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胜景,壮美河山(6首景色绝美古诗词)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的一首民歌,作者一直不得而知,但这首诗歌充满爽朗大方、朝气蓬勃的意味,而且所用语言也平易亲切,概括力极强,一直为文学界不可忽略的好作品。同时,因其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它的流传也历来经久不衰。
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富饶、开阔且生机勃勃的北方画卷,一开篇便用了“敕勒川,阴山下”这样鲜明又大方的简洁之语,对地势进行概括总结,其格调宏大,***气息浓郁,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地域区分之感。而接下来就在这幅画卷中添入符合北国风情的典型特征:“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此两句,读者便可以将北方游牧***的生活所居进行高度理解,此描写手法简直堪称如椽之笔。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末尾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以天与地作对比,让诗歌突显层次之感的同时,又可品读出北方游牧部落的生活现状。牧人生活于开阔的天地之间,吹着自然之风,观看天地之景,游放牛羊之间,这种满足、富饶、自得其乐,是何等的快活!
这首诗歌内涵简单,但于极简之中却可品极美的异域风情,且诗歌语言大气,意境自然,其言、其境之间,不经意间成就浑然天成之酣畅。金代诗人元好问就对这首诗歌大加赞赏,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可见,若论品塞外之美,非《敕勒歌》不可!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是盛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暮江吟》一诗正是他在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即景而作。全诗格调清丽,语言细致婉转,描景绘色栩栩,实是难得一见的咏景佳作,千百年来,一直备受赞誉。
诗很短,只有四句,却以贴切的巧喻、新颖的构思,绘出了两幅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图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摹的是金乌西斜、晚霞映江的绮丽画面。“铺”之一字,看似朴拙,却尤为贴切,既隐晦地点明了时间线——残阳已经不是“照”水,而是“铺”在水面上,说明夕阳已极接近地平线,又从侧面写出了独属于秋日夕阳的柔和妩媚,令人平生一种安闲之感。另外,“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则“瑟瑟”与“红”的景色渐变,形象地描绘出了江上水天相映、波光粼粼、光影瞬息变幻的明丽。
如斯美景,自然令诗人流连忘返,由是,自然而然的,他不仅邂逅了夕阳,还邂逅了新月。诗的后两句,描绘的便是夕阳沉落之后,新月初升的情景。碧蓝的天穹之上,新月迷蒙,若一柄玲珑的弯弓,月光漫洒,照在江边的碧草上,草叶上初凝的露水缓缓滚动,每一颗都恍若珍珠,圆滑唯美,色泽莹润。而“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则承上启下,不仅联结了残阳与新月两幅画卷,还直抒胸臆,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他远离朝野***争之后悠然闲适的心绪,尤其是“可怜”二字,更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也就是1072年,诗名中的六月二十七日就是指这一年的这一天。苏轼于这一天赏景西湖却突遇大雨,但大雨突至却又倾间天晴,这种稍纵即逝之景比起平日看湖更多一份韵味,于是苏轼即景而作,写下这样一首让人读来唇齿留香、鲜活动人的西湖夏日独有风光之作。
读此诗最宜于字中寻找意境,当然这也充分表明诗人的遣词用字之精致。第一句写“黑云翻墨未遮山”,此中“云”为重点,云黑如同打翻的墨汁,其黑可以想象,如此比喻再逼真不过。而第二句便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此句以“雨”为主,白雨一词最能形容雨势之大之急,且又有季节感,将夏日雨势如注的特点极自然地描摹而出。最为精妙的是诗人用“跳”“乱”两个字将雨之灵动进行了细致到位的形容,读者只需闭上眼睛,似乎就可以感受到豆大的雨点凭空砸落的样子,真可谓字字珠玑了。后面紧跟着便是大风瞬间而来,瞬间而去,雨过天晴,水面变得静明一片。这种如同过山车式的感受,恐怕在其他诗中难得一见却又灵动唯美至极了。
全诗从云起到雨注,再到风来、天晴,从上到下,由远及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闭目细思便有活色生鲜之感,好像一切都如此自然而然、感同身受。诗人在题中写“望湖楼醉书”,一个“醉”字恰到好处,因为诗人不只醉的是酒,恐怕更多的是沉醉于景了吧!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写思乡之情。开头第一句“碧云天,黄叶地”,用了两个对比非常强烈的色彩,写出了秋天最有特征的景象。“碧”写出了秋日最高爽的天空,而“黄”写出了秋日落叶最萧索的大地。天与地便在“碧”与“黄”两种颜色中概括无遗。在天与地之间,词人再通过纵深的视角,描绘了更具体的景物——秋波、山色和斜阳。首先,词人将具体的“秋波”和抽象的“秋色”相接,再用一个“翠”字藏于“寒烟”之中,在秋日的肃杀中平添几分旖旎的想象。而“天接水”三字更是在词人的想象中,使上下空间形成了勾连。在山与水的尽头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家乡啊?但是接下来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词人美好的想象被“无情”二字打破了。芳草的意象写出了离别与思乡,“无情”更是写出人世间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紧接着,下阕开头词人感情迸发,写思乡之苦,时间由黄昏到了深夜。描写了一个被乡思折磨得睡不着觉的词人形象,词人说“好梦留人睡”,这不过是反过来说罢了。于是无眠的词人便起来独自倚着高楼,明月照在他的身上,心却到了远方。那思乡的忧愁啊!都说酒能解愁,但是那一碗酒下去,流出来的是两行更加相思的泪。酒与泪看似两个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被词人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以“酒入愁肠”对应前面的“芳草无情”,离别是无奈的,而思念更是无法排解的,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而全词亦于此处结尾。
