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词名句大全(五首不同朝代的元宵诗词)
作为新年最重要的第一个节日,元宵历来都是诗人热衷吟咏的节日。
从隋代杨广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到唐代苏轼先祖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白居易的“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再到宋代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历朝历代的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元宵诗词。
然而,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不同朝代的几首冷门之作,
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却也各有其妙、美不胜收。
唐 · 陈去疾《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兰焰芳芬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此时月色同沾醉,何处游轮陌上回。
陈去疾,字文医,生卒年均不详,晚唐诗人,现存诗13首。
欧阳衮是当时文坛的风云人物,这首和诗写的是长安城里、元宵欢聚的热闹景象。
“兰焰”特指烛火,散发着馥郁香气的烛火彻夜点燃;席间美人的鬓发间绽放着珍珠的光华,散发明洁耀眼的光芒,晃得人眼前似乎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烟雾。
“甲夜”指的是初更时分。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记载,“ 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银管”,指以银作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管乐器;“玉台”,本是传说中天帝的居处,诗中代指华丽的建筑。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两句,写的是盛宴上的歌舞燕乐,歌声清越、舞姿缥缈,管弦频奏、令人沉醉。
“朱门”二字,暗示了主人家的富贵华丽;“澹荡”,形容的是客人内心的欣喜欢畅。
这一场欢宴,从入夜时分欢聚到繁星点点,仿佛连月色都沾染了醉意,一首诗令众人觥筹交错、不知疲倦的画面跃然纸上。
宋 · 白玉蟾《上元翫灯二首》
碧玉融成万里天,满城罗绮竞春妍。
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上界天宫按此行,五云深处有箫笙。
一轮宝月明如昼,万斛金莲开满城。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创始人,“南宗五祖”之一。
他既是著名的道士,也是成就非凡的诗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华横溢,著作甚丰。
诗题中的“翫”字,读作wán,有戏弄、玩赏之意,正是元宵节赏灯所作。
道教中有“三元说”,将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
三官分别对应三节,其中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在上元节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民间要燃灯相迎。
故而上元节对于道家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白玉蟾的诗中,从春意降临人间写到灯市粲然如白昼,最后却由人间写到了天上,写到那笙箫随行的天官,在清朗明耀的月光中,将福气洒满烟火人间。
元 · 佚名《折桂令·元宵》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这首元代无名氏所作的元宵曲,起承转合,余韵悠长。
“三五”即十五,诗人开篇便直接用一个“爱”字,表达了自己对元宵的喜爱——爱的是什么呢?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写的是月色明媚动人,灯火辉煌璀璨;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写的是月亮圆满皎洁如仙境,灯火所在之处富饶辽阔。
两句相互对应,极言圆月与灯火的美好和宏大,而在这样的美景中,人踏着春日初至、阳气升腾的暖意,纷沓而来。
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月、灯、人“三美事”带来的愉悦还在心头,接下来的“四无情”却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感伤。
无情的是良辰美景易消逝,“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灯暗月落人散去,独坐南楼独酌酒,兴味阑珊、凄凉难言,徒留无穷的怅惘。
明 · 唐寅《闹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名列“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被列入“吴门四家”。
一般的元宵诗词,多是写城镇中繁华热闹的灯市,但唐伯虎却取材农村,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没有城市中那些名贵华丽的灯,但乡村的灯火亦是明亮灿烂,熊熊地燃烧着,仿佛给清冷的月色都增加了温度。
此时,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游赏的村女戴上了最精美的首饰,却比不上在火光的映衬下如玉的面庞。
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人们在祭祀土地神、祈祝一年的丰收,欢笑的声音宛如沸腾般喧闹,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或许乡村的元宵没有那么多玩闹的项目,但完全不妨碍他们的热闹与快活,更没有什么能够磨灭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清 · 尤侗《河传 戏拟闺中十二月乐词 其一 正月》
新年吉利。华胜妆钗,宜春贴字。
檀郎把酒,屠苏索醉。道儿家得岁。
闹蛾满路鳌山会。猜灯谜。输了鸳鸯翠。
却拉邻家姊妹。紫姑相伴戏。
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
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
这首元夕词,写的是女子的闺中之乐,从除夕醉饮屠苏酒,写到元宵灯会猜灯谜,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
“贴宜春”,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旧时剪彩为燕,贴“宜春”二字,以示迎春,借此表达对一年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愿。
“得岁”,指受到岁星的照临。古人以岁星为祥星,因此“得岁”被认为是有福气的象征。
上片写的是新年,女子打扮得华丽精致,剪彩为燕贴宜春,与情郎共饮屠苏酒,迎得岁星赐福。
下片写的则是元宵节,女子与闺中密友出门游玩。
“闹蛾”是古代用丝绸或乌金纸,模仿花或草虫制成的头饰;
“鳌山”意思是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的花灯,组成了巨鳌形状的灯山。
“迎紫姑”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风俗,明清时代成为了普遍信仰。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元夕夜,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祭祀并占卜蚕桑、吉凶、祸福、丰歉等事。
这首词虽然是以女子视角所作,却记录下了很多当时的元宵习俗,极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