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姑苏的经典诗词(40句温柔唯美的古诗)
穿过外滩“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辗转来到上海虹桥站,踏上“和谐号”高铁,一名资深的城市青年轻车熟路地往返于城市之间。
不到半小时,当双脚再次踏上土地,眼前的光景却已是“雾润情丝,雨淋闲愁,吴侬软语如歌唱”,这里是姑苏。
她的柔软与清雅,早在初遇时,即织就了一首细腻绵长的江南小诗。
前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愁绪,后有“姑苏慕容”叱咤中原武林。究竟何处是姑苏?
姑苏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她长期处于绝佳的经济发展地带,但是这里的节奏似乎并不匆忙,一直在“水绿天蓝蓝,白鹭一行路辗转”的茉莉香里,“侬伴花芬芳”。
姑苏是苏州最诗意的影子。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一首《枫桥夜泊》写就,千古传诵。年轻人张继的这个苏州之夜,因其才而难忘,为姑苏景而成就。
那么,还有哪些描写姑苏的美好古诗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最诗意的姑苏。
姑苏的诗句(共40句)
1.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2.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李白《乌栖曲》
3.姑苏城外一茅屋,
万树桃花月满天。
——唐寅《把酒对月歌》
4.风动荷花水殿香,
姑苏台上宴吴王。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5.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骆宾王《久客临海有怀》
6.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
——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
7.姑苏台殿变秋蓬,
荆棘沾衣泣寒露。
——曹勋《姑苏台上月》
8.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杜牧《秋娘诗并序》
9.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10.姑苏台前揽秋色,
丽正门外寻春容。
——王祎《十一月十日宿陈敬初馆中临别有作》
11.钟声篷底不知处,
却似姑苏夜泊时。
——苏泂《泊祠下诗》
12.上林池馆变荆棘,
姑苏台榭游狐狸,
人生行乐兮能几时。
——曹勋《阳春歌二首·草木荣兮春归》
13.馆娃宫外姑苏台,
郁郁芊芊拨不开。
——刘禹锡《忆春草》
14.秋暮姑苏身自到,
春来行李处犹难。
——陈藻《平江送王腾叔》
15.残雪未融青草死,
苦无麋鹿过姑苏。
——姜夔《除放自石湖归苕溪》
16.姑苏台榭倚苍霭,
太湖山水含清光。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17.望平原兮寄远目,
叹姑苏兮聚麋鹿。
——刘长卿《登吴古城歌》
18.数幅吴王宴西子,
彩舟张乐当姑苏。
——梅尧臣《观何君宝画》
19.又拟上年灯火夜,
扁舟载酒下姑苏。
——萨都剌《寒夜即事》
20.洞庭湖中木叶稀,
姑苏台上城乌宿。
——屠隆《长安明月篇》
21.姑苏百尺晓铺开,
楼楣尽化黄金台。
——李绅《姑苏台杂句》
22.不然岂有姑苏郡,
拟著陂塘比镜湖。
——元稹《再酬复言》
23.君怀逸气还东吴,
吟狂日日游姑苏。
——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24.荆榛闭铜雀,
麋鹿游姑苏。
——贺铸《燕子楼》
25.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
——白居易《感白莲花》
26.屡携姑苏娃,数试宜兴茶。
——李昌祺《江湖清游歌》
27.馆娃宫中百花开,
西施晓上姑苏台。
——张羽《吴宫春词拟王建》
28.我行姑苏城,半日空週遭。
——赵蕃《平江寻吴薛叔不获》
29.洛阳才子姑苏客,
桂苑殊非故乡陌。
——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30.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杜甫《壮游》
31.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32.陶公勋业在姑苏,
扁舟归来春水湖。
——谢谔《严隐君九龄适轩》
33.远渚蒹葭覆绿苔,
姑苏南望思裴徊。
——刘沧《江行书事》
34.两地干戈连越绝,
数年麋鹿卧姑苏。
——罗隐《送王使君赴苏台》
35.零落䲭夷百战身,
姑苏麋鹿漫伤神。
——张宁《伍子胥渡江图》
36.王郎歌莫哀,且酌姑苏台。
——高启《送王稹赴大都(至正庚子作)》
37.虎丘山头弄明月,
姑苏台上吟清风。
——刘宰《傲将军歌赠周叔子马帅》
38.吴王恃霸弃雄才,
贪向姑苏醉醁醅。
——胡曾《咏史诗·姑苏台》
39.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40.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
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
——刘长卿《太行苦热行》
“一丝江南雨,情牵梦还乡。”
——苏州评弹《姑苏行》
文人的气息,似乎永远浸润着姑苏城的里里外外。哪怕是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只要和“姑苏”二字沾边,也必然是风度翩翩、文武双全的形象,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一如千年来的无数青年在苏州的往来。他们有的留下诗词歌赋后便匆匆离开,有的放下行囊久居水乡,也有的长长久久浸润在“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故土。
“暗下来薄雾不散不见远山,一方天地风清水软”。姑苏从来都是繁华富庶的,姑苏也曾正面碰撞金戈铁马,可姑苏从来没有喧闹。常看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姑苏未变,水未变,人未变。
姑苏的故事,从未间断。
但愿得花常好
但愿月长明
人长寿,松长青
——苏州评弹《赏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