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longge 04-27 18:56 阅读 我爱育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山水不移,月色依旧。 一轮明月,一袭桂香,便是,亘古的美好。 中秋,快乐! 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山水不移,月色依旧。

一轮明月,一袭桂香,便是,亘古的美好。

中秋,快乐!

送给大家,六首中秋绝美诗词: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提起中秋与明月,我们总会不自禁地想起苏轼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同是写中秋,这首《西江月》,显得有点落寞与孤独。

这首词应该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的作品。

他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与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感叹于时光的流逝,抒发着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同时发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深沉的思考。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在这首词里,有着词人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那份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的悲情婉约的一面。

“世事一场大梦”,他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加上“人生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发出浮生若梦、人生短暂之慨。

他感于世事无常,一切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

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万事万物之外,使自己内心趋于平静。

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

他在镜子里,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苏轼远贬黄州,在这皓月当空的静夜,当清秋的寒气袭来,他心中的孤独凄凉,是难以排遣的。

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所以他说“月明多被云妨”,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其兄弟苏辙的。

他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交织在一起,使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

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

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

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最美中秋名句: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问月为谁圆?清辉了如雪

《琵琶仙·中秋》

纳兰性德〔清〕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月下,对于昔时情爱的思忆。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

他说:“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抬头仰望天空,在苍茫的夜色中,中秋月圆,何其美好;然而词人却触景生情,发此“为谁圆缺”的疑问。

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只是这些,却只会更衬托于他的形单影只,无限悲凉。

他说,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

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呢?

他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冰轮”喻明月,“雪”喻明月的清辉,这首词,意境清寒,充满了悲凉孤独,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

词人以一句“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道出“尽成悲咽”的缘由:

原来是故人不在,思念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清辉翦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光阴荏苒,故人往事,轻纨小扇轻摇,摇走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

最美中秋名句: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一轮秋影转,直下看山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想象的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他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他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他说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山河大地,词人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最美中秋名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中秋丹桂丛,花月在杯中。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宋〕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这首词,大概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具体年份已不可考。

诗人的那种报国无门、济世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都倾注于问“月”之中。

他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

而今晚的中秋之夜,云雨湿了纱窗,不见花,不见月,只有蜡烛的跃跃的闪动。

他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

词间所表达的情怀,依然是词人意难平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上阙,起笔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桂影婆娑,桂花飘香,把酒赏月,怡然自得的情景。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空灵静境里,凸显的是词人当时的一份欣喜之情。

而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晚是个雨夜。曲笔抒写的,是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

下阙,即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

“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可见其遗恨之深。

从这一句里,也暗暗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则是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他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

一个无月的中秋,漫漫长夜,孤苦之状,历历在目。

在这首词中,词人明伤在于“中秋无月”,实则,是英雄末路之叹也。

最美中秋名句: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见长空万里,望江山如画

《念奴娇·中秋》

苏轼〔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是文人墨客们的情感之寄托。也正因情之所托,给予了明月之无穷的想象与美好。

苏东坡在公元1076年时,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尽情驰骋于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这首《念奴娇·中秋》,亦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虽有消极成分,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词人在中秋月夜,置身高楼,凭高望远,视野开阔之下,万里长空,也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

古时,人们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词人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寄托着词人的精神世界。

他让想象的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

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词人内心世界的苦闷。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然而,词人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

他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他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他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词是公元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所写,当时,词人仍在被贬谪之中。

但尽管是贬谪之人,我们仍可从词中可见:豪情溢于纸,读者神思远。

苏轼的词,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最美中秋名句: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 月下高歌饮,不醉又如何?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元〕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元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首词,是张养浩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便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

这一句反问,简单却优雅,好像是词人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在这里,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也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中秋之夜的月,“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词人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这样的一曲《折桂令》,其中的“月”,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

最美中秋名句: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


文章评论

天涯同一月,秋思落谁家(六首中秋诗词绝美)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