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原因)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但不擅长人际交往,而且特别不爱与人交往,不愿意跟家人以外的人说话。当不得不社交的时候,孩子很紧张,舌头打结、脸红耳赤、手心冒汗。平常周末、放假时,孩子也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社交,害怕与不熟的人接触。
如果有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很有可能有社交恐惧症。
在精神医学中,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属于恐惧症中的一种,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时就起病了,特点是明显而持久地害怕社交性情境,或者害怕可能使人尴尬的社交行为和活动,一旦遇到就手足无措,严重焦虑。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社交恐惧症,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打开“心门”,学会与别人正常地交流。
在以下的晴日百科视频中,我们分享了关于社交恐惧的科普知识,并提供帮助孩子有效克服社交恐惧症的方法。
点击浏览: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根源是创伤:被嘲笑、辱骂...如何加快康复?
另外,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有社交恐惧症,尤其是孩子连跟父母交流都不愿意的时候,往往会意识到孩子有心理问题,然后带孩子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希望能够令问题得以解决。
父母的这个意识是好的,若能找到真正专业、经验丰富、又适合孩子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社交恐惧症中走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希望父母尽量避开精神分析、或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这很可能不适合青少年,甚至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如视频中提及,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是患者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跟人际交往相关的创伤事件。很多精神分析师会跟孩子去回顾这些事件,跟孩子进行一些分析。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在创伤修复中,寻找、激活创伤是重要的一环。但心理创伤被激活后,应得到高效的、科学的修复,才能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而大部分精神分析师缺乏这个能力。所以,孩子一次次地感受到痛苦,反复地诉说、倾诉,但对于改善症状的帮助并不大。
当孩子提出的一些疑问,精神分析师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时,可能全都归结于“这是你潜意识的问题”,让孩子慢慢去领悟,令孩子感到一头雾水。
所以,有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信任这部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觉得对方愿意专注地听自己倾诉;但时间一长,发现这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孩子就不愿意去了。如果这时精神分析师和父母让孩子继续坚持,甚至施加压力,说就是因为孩子不能坚持所以没有效果,就容易对孩子造成二次心理伤害,令其病情不断恶化。
如果反复感受这种痛苦,患者有可能陷入情感淡漠、麻木的状态,看起来情绪平稳了,但其实内心很迷茫,缺失了同理心,反而更严重了。
再加上,很多青少年患者由于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慢慢出现了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若还过度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就有可能真正演变为人格改变,甚至是人格障碍的患者。
有的精神分析师还会过度将青少年的社交恐惧都归咎为原生家庭与父母的责任,甚至都归咎于6岁之前的经历,这是非常偏颇的。社交恐惧除了有父母不当教育方式的因素,往往还有校园、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果过分归因为父母的责任,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容易恶化亲子关系,青少年患者的情绪更加容易波动。
无论父母找的是精神分析,还是认知行为疗法等流派,希望父母不要以为找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问题就能解决。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都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未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很难高效修复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修复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父母可以通过这种自我家庭治疗,以及视频中提及的方法,逐步引导孩子与外界交流,一旦看到孩子的积极变化与进步,要学会及时给予孩子具体化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敏感,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敏感”转化为“敏锐”。
比如说,当跟别人发生一些摩擦时,我们不要过度负面解读别人的行为,令自己陷入低沉、愤怒;而是迅速、理性地分析当下的局势,看到对方与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自信、从容地去面对和处理人际矛盾。
- 上一篇: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怎么办(三招帮助你重塑亲子关系)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