整首作品上阕写景,下阕写情。以芳草、斜阳引出乡思,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是柳永独创之调,就词中内容来看,应是从“杭州是观潮之地”中取意的。说起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些令人心酸。柳永一生不得志,屡次科考不中,但还是有心想要入仕,只好走一走偏门。这首词其实是柳永为拜见当时杭州太守孙何而作,颇多恭维之语,希望孙何能提携他一把,可惜未能如愿。但该词却传唱甚广,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首《望海潮》一改词人惯常的婉约柔美之风,众横捭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杭州城的繁华景象和美丽风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上阕的总起句,以俯瞰视角勾勒出杭州城全貌。“东南形胜”点明大方向,“三吴都会”点明具体位置,又是“形胜”又是“都会”,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钱塘自古繁华”揭开了最终答案。那么,钱塘有多繁华呢?词人在随后进行了具体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写人烟鼎盛,楼阁重叠,环境美好,正是一派人间天堂的景象;“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词人将视线从城中民居移开,转向天堑钱塘江。这里既是实景描写,将钱塘江波浪汹涌、绿树环绕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注释,因钱塘江形成的天然屏障让城池能安全无虞。这里一个“绕”字一个“卷”字极有情态,前者尽显长堤蜿蜒,后者画出波涛怒吼。但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还不能完全证明钱塘的繁华,于是词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城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街市上遍布珠宝,家家户户绫罗绸缎,这才是藏富于民的繁华富庶。
下阕词人抓住了杭州的地标特征,详细描绘了西湖的人文风光。首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的是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清嘉”是题眼,在青峰如簇的群山环绕下,西湖显得尤为清秀,秋飘桂花香,夏有荷花长,迤逦风光,让人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高度凝练,非常具有诱惑力。据说金朝皇帝完颜亮就是因为思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才想要发兵侵宋的,可见此句的魅力。有景还得有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的就是西湖上老百姓欢快劳动的情景,渲染出一种热情、快乐的生活氛围。最后这几句是整首《望海潮》的目的所在,词人借对地方长官饮酒赏景、歌咏杭州场景的描绘,好好恭维了一番杭州太守孙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塑造了一位风流威武的地方官形象,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是很明显的恭维之语,寓回京高升之意。虽然这首《望海潮》创作目的不那么光彩,但丝毫无损该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全词感情丰沛饱满,语言色彩浓烈,沉雄清劲,奇丽自然,自有一股豪放之气。
沁园春·长沙
【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也是近代诗词的名篇。在写这首词时,毛泽东只有三十二岁,当时国家局势动荡,***形势危急,他看到了人民群众***斗争的激昂热情,其内心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有感作下此篇。
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沁园春·长沙》,我们能感受到它壮观、开阔、恢宏的巍峨气象。全词上阕写景,以寒秋的江面为背景,湘江北流,潺潺秋水的意境被渲染得更为幽远,而远山、层林又为秋景带来红染江面的唯美之象。在这样万里辽阔的江面,雄鹰展翅,群鱼摆尾,活脱一幅静中有动、实中有虚的生动图画。它的丰富、它的鲜活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美,表达着另外一种独特的境界,这意味深远的美已经超越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风情,于浓墨重彩之间将南方生机尽诉诸笔端。而在这样的美景中,毛泽东豪迈地将自己与同学们放进当时世界谁主沉浮的激流之内。于是,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一腔救国的激越之情,如同雄鹰振翅、百舸争流一般鲜活地跳跃而出。
这是一首秋景壮观的词,是一幅用情至深的图画,每一个字都透着词人浓烈的激情,每一句词都表现着***精神的壮志不已。这种博大、开阔、落地有声,是绝对不同于那些伤秋悲情之词作的,它的卓越恰恰表现在秋之悲壮、秋之斑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