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名句大全(杜甫10首五言律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当时杜甫身陷安禄山控制下的长安。
诗歌写道,国都长安已经沦陷敌手,眼前只能见到空阔的山河;城里到处洋溢着春色,但是新生的草木却只能使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和悲伤。因为感伤国事,所以看到盛开的花朵却禁不住泪流满面;由于和亲人离别,听到宛转的鸟鸣却使人心惊肉跳。战火连绵已经三个多月,这个危险流离的时候如果能收到亲人的来信,那简直堪比万两黄金啊!我焦虑得每天搔动头发,结果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都插不上簪子了。
司马光说,“国破山河在”意味着杜甫能见到的除了“山河”再无他物;“城春草木深”意味着长安城中杂草丛生,已经几乎荒无人迹;至于花鸟,本该是“可娱之物”,却使作者“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这一切,都传达了深重的言外之意。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六月,安史乱军攻陷长安,杜甫正带着逃难的家眷临时住在鄜州。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在前往投奔的途中被乱军俘虏,随后被送到长安。所幸因官位不高而未遭囚禁。这首诗同样写于杜甫身陷长安时期,他在一个月夜写作此诗,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和儿女。
诗歌写道,明月悬挂在今夜的空中,但在遥远的鄜州,妻子只能一个月空对着月亮发呆了。想到我那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正在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呢!妻子一个人静静地在家中守望,这个时候,想必她的头发已经被空气中的露水沾湿,冷冷的月光一定会照得她娇美的手臂阵阵发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亲人一块儿倚靠着透明的窗帷,让月光把我们两个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这首诗有一点是和《春望》类似的,就是眼见月光的皎洁、美丽,而心中徘徊不尽的却是思念的哀愁。不过,由秋夜、月色的凉意引发对悲伤情感的抒写,相对来说是更加自然的。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是一首抒写在衙署度夜时见闻和感受的诗歌。
诗歌以夜间所见之景开篇,在暮色中,丛丛花蔟隐约出现在左省的宫墙边,将要归巢的倦鸟一边鸣叫着一边从空中掠过;星光照耀下,宫殿的千门万户好像也在跟着一同闪动;而高耸直入云霄的宫廷楼阁,被氤氲的月光缭绕着,好像被染上了更多的月色。彻夜难眠的我,仿佛听到了清晨后打开宫门的锁钥之声;听到风吹檐铃的响动,我好像看到文武百官骑马入朝时的阵仗。明天早晨我将要有要事禀报皇上,所以我一直辗转反侧,都已经问了好几遍了时辰。
这首诗内容结构清晰。上半写景,描摹宫殿和门下省衙署的夜景;下半抒情,抒写作者因恪尽职守而彻夜难眠的内心感受。仇兆鳌认为,这首诗蕴藉了作者的“忠勤为国之意”。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身在秦州,在这年的白露秋夜,他怀念远在河南、山东的三位兄弟杜颖、杜观、杜丰。
诗歌写道,眼下连年的战争,阻断了人们的道路和彼此的音信,深秋时节,突然听见天上的孤雁在凄厉地鸣叫。此情此景,不得不令我想到流落在远方的几位同胞兄弟。今天正逢白露的时节,可是面对着天上的月亮,却突然觉得还是小时候一家团圆之时望见的月色更加明亮怡人。我的同胞兄弟现在分散在各处,更令人揪心的是,老家已经在战火中毁灭,我都不知道上哪儿去询问他们生死的消息。写给他们的书信长期不能送达,更何况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呢!
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了多种心情,有在秋夜想念兄弟的孤独和凄苦,更有无从得知他们生死境况的忧愁和焦虑,还有为故乡惨遭兵燓、国势动荡不安的伤感。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晚年的诗作。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带领家人离开成都的草堂,乘船在长江漂泊。写作这首诗时,他正途径渝州、忠州一带。这年,杜甫54岁。
诗歌的首联没有出现动词,全由静态的意象连缀而成。夜空下,微风吹拂着长满细草的江岸,江面上只有一艘小船孤独地竖起高高的桅杆。放眼望去,群星垂落在广袤的原野上,明月撒向奔涌的江水,好比从长江中涌出一样。想到自己,杜甫说道,自己怎会是因为文章而闻名天下,做官多年衰老多病,也该退休回家了吧。每天过着这样漂泊的生活,就好比天地之间孤独飞舞的一只沙鸥。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颇为近似。不过,李白写的是白天的景象,而杜甫描摹的是夜景,并且融入了星辰、明月的意象。而且,“星垂平野阔”描写的是江岸之上,上承第一句;“江入大荒流”描写江面之上,上承第二句。颈联的两句是“反言以见意”,杜甫的声名确实是凭借文采的卓越,他退居官场之外实非因为年老多病。这两句话一方面用反语强调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颇有失望、无奈的自嘲意味——因为对于杜甫、李白等唐代诗人来说,成为文学家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理想,他们真正的追求是能在政治文化的场域中有所建树。尾联的两句更能见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苦,晚年漂泊长江、居无定所的生活更使他感到了作为生命个体面对自然、生活和命运的渺小和寂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当时杜甫已经离开三峡,正在湖广一带漂泊。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头两句平铺直叙地描述了自己的行踪,以前就听说洞庭湖的壮观,今天终于登上岳阳楼来眺望这一天下盛景。浩瀚的湖水使得吴楚两地在此分野,日月每天都在这湖面上起落沉浮。看到眼前这浩荡博大的景象,作者突然想到自己处境的悲凉——亲朋故友就如同在这湖面上沉浮的景物一样渺茫无音信,而年老多病的自己只能跟一叶孤舟寂寞相伴。仿佛看见北面的关山上战火不断,看到这一切,扶着楼上栏杆的作者情不自禁地涕泪纵横。
