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的诗词佳句分享(关于父爱如山的诗词)
父亲节里谈父爱,看看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是如何做父亲的
父这个字,甲骨文是个象形会意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手拿棍棒的人,一种表示是手拿斧头在耕作的人。无论哪种解释,都表明了从上古,父就是既有权威又身体力行的人。在上古,应该是部落首领族长,族长,有权威德行的人,而落在家庭,就是男性长者,这就是父亲或者祖父。
父亲节是西方人感恩父亲的日子,人们会准备礼物献给父亲。传统中国虽然没有父亲节,但是对父亲的尊重和爱,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是落实到人生细节的,大的是孩子的教育,未来的规划,小的到家庭的经济。
父亲是这个社会上最负重的一群人,是家庭的脊梁骨,是社会前行的中坚力量。从古到今,由于男性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认可和资源,而父亲这个词,不只是包括人伦中的成就感,更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责无旁贷的负责人,是开拓者,也是善后者,是成就者,也是艰辛者。
从广义来讲,父,是指的有德望权威的人,甚至代表至高无上的尊严,比如皇父,是皇帝的父亲,也可以是说皇帝,此人就是天下人的父亲。渔父,樵父,农父,是古代指的有资深经验的行业老者,现在也往往将有重大行业贡献的人,称为行业之父。
从狭义上来讲,以血缘为纽带,血缘上长者称为父亲,祖父,以伦理而排列,有叔父舅父。无血缘而有养育事实的也称为父亲,养父。扩展到工作的带领传承者,称为师父。
我们最为贴近生存和生活的,就是养育教育自己的家庭父亲,因为是他赋予你生命,看顾你成长,并用自己的肩膀挑着家庭和未来,在世事风雨中,给你最强韧的庇护。俗话说,父爱如山。
古代关于父亲的文字和诗歌不计其数,让我们翻开历史,去品读那些父亲深沉的爱。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经《陟岵》
这是一个征兵的男子,站在他乡的山头,回望家乡,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父亲。
我站在山头,仿佛看到我的父亲。
父亲在我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叹息你不得不去往远方,去打仗,我整夜整夜都睡不着。希望你一定要保重自己,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子女是父亲血缘和生命的延续,战争或有正义非正义的区分,但是就算是正义的战争,父亲送自己的子女上战场,这都是一件残酷的事。
这个父亲话不多,但是每句都有分量。我叹息,我的孩子,去打仗,昼夜失眠。请一定保重自己,时刻想着回家。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盛唐 ·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世人都说李白是神仙,连李白自己也说自己是谪仙。看李白的诗,你觉得这个人豪迈,飒爽,道骨仙风,仿佛站在高台上就能呼风唤雨,眼中笔下一片恢弘升起,浪漫大气之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白不仅仅是翰林谪仙,大唐第一流的诗人,他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而且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李白立志要在长安混出一片天地来,其最大的动力,不是他怀才不遇的憋屈,而是妻子和孩子需要他供给,他有一个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
野史中曾经记录唐玄宗笑话李白的穷酸气。我相信这有一部分是真的。因为李白28岁在安陆成家,有了子女,而不能科考的他,只有靠才华为自己和家庭找出路,他先是混迹长安落魄之极,而后结识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最后以才华震动唐玄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这些钱,有大部分是寄回了家里,让妻子买田,开酒店,解决生活问题。如果有持续的资金注入,或者会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李白很不幸,两年之后,唐玄宗没有留用李白,李白只好又开始漂泊的幕僚生活,而妻子来信说,田里缺乏劳力,而酒店也开不下去了。李白内心非常焦灼。
那酒楼边的桃树,是三年前我亲手种下,如今桃树长得和楼房一样高,我却没有回去,我的女儿小平阳,在桃树边折花,她看不见我回来,一定总在哭泣。我的儿子叫伯禽,和姐姐长得一样高,他们双双走在桃树下,有谁可怜他们?
