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唯美,匠心独运(6首暮春优美古诗)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唐】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爱春、惜春的心情,用语新奇,在众多的唐代惜春之作中特别引人注目。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评事,官名,掌管平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苦吟,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奇巧,专事雕琢为工,以铸字炼句取胜,形成一种奇僻、凄寂的风格,成为与孟郊并称的“苦吟诗人”。此两句意即: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要离开我这位苦吟的诗人了。诗人此刻不写春天的美好,也不写春将逝去的景物,一反唐代诗人写春逝的手法,用了一句“三月正当三十日”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还算是春天吧!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未到晓钟”是诗人对春天将逝的时间的再次精确,前两句已经精确到了最后一天,此时却到了最后一刻。“犹是春”则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爱惜和对春天将逝的不舍之情,体现了“春光”对于苦吟诗人而言是多么的难得。
全诗虽用语新奇,读来却平白浅显,显示了诗人高超的遣词造句之技巧。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这首诗是诗人于暮春游玩时所作。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季节更迭,风物更换,各自都有新的变化;痴心的儿女们,都在苦苦地挽留着春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鲜艳芬芳的花朵凋谢了何必心生恼恨,夏天的树木郁郁葱葱,浓阴遍地,更合人心意。
文人伤春是永恒的主题。春雨潇潇,落红遍地,令人感伤。但这首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而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人借此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使人可心之处。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首诗,我们理解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匠心独运,别开生面,通篇拟人,赋草木花树以性灵,极言留春之意,物象生动,色彩明媚,貌似繁华妩丽,又觉情思无数,人景、景情、情理、理人浑然交融,细细品之,多见情趣。
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大开大合,笔力疏阔,将草树人格化,既暗表了留春之意,又以“不久归”暗点时为晚春,应题,并为后句的“斗芳菲”做垫。
春光美好,万物繁盛,然终究难长,草树明知此点,却仍固执地想要将春留住,所以使尽浑身解数,各展芳菲,争奇斗艳,于是“百般红紫”便构成了一幅灿烂明媚的晚春画卷。
及后,诗人另辟蹊径,从烂漫妩丽的晚春芳菲图景中剪裁出了最富情致、最有象征意义的一幅小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虽然平平凡凡,无甚才情,留春之心却与群芳无甚不同,亦若洋洋洒洒之白雪,曼舞飞扬,飘向四方,希望可以把春留住。此处,杨花榆荚之绘,既是实景,也是托寄,诗人赞之,赞的不独是其本身,更是那些如杨花榆荚般才干不显却又不乏勇气、胆魄与忠心的千千万万人。
草树无情,人可赋其情;草树无知,人可借其知;草树留春,不过是人惜春之外显。然,这种惜却不是叹惜,而是珍惜,是一种不负时光、趁势奋发的昂扬,细细品之,自见其味。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抒发了暮春大好春光即将逝去时的情感。此诗一作刘长卿诗,题作《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将其视之为“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句意为: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此诗开篇点题,“谷口”点明“故山”,“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则都是写“暮春”。春残,春天将尽的时节,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俨如笔尖,因此北人俗称木笔,南人又称迎春。这两句是写故山暮春景象,有声有色。“黄鸟稀”是写声,尽管黄莺鸣声稀疏,但毕竟还是有。而“辛夷花尽杏花飞”则是写色,一个“尽”字,照应“春残”;而一个“飞”字,则写出了杏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之状。黄莺呜声稀落,落花漫天飞扬,眼前暮春繁华的景色即将逝去,怎能不让诗人思绪万千呢。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句意为: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怜,喜爱;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这两句是抒写诗人看到落花飞舞,暮春将逝时的心境。它把诗人爱竹之意和修竹的幽雅,以及等待诗人之情,十分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将“幽竹”拟人化,并对其高尚情操加以赞赏。古人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盖亦感慨系之矣。
繁春将逝,自能引起文人墨客的诸多愁绪,尤其是对于失意之人更是如此。唐肃宗乾元二年,钱起出任蓝田县尉。然久滞不迁,仕途失意,遂生归隐之心。“春残”、“鸟稀”、“花尽”、“花飞”,这不正是诗人失意心境的映射?而草堂“幽竹”如故,“不改清阴”正“待我归”,着一“怜”字,可见诗人爱怜之意,再冠以“始”字,则表明已萌动归隐之心。这两句可以说是很清楚地表达了清阴幽竹的待归之意和诗人的辞官归隐之心。全诗前二句写景,诗中有画;后二句抒情,意在言外。诗风质朴,读来切实有味,意境清幽深沉。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
【唐】司空图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退居,顾名思义,是诗人已经归隐了。《退居漫题七首》是司空图归隐中条山王屋谷后所作的组诗。此为第一首,反映了四季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想,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面对现实。
“花缺伤难缀,”句意是说,暮春时节,百花纷纷凋零,望着即将逝去的春景,心情不免悲伤起来。缀,即掩饰、修饰。“难缀”说明了这份伤春的情感是无法隐藏的。不过,诗人虽在伤春,但毕竟没有陷入伤而不能自拔之中。
“莺喧奈细听。”奈,即“耐”。句意是说,虽然不忍百花凋零,所幸还有莺歌燕语可以一舒心头的惆怅,姑且静静地细听品味吧。莺声婉转悠扬,春天美丽的韵华虽然即将逝去,但有了莺喧之声,这境况倒也不算寂寞凄凉。
“惜春春已晚,”句意是说,虽然有心惜春,但春天的消逝毕竟无法挽留。此句体现了较为明显的理性色彩,春天是美好的,值得珍惜,但春去秋来毕竟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它的逝去,可以寄予惋惜,但不必为此过度哀伤。
“珍重草青青。”大自然是无情的,却又是有情的,它带走了百花绚丽的春天,却留下了青青的芳草,其实这芳草与鲜花一样可爱,因而诗人劝慰世人说:花虽落去,可是芳草却正值青翠碧绿的时候,珍重吧,这是大自然美好的馈赠啊!
生于僖宗末年的司空图目睹过唐末农民大起义,也看透了晚唐统治者回天乏术。隐居,在当时的诗人看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也许这首曼妙的小诗便蕴含着丰富的真意。唐王朝的即将覆灭正如春去夏来不可逆转,这是兴亡更替的规律,有什么值得过多哀伤的呢?“珍重”一句也许昭示着更为深刻的内涵,读者尽可以自己去驰骋想象。
退居漫题七首·其三
【唐】司空图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这首五绝是《退居漫题七首》中的第三首。与第一首的意旨大体相同,惜春而不必过分伤春。
“燕语曾来客,”句意是说,燕子曾经来过这里做客。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在春回大地的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而现在一切都已成往事了。
“花催欲别人。”花儿开放得急,眨眼间又要与游人作别了。此句和上句相对,进一步写出了光阴如梭的事实。
“莫愁春已过,”不要一味地哀愁春天已经过去。这一句和第一首中的“惜春春已晚”异曲同工,表达了惜春而不必伤春的态度。四季更替是自然界的规律,其实每个季节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这个春天过去就让它过去好了,人总得面对现实,何况春去了还会再来。
“看着又新春。”句意是说,看着看着另一个新春又来了。又,与首句的“曾”遥相呼应,写出了时光更迭的频繁。大自然的春天是无限的,循环往复,而人生命的春天却是有限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会因此而伤感人生的短暂、生命的仓促,但伤感又有什么用呢?这是从有人类以来便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人对此都是无能为力的。伤感只会徒然加速生命的进程,缩短有限的生命历程。诗人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尽管他也哀叹时光过得太快,却能做到哀而不伤,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一切,故而使这首感时之作多了几分超然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