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唯美古诗句大全(处暑节气古诗三首)
处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是传统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往往在农历七月中下旬。
此时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继续由北回归线向赤道进发,北半球在早秋的高温积累,终于达到顶点后,开始回落。而重要的气温节点,就在处暑节气左右。
往往此时,北方冷气流逐渐南行,迫使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副高,逐渐退出,副高气压说形成的炎热的天气现象,也被打破。处暑节气,是冷空气逼退暑热暑湿空气的一个过程。有人将“处暑”用现代方式表达,叫处理暑气和暑热,实际在古代,处暑,是一个仿佛内化的过程,是指暑气隐藏,压抑,沉埋,消散。
北方的冷空气,因为温度的原因,此时并不寒冷,带来的是清润的凉风和解暑的秋雨。
一场雨后,往往北方干燥的冷空气占据高空,虽然太阳在午间依然炙热,但是早晚逐渐凉爽,空气湿度降低,能见度好,紫外线充足。此时是田野稻谷逐渐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动物开始活跃的时候。
在先秦《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
汉朝将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划为立秋节气,也就是孟秋上半时期的物候。而将鹰乃祭鸟,划为孟秋下半月处暑节气的物候。
也就是说,处暑节气到来,天高气爽,开始有老鹰在天空盘旋,靠着晴朗的天气和锐利的目光,捕杀其他鸟类。
那么鹰祭鸟,究竟是什么含义和现象呢?
为什么用“祭”呢?要知道,古代的祭,是一个慎重的词,是指的向天神和祖先进献食品和心意,非常虔诚。
《礼记月令》“描写了三种物候,都用了祭,比如孟春的獭祭鱼,季秋的财狼祭兽和早秋的鹰祭鸟。
关于獭祭鱼,是水獭在早春出来,正值需要大量食物以繁衍后代的时期,它们捕杀水中的鱼类,拖到岸边,排列,然后再带回洞穴。而水獭上肢短,蹲立徘徊,仿佛是在作揖。被古人解读为,是在祭祀天灵和祖先。
那么鹰是否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实际大多数鹰都是当场扑杀猎物并且吃掉,但是在搏杀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鹰类抓取动物,高空掠飞,给人的感觉,是它们将这些食物带回家,并不马上吃掉,仿佛是要经过某些仪式一样。
而老鹰开始盘旋天空,也证明秋天真的到了。
所以,处暑节气的第一候,给了老鹰,在先秦,地广人稀,山川广袤,城市稀少,人们可以在蔚蓝的天空,经常看到老鹰抓取鸟类飞过的场景。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
唐朝是古代社会相当繁荣的时期,但是就是这样的繁荣,人口峰值大约六千万,有大量未开垦的山野,战争也是冷兵器为主,军队和北方有着蓄鹰的传统。所以有很多写鹰的诗。
唐朝的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被认为是概括了中唐时期的唐朝气候和风貌。
那么处暑节气,在长安附近,可以看见高空老鹰盘旋,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物候景观。
当然他用了古代《礼记月令》的典。此时老鹰正在捕杀鸟类,或者用鸟类祭祀,这是老鹰开始收获的季节,这是秋天真的来了。
元稹的节气诗在中唐流传广泛,甚至人们手抄带入