我一想到这里,就感觉方寸都乱了,日夜优思,备受煎熬,我只能先写信,寄到家里。
李白如此思念家人,他并没有马上回去。作为父亲,他要让家庭经济不断档。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去庐山找道士,用自己的翰林名声,在那里出了家,成了在籍的道士,拥有一片寺院,然后赶紧将妻子孩子接过来。
也就是说,李白在快五十岁,才终于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谋得了相对安稳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实际也不算富贵,但是对于李白来讲,他的确尽力了。
李白在诗坛和历史中,是以一个巨人的面貌出现的。但是如果你研究他的生平,你发现他和普通一样,有着正常丈夫父亲的感情,而且更深邃。
如同普通的父亲,两个孩子,是他奋斗的动力。
李白在社交场合,多次谈到他的儿子,实际也和普通父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名声,给他带来庇护和好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的《百忧集行》
杜甫也五十岁了,不过杜甫比李白更艰辛颠沛。李白比杜甫年龄大,此时他将妻子和孩子安置在庐山,也算衣食不缺,李白这时才真正为自己的内心去奋斗,这个按下不表。
谈谈杜甫,杜甫的五十岁在四川成都草堂。安史之乱首先混乱的是长安,随之战火蔓延杜甫的家乡洛阳,杜甫带着妻子和孩子,先是在华州上任,结果那里出现大旱。手上没有多少钱,然后加入了逃难的队伍,过秦州,因为朋友在四川,可以给他提供职位,所以又一路颠沛,来到四川。和逃荒没有什么区别。
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划了一块小地方,搭建了草舍,可以供家人居住。这里四周有着较为开阔的地方,不可能种地,但可以种植蔬菜果木,杜甫非常高兴,在这里开荒种菜。但是主要的收入还是他要出去做幕僚,以解决家庭的粮米衣裳。也就是说,杜甫的草堂,并不能自给自足,且留守的是妻子和弱子,虽然杜甫有薪水,但是家庭还是相当清贫艰辛,有次,大风吹卷了茅屋上的稻草,屋内大雨如注,杜甫真是欲哭无泪。
杜甫自己颇为愧疚,因为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父母的关爱下,衣食不缺的长大的。而自己的孩子,生活的连自己都不如。
他说自己在故乡,十五岁还是孩子气,壮得像牛犊,八月院子里枣子成熟的时候,一天上树不知道多少次,精力过剩,享受着无拘束的童年和少年。
现在五十岁,百病缠身,经常只能坐着躺着,精力不济。
回到这个家中,老妻也一脸病容。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尊重自己,只知道要吃的,没有吃的就在门东哭泣吵闹。
这首诗其实写了杜甫的愧疚,他也是人子,父亲在的时候,给了他精力旺盛的童年和少年。
而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无能多病,在可能爬高上树的年龄却因为吃不饱,瘦弱烦躁,镇日啼哭。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作为父亲是愧对孩子的。
实际上杜甫也是尽了力,在外做幕僚,他是钱都拿回家里,只要有空回草堂,又是种地,又是浇园。他的身体日渐败坏。
直到到了奉节,他受长官的委托,看管公田一百顷,自己租了公田和买了几十亩果园,才彻底解决了家庭的贫困问题。
不过此时他也到了生命的晚期,在赶回洛阳的途中,病逝在长江的一条船上。
杜甫对孩子对妻子对兄弟姐妹,都是怀着最诚挚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个父亲,他是非常尽力的。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
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
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唐 · 李商隐《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李商隐四十岁的时候,妻子因病离世。遗留给他一双儿女,此时姐姐稍大,儿子才四五岁。
李商隐此时已经有肠胃疾病,加上他和妻子感情非常深,实际这段时间,他痛不欲生。支撑他坚强的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并没有太多的收入,李商隐留下来肯定不现实。此时他接到四川节度使的聘任,要求他前往四川工作。李商隐无奈,将孩子寄托在同年和孩子的姨夫姨母家,带着病,远赴交通不便的四川。
在四川的五年,他无日不在思念亡妻和孩子,拒绝了上司给他安排的婚事。说自己不愿意对不起孩子的母亲和孩子。但是李商隐对于工作是非常敬业和努力的,因此受到上司的信任,给予了足够的钱财,让他寄回长安。
李商隐虽然不回长安,但是有朋友从长安过来,带着他子女的信息,他是激动万分。
我听说你从长安来,我听说你见到了我最疼爱的孩子。
他长大了,应该哭的次数少些吧,只是我这状态,我无法回去教育他,恐怕他上学会迟啊。
他寄人篱下,我怕他,我的孩子,会瘦弱不堪。
我的女儿失去了母亲,我担心这个小凤凰会抑郁。
我听你谈到了他们,我是开心啊,只是这灯光照见了我两鬓斑白,不用说,这是我牵挂他们。
李商隐一生和孩子相处的机会不多,原来妻子在的时候,他主要是在外面做幕僚,将钱寄回去。现在妻子不在,他依然如此颠沛,只是照顾孩子的隔了一层。
他怎么不担心不愧疚。他喜欢他的孩子,男孩子特地叫李衮,期待他健康有为。李商隐在幕僚生涯中曾经以优异的学识无数次指教过他人,可是他没办法陪伴自己的孩子。连白居易也想给李商隐做儿子,好传承他的天赋。只是真正李商隐的儿子李衮,幼年丧母,未到成年又丧父,历史无名。
来谈谈李商隐。他没有办法选择陪伴孩子,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就是努力工作,给孩子挣生活费,以至于重病缠身,46岁谢世。
李商隐是著名的情诗王子,他的情诗,不只是爱情,更有着生活的沧桑和负重。
那么来看看宋朝的陆游吧。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很多人将这首诗当做父亲教育子女,理论结合实践的诗。
说古人研究学问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学问到老才能达到圆满。
光从纸上看到的理论,那是浅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实践它,在实践中获得学问的真谛。
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
陆游一生,虽然坎坷,晚年也是高官,按道理给孩子谋个前程,不是困难的事。
但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全家回老家,边种地边读书。
实际陆游教育子女强调的学问,已经跟功名没有多大关系,而是鼓励孩子,热爱读书,专研学问,并在生活中领悟学问,达到知行合一的真实的充实和快乐。
读到喜欢合适的书和道理,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让自己在温饱之外,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独立思想的人。
这是陆游留给子孙最大的财富。
浙江富庶,如果往仕途上挤,陆游不是没有成功,只是代价更大。他希望孩子,有机会进入仕途就把握,没有机会进入仕途,也要有着农民一样的生存本领和吃苦精神。
躬行的不只是学问,还有生活。
要做人扎实,做学问扎实,就算成就不了大官,也是成就人格最好的方法。
所以陆游的孩子,文可以写文章,武可以下地养活自己。相比那些富贵高官,为孩子买前程,陆游的爱,看似清淡,但更深厚,教授如何成就充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