这首诗堪称写岳阳楼的千古绝唱。颔联的两句诗歌咏洞庭湖的浩荡,展示了磅礴的气势和包容万千的宏大视野。过渡至五六两句,既是抒写内容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同时也使视角由宏观回收至微观——自己孤独无依、年华老去的凄凉忧伤之感,恰和前两句所描摹的蔚为大观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进一步地凸显了自己内心的苦楚、无奈,以及个体生命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助。然而最后两句又将视野和情怀放大,依稀浮现在眼前的纷乱时局,更使自己辛酸、伤感,个体的情怀又一次和家国之思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紧密切合了“登楼”的主题。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是一首怀念李白的诗。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获罪被流放夜郎。
诗歌写道,天边刮来萧瑟的寒风,在这肃杀的节气里,你现在境况如何?不知传书的鸿雁什么时候才能送来关于你的消息,因为你被流放的那个地方实在是危险的穷山恶水啊!我不禁叹息,为什么文采出众的人命运总是这么坎坷,而那些吃人的山精水怪正躲在深处,对你虎视眈眈。你的遭遇,真应该向千百年前的屈原好好诉说一番,快写一首诗投在那安葬他的汨罗江中吧!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价此诗道,“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杜甫的这番令人撕人裂肺的情感和感慨,既写给李白,又写给与李白有同样或类似遭遇的所有有才华的忠义之士,同时也写给一样身处困境的自己。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这是杜甫在与剑南节度使严武分别时写的诗。
诗歌写道,我远送至此,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只能面对着青山徒劳地多情惆怅。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次把酒言欢,像昨晚那样一起乘夜同行的日子估计很难再有了吧。这些日子里,东西两川的百姓都在讴歌您的德政,为您的离开而惋惜;您身为侍奉过三朝帝王的元老重臣,走到哪儿都能享受万众景仰的殊荣。可是我跟您分别之后,只能孤独地守着自己的草堂陋室,在寂寞的凄凉中度此残生了!
这首诗也具有清晰的结构。前四句描摹送别时分的感受和心情,作者只能空对着青山遗憾痛惜,而昔日一同把酒问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仇兆鳌写道,“送别诗至此,使人不忍再读”。后四句展望别后的情景,严武是朝廷的股肱元老,他将享受众人的怀念和荣耀;而对于自己来说,未来的“残生”只能在孤独中品尝寂寞的痛苦了。这种对比更凸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别房太尉墓
【唐】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此时杜甫将要从阆州奔赴成都。头一年,曾任宰相的房琯在此地病逝。一年后,杜甫在途中经过房琯的墓地并在此凭吊。
诗歌写道,自己漂泊在异乡,终日到处奔走,而这次不得不停下马,向房太尉孤零零的陵墓拜别。想到房太尉,让作者泪如雨下,脚下的一片土地都湿透了;抬头望去,只见低空中孤零零地飘过一片断云,更显得哀愁凄厉。房太尉在世的时候,我多次和他下棋,当时我敬仰愉悦的心情就好比在陪伴东晋时的谢安太傅;现在太尉不在了,我在他的坟前祭拜,让我想起春秋时的季札,带着徐君心爱的宝剑来给他扫墓。让人备感凄凉的是,房太尉去世后,他的坟前是这样的寂寞冷清,只见林中的野花簌簌飘落,也只能听到几只黄莺在用它们婉转的啼叫迎送往来的客人。
杜甫怀念房琯,既为他们之前的友谊而伤悼,也为房琯身后的凄凉而痛心。同时也足以说明,对于房琯遭遇的这种寂寞,杜甫心中拥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唐】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这是杜甫记录自己离开长安时感受的诗。这首诗写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8)初,杜甫向帝王上书,为遭到罢免的宰相房琯辩护,结果触怒肃宗。与此同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乘机进谗言,杜甫遂被贬官为华州司功参军,由金光门离开长安。于是,杜甫想到自己之前一年(即至德二载,757)四月,也是从金光门逃出沦陷的长安,前往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这次离开,杜甫再也没有回到过长安,当然这是后话。面对同样的地点和同样令人悲慨的处境,杜甫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写道,当年我离开长安去凤翔归顺皇上,走的就是这条路,那时候安禄山的叛军正在长安的西郊猖狂肆虐;想起那样的景况,到现在还让人心惊胆裂,想必还会有不少人仍然惊魂未定。而今,身为左拾遗的我又遭贬谪,要转到京郊的华州去任职,这次贬官的遭遇又岂能被认为是皇帝的缘故呢!但让我痛心的是,我自己本来就缺乏为官的才能,而且又逐渐衰老,这次一别恐怕再没有机会为朝廷做事了,临别前不由得停下马,回头凝望着宫殿的千门沉默许久。
这首诗结构整饬,前四句回忆至德二载离开长安投奔凤翔时的场景,后四句记述如今再次离开长安转赴华州时的心情。作者遭遇这次贬谪,内心是怨愤的,第六句“移官岂至尊”字面上在为帝王开脱,但更可以见出内心的委屈。后两句则突出抒写了作者对朝廷的忠诚,即便遭遇了不公,但心心念念的仍是自己效忠的朝廷和政治事业。因此,作者为往事感慨,为目前的“衰老”而感伤的原因,也都不仅仅是出自个人的遭际和感受。杜甫的家***怀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