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语言 >  当前文章

语言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

ashao 10-02 12:58 阅读 我爱育娃
【时辰令称】 1、夜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

【时辰令称】

1、夜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2、鸡鸣。“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3、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4、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5、食时。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 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6、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7、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8、日昳。“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9、晡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

《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10、日入。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11、黄昏。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

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12、人定。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 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鸡鸣:荒鸡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旦时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食时: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昳: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馎时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黄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定昏 夤夜

旦日:(1)明天,第二天(2)白天

【计时来历】

【时辰命名】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晚上11时至凌晨1时)鼠: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时】——(凌晨1时至3时)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时】——(凌晨3时至早上5时)虎: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早上5时正至7时正)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时】——(早上7时至上午9时)龙: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上午9时至11时)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下午1时至3时)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下午3时至5时)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下午5时至晚上7时)鸡: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晚上7时至9时)狗: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晚上9时至11时)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

【农历月份别称】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

【季月令称】

【农历季令别称传统版】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季〗—— 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阳中、芳春、三春、九春。

〖夏季〗 —— 三夏、九夏、炎夏、朱明、朱律、朱夏、清夏。

〖秋季〗—— 凄辰、金天、三秋、九秋、商节、金秋、素节、素秋、白藏、高商。

〖冬季〗—— 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寒冬、三冬。

【农历历月令别称花名版】

〖正月〗—— 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 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 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 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 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 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 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 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 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 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 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 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农历月份别称传统版】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农历月份别称之通俗版】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

〖四月〗:阳月、麦月、纯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

〖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 冬、飞阴月

〖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

〖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农历月份别称之传统版】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农历月份别称之民俗版】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夹钟、大壮、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


完。

文章评论

中国古代描述时间的词(时辰年月的别称)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