的不畅阻碍了家乡的发展,挡住了游客的脚步,失去了致富的门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父老乡亲坚定的向前迈出了第一步————扩路。
扩路的资金来源,考验了带头人的智慧,外援内捐,政府扶助,冬日的寒冷,丝毫不减扩路的热情,用最短的时间,扩成了长四公里,宽五米的通车大道。
故乡,我来了!当驾车回乡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日子,乡愁,难以言表。与我一同回家的爱车,再不流落他村路旁。故乡的路,迎接八方来客;故乡的路,通向天漄海角。
第6篇:《畅行在故乡大路上》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大人们却越来越喜欢忆苦思甜。常听爷爷和爸爸唠叨他们小时候的事,我从中发现,故乡的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故乡是大成桥。一直以来,周围村镇的人都说大成桥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不过,我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而是……
爷爷告诉我,他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常常要忍冻挨饿去上学。可是,他们上学的路就是田间小路——既长又窄。就是晴天,小孩子走过的时候都有跌进稻田的危险。雨天,那就更是多事之秋。爷爷说,他曾好几次跌跌撞撞地扑倒在稻田里,爬起来一身泥水到学校里听课。当时,竟没有人觉得奇怪。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相同的经历吧。
听爸爸说,故乡之前到处都是泥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响晴的天气里,路上尘土飞扬。他们上学放学走在路上,一旦有车辆经过,扬起的灰尘就会让他们全身上下沾满灰尘。一路走到学校,身上的灰尘就再也拍打不干净了。雨天就更糟糕了。鞋子上沾满黄泥不说,可怜他们下坡的时候还会因为打滑而摔倒。据说,要让一个人摔倒特别容易,只消在他的身后轻轻一推,那个人保准一个趔趄就摔倒在泥水地上。一个雨天,爸爸从朋友家回来,骑单车经过一段下坡路时,稍不留神就摔了个狗啃泥。回家后被奶奶看到,奶奶心痛得不得了!
现在可好啦!我们村子里到处修好了水泥路。晴天不再是一身灰,雨天不再是一身泥。无论雨天还是晴天,我们都可以开开心心在路上奔跑,下坡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摔个狗啃泥。
故乡的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让人如此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