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经典的诗词(苏东坡诗词精选十首)
苏东坡是一个全才,他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极好。人格也正派,思想敏锐,还是一块当官的好料子。在北宋新旧党争中,虽然大起大落,但是也曾担任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重要职务。
宋哲宗绍圣元年即1094年,高太后去世后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任职,实际上被监督,一点实权都没有。当时苏轼与朋友的通信,都要告诉对方看后销毁,以免被人挑出毛病又去朝廷告状。
由于长途跋涉的艰辛,到达惠州后又加上天气饮食等各种水土不服,苏轼得了一场大病。当时跟随南下的是他的三儿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在朝云的悉心照料下他才逐渐恢复过来。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对文人很看重。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规定,我朝不得杀害文人士大夫。所以后来对文人最重的处罚就是贬谪到边远蛮荒之地去。那个时候贬谪到最远的地方,就相当于是满门抄斩的罪行。
苏轼到惠州以后,贫病交加,他还向弟弟苏辙借了钱,而且开始心理上还很紧张,害怕朝廷里进一步迫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适应岭南的环境。
写诗作文填词是他永远的本色,第二年(1095年)的暮春时节,他在惠州外头走动,看到百花纷飞,春天即将过去,于是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叫做《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上片首句说花褪残红,是指所剩无几的花瓣也落尽了,已经看得到花蒂处长出来的小杏子,这是一种惜春叹春伤春的感情。
但是诗人接着语气又一转,精神又振作了起来。现在还是春天,燕子在衔泥做窝,翩翩飞翔,绿水在村庄周围流淌。不要说这岭南蛮荒偏僻,其实这一带也是一派大好风光。
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又是感叹时光荏苒。连那似花非花的柳絮也被风吹得四处飘散,枝头上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回过头来一想,这天下之大,哪里又没有芳草呢?
词的下片又从写景转到写人。这里紧接着上片的绿水环绕,来写美好娴静的人家,院落里传来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墙外行人,墙内笑声,隔着围墙,给人以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但是墙内佳人不知道墙外有人,她荡完秋千就走开了。笑语突然消失,对正在欣赏的墙外行人,引发了一阵莫名的惆怅。而这惆怅是多种情愫的交集,一时无法排解。
由佳人甜美的笑声,墙外行人会想到女子美好的容颜和青春年华,从而感伤自己的岁月流逝,感伤自己的异乡漂泊,感伤自己的君臣关系,感伤报国之心无人理解。
苏轼这首词写好以后,心情不好时便让侍妾王朝云歌唱解闷。朝云本是歌女,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她12岁,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在黄州时才成为苏轼的侍妾和红颜知己。
苏轼被贬到惠州前遣散了其他的侍妾和佣人,只有朝云决意要万里相随,陪苏轼终老。苏轼对朝云的感情非常好,可以说去世的原配夫人王弗、继室夫人王闰之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而朝云才是精神上的相知。
苏轼让朝云唱这首《蝶恋花·春景》,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总是痛哭流泪,泣不成声,感情的潮水无法控制。苏轼便以她伤春为由开玩笑掩饰过去,二人都不愿意揭开自己的伤痛。
那么朝云为什么对这句词这么敏感,它又触动了哪根神经呢?苏轼现在60岁,而朝云30刚出头,她陪苏轼走过了20来个春秋,经历了大起大落,特别是经历了黄州和惠州这样的苦日子,她对苏轼有了特别的了解。
她感叹苏轼就像那柳絮一样一生漂泊不定,晚年了还要贬谪到蛮荒之地;她感叹朝廷对苏轼的不公,一片忠心反遭到恶报。
她感叹苏轼所说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这种随遇而安就是强颜欢笑,就是安慰自己,就是装着豁达乐观,其实内心的苦楚无处诉说。
同时她也是感叹自己的遭遇,自己和苏轼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到底二人还能走多远,还有没有返回中原老家的希望。而且最后必定有一个人要独自走一程,没有了互相扶持以后怎么办。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朝云就得了时疫去世了,苏轼悲痛欲绝,将她安葬于惠州西湖边。从此苏轼日夜思念,写了很多诗文来纪念她,而对这首伤心的《蝶恋花·春景》却不忍心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