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longge 05-05 09:42 阅读 我爱育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的好友陈亮(字同甫)来信州(今江西上饶)访失意闲居的辛弃疾,并逗留了十天时间,两人纵谈世事,开怀畅饮,达到空前的默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这首词是别后作者寄陈亮的。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末尾猛然跌落,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宣泄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一腔悲愤。整首词豪迈高昂,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是辛词代表作之一。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时,辛弃疾聚集了2000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人数达二十余万的起义军,并担任掌***。23岁归于南宋,但一直屡遭排斥。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仍只任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今南京)的赏心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此词上阕以山水起势,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表达了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用典故对于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结尾抒慷慨呜咽之情。全词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怀。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孝宗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造口(即皂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是他过往之地,他追想四十多年前金兵南下时人民遭受的苦难,又遥念今天仍然沦陷敌手的中原,不胜感慨,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此词写作者登台望远,忧国忧民,表现出对沦亡国土的深切思念之情,用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流露出收复失地、驱逐敌人的强烈愿望及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内心充满了哀愁。全词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沉郁顿挫,悲壮苍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韩侂胄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三月,改任京口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这里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也是南宋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作者在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上阕写作者思念中原,又痛感中原落于敌手,感叹千古兴亡之事。下阕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结尾引用了曹操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令人叫绝。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气势豪放,实属小令中之上品。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知镇江府任上。前一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筹划北伐。而京口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66岁的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同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了战争形势,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隆兴北伐”的覆辙。但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一天他再次来到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上阕运用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事实,颂扬孙权不畏强敌、坚持抗战和刘裕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精神,全面地表达了他关于北伐的战略思想。下阕主要写历史教训,主张北伐不能草率从事,指出现在佛狸祠下,中原文明将坠失的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最后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老仍愿为国效力。全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风格上,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与上一首北固亭词作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可见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才能。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稼轩任滁州任上。范昂任滁州通判,是辛弃疾的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满被召回临安,辛弃疾作此词为他送行。

在词中,作者借送别的机会,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同时,词人也借此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的心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被罢职闲居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1185年的一个清秋的夜晚,46岁的辛弃疾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王家茅舍破旧,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荒凉冷落,他即景生情,感慨万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此词上阕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阕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透过这首词,我们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以至于方从梦中醒来,眼前恍惚竟然还是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全词感情浓烈,语言朴实,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对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画活灵活现,在辛弃疾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从词的字面看,“遣兴”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词的上阕,词人说忙着喝酒贪欢笑,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接着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借醉后狂言,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下阕则是描绘醉态,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这四句不仅把醉态写得非常逼真,也写出了作者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全词借醉酒而大发牢骚,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耿介、旷达的性格。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宋】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是“鹅湖之会”之后辛弃疾回复陈亮的另一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此词一上来便喷射出激昂的豪情:英雄已老,壮志难酬,气郁心头,但尽管如此,他们是不堪寂寞。词人以三国时豪气横飞的陈登、汉代热情洋溢的陈遵喻陈亮。他想起与陈亮相会时饮酒高歌,“惊散楼头飞雪”,将世人看作千钧的富贵视作轻如毛发的情景,其豪然正气,惊天动地。面对山河破碎、统治者置江山沦陷于不顾,词人痛心疾首,爱国志士饱含爱国激情,却报国无门,这就像让千里马去拉盐车而没人注意,其屈辱境地,令人义愤填膺,壮士只有眼睁睁望着大好河山被人蹂躏而无可奈何。词的最后,作者塑造了陈亮的高大形象:虽遭压抑,但仍积极奋发,闻鸡起舞,对祖国充满爱心与信心,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像女娲补天一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全词笔健境阔,格调高昂,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

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结合他自己的经历而作的。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辛弃疾建议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谒见宋高宗。高宗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辛弃疾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将张安国劫出金营,交给南宋朝廷处置(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但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很有价值,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后来辛弃疾常被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铅山近二十年。

此词上阕忆旧,回忆青年时期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气势恢宏。下阕感今,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悲凉如冰,心伤透骨。前后对照,悲壮对照,悲壮结合,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此词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之一。

文章评论

豪迈高昂、气势磅礴(辛弃疾10首豪放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