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亭山的诗句古诗(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诗词)
古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而且会把山川形胜以及游览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藏于名山,传之后世。我们现在阅读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有写三山五岳的,有写大江大河的。
如杜甫就有写登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就有写长江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欣赏这些诗词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山以人名,人以山传,名人和名山相得益彰。这些众多的写名山大川的诗词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敬亭山,一个和三山五岳不一样的山。
和几千米高的名山比起来,敬亭山高只有几百米,其巍峨险峻确实只是一般。但是它群峰连绵,又是道教圣地,因此也深得诗人的喜爱。
历来吟咏敬亭山的诗歌有好几百首,敬亭山被人们称为江南诗山。而且这些诗歌都是名家慕名而来,如王维、孟浩然、韩愈、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等。
但是在这众多的吟咏敬亭山的诗歌里,人们最为欣赏和佩服的是李白和谢朓。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并登上敬亭山,写出了四十多首吟咏敬亭山的诗歌。其中一首更是经典之作,成为敬亭山的千古绝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这首写敬亭山的五言绝句,写景为辅,抒情为主。对游览所见只是浮光掠影,抓住“众鸟”和“孤云”两个物象,以动写静,衬托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山间的鸟雀都远走高飞了,面前再也没有它们的喧闹嬉戏。连头顶上仅有的那朵白云,也悠闲地飘向了远处。李白向四周观望,偌大的一个敬亭山,感觉空空如也。
只有面前这座山峰不嫌弃李白,他们久久地对视,一点也不满足。“两不厌”正是表达了作者求仙修道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一种旷达。
李白自从唐玄宗赐金放还以来,在江湖上漂泊游荡了十年,心情十分孤独苦闷。这次游览敬亭山,本来是要忘记烦恼,寻求快乐,没想到反而引起了自己的苦恼。
李白是一个浪漫的性格,他自比大鹏,从来都没有向生活低头。虽然在政治上不如意,无人理解,心中的抱负不能实现,但是有了敬亭山这样一个知音,他也感到安慰。
所以诗人写山,没有去写它的绝壁飞瀑,没有去写它的松涛雾霭,没有去写它的小桥流水。只是把敬亭山人格化,写他和它的相互认可和彼此怜惜。
所以这首诗在表面的轻松里,在不经意间的轻描淡写中,却掩藏着一种人生的失意和无奈,在沉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游敬亭山诗》 谢脁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上面这一首敬亭山的诗歌是谢朓写的。他和谢灵运都是南朝时期的诗人,也都曾经担任过宣城的太守,而且经常登山吟诗,被后人称为“大小谢”。
李白非常喜欢大小谢的诗歌,而且常有赞美之词。他在写天姥山的诗歌中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屐”就是指谢灵运特制的登山的木鞋子。
而李白另外一首登楼诗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里的“谢公”就是指的南朝齐的谢朓,也就是谢玄晖。李白登上谢公楼,写诗怀念前辈诗人。
这首五言诗的写法,谢朓也是继承了大谢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前十二句大体上是写敬亭山的景色,后八句则是借景抒情,抒情中融汇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慨。
自东晋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找一条为官和归隐兼得的路子。他们不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放弃仕途,穷困潦倒;也不想完全受到官宦樊笼的束缚,没有自由。
谢朓这首诗就是表现了他在受到挫折的时候,那种为官与归隐难以选择的矛盾心情。可以看到的是在诗歌的末尾,谢朓已经找到了一种答案,这足以慰藉受伤的心灵。
至于古往今来写敬亭山的诗歌那么多,人们为什么只服李白和谢朓,独对他们的这两首诗情有独钟呢?我想这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是李白的这首诗四句话,高度概括,语句精练,易读易记,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内容上将敬亭山拟人化,涉及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知音难觅等重大主题,容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同时李白多次游历宣城敬亭山,也和崇拜诗人大小谢有关。李白的诗歌里就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而且还和传说中的玉真公主在敬亭山求仙问道有关。
更何况用诗歌吟咏敬亭山,大小谢是最早的诗人。有了南朝宋的谢灵运和南朝齐的谢朓,才有李白,才有后来唐宋元明清更多的追随者和诗歌作品。
因此时光过去了一千多年,甚至直到现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谢朓的《游敬亭山》其诗歌成就依然光辉不减,仍然是安徽宣城敬亭山景区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