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经典诗词大全(七月五首古诗)
公历的八月,对应的是中国传统古老的立秋和处暑节气,而这两个节气,往往在农历七月当中。
中国传统是阴阳合历,加上现在的通行公历,实际是多纬度的解释时间和季节。
古人认为七是一个美好神秘的数字,因为北斗有七星,而七月正好是一年年历过半的开头,象征阴阳转换,否极泰来,所以诗经有最著名的关于七月的篇章。
那是站在一年四季的中间,秋天的开始,仰望星空,如同时光的中流砥柱,回味一年的农事和生活。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周 · 《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 》
农历七月,天空开始澄净,夏天的云雨消散,露出皎洁星河。
此时麦收已毕,稻田穗长,难得一年中间的初秋之夜,古人往往会祭祀星辰,保佑土地家宅安康。
七月流火,在现代往往被形容农历七月的骄阳火热,遍地流金,炎热如火。
然而在古代,这是一种标志秋季到来的星象。
古代的大火星是指的苍龙七宿中的一颗明亮的星,当它出现在天空偏西的方向时,标志着秋季的到来。古人以大火星的方位,来判断季节。
斗转星移,向西移动的大火星,代表七月和秋天的到来。称为七月流火。
农人仰望天空,知道季节开始走向秋冬。
顺着时光推演,农历九月就开始制作保暖御寒的秋冬衣裳了。到了十一月,天气寒冷,北风呼啸,到了十二月,空气冷冽。如果现在不开始考虑将来,过年的时候,必将没有暖和的衣裳啊。
顺着时光回溯,最喜欢春天的到来,黄鹂鸟开始叫唤,女性们提着筐子,去田间采摘桑叶。
诗经中最长也最丰满的这首诗,是站在七月的开头,回顾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艰辛。
这是人向上天递交的关于人之勤勉艰辛不负岁时的答卷。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
变节金初至,分空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
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
自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 唐 · 敬括 省试《七月流火》
由于诗经是先秦时代的诗歌,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实际天文历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汉朝制定的历法,显然不是以星宿天象来划分年份和四季,而是根据更精确的太阳历,节气历,以太阳运行至黄经135度为节点,节气立秋,标志秋季的到来。
但是对于古代的天文农业和文化知识,必要有所传承,所以进士考试的题目,多涉及诗经。
比如这年的考试题目,就叫《七月流火》,看谁写出了古今内涵。
当然通过这个考题,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民间,七月流火这样的词语,不常见不常用,或者有,也肯定多误解歧义,所以进士考试,用这样的题目,属于文化传承的范畴,考量考生的古籍熟悉程度以及运用。
但是这首诗,写得的确很美。
围绕着立秋时节,天象,帝都景色,以及诗经《七月》的重视农业的内涵,依次展开。
庭院中凋落了一片叶子,虽然一叶知秋,但是这并不是可悲的事。
节气到来,属于秋天的金气刚刚来到,天空中大火星,正在向西流动。
大火星的移动,标志着凉爽秋夜的美,星光辐射之处,夏天带着饱满水汽的云朵,渐渐消散。
大火星在月亮旁边,给月色增添了星光,而人间帝都,都浮动在月色星光之下,无限清丽。
周礼月令说大火星的流动,代表凉爽的秋天到来。
上古诗经里,正是有了大火星流动的七月,才有了最美的田园诗。
敬括 有着唐代人审视古代王朝靠星象占卜治理国家的一种的思辨。他说,若是靠观测星象来治理国家,那么商朝和周朝,不也灭亡了吗?
这首应试诗,给了考官一个唐朝士子的自信。我们是传承古代文化,而不是泥古不化,上古的七月流火,有着季节和景色之美,但是这种原始的观测方法以及星宿占卜,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依据。
敬括官至兵部侍郎、大理卿,御史大夫。
“七月正流火,晚饭净刹中。
稍脱蒸郁苦,顿觉心境空。
放意览翠岫,徐行迎好风。
得来喜不彻,此赐皆天公。”宋 · 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十六 》
七月流火,代表着立秋。
七月火星正在向西流动时,我正在僧院里吃着晚饭。
晚风徐来,暑热稍稍减退,顿觉得心境清凉。
我站在山顶,俯瞰着群山翠岫,迎面吹来凉爽的好风。
这是秋风啊,是秋天到来的风。
站在季节的交汇点,站在高山之上,良辰美景,我谢谢老天,让我此时此刻不在红尘里,而在这至美的山中,领略最早秋气和秋色。
曹勋于七月立秋日立于秋山,放眼天象,人天融合之美,生成心灵的狂喜。
“人间逢七月,大火向西流。
民事终嫌晚,天时始应秋。
偶读豳风作,端为大业谋。
愿陈忠厚意,万一贲皇猷。”元末明初 · 凌云翰《 七月流火 》节录
凌云翰是元末明初人,经历过动荡,迎来了太平。
这年的七月,大火星依旧向西移动。
只是这年天气炎热干旱,人们终于盼来了秋天。
他读着诗经里的《七月》,感叹着上古劳动人民的勤恳艰辛,想着自己也该为农民为新的世界出把力,他写下很多真挚的感想,准备呈献给当朝的皇帝。
我相信他的诚恳,历经战乱,终于迎来了新朝,这位跨朝代的文士,有着爱国爱乡的宏愿。
洪武十四年,他被举荐授成都府学教授。不过朱元璋对文人向来苛刻,不久就贬谪流放到南方,最后谢世。不过这是当时文人的宿命。
但是我仍旧感叹他内心理想主义的光辉,在那年七月流火的秋天里,他的爱。
“七月方流火,冬衣早已颁。
我歌安且吉,驰日过东关。”明 · 权近《过东关驿。有钦差二人颁赐军人冬衣 》
权近是明朝早期朝鲜人,曾经两次出使中国。
其中一次,是在七月,他经由兴城东关驿进入,看到有明朝的钦差,正在给边关将士发放冬天的衣裳。
那么东关驿是在哪里呢?在今天的辽宁葫芦岛。这里 年平均气温在8.2-9.2摄氏度。
所以农历七月,大部分中国国土都是夏秋之交的炎热时,而这里早已经实际进入了秋冬。
权近说看到的景象,也是明朝初年重视边塞和将士生活的强力政权体现。也是中国地大物博,气候不一的大国自然。
的确南方还在七月初秋的炎热里,北方已经是风萧萧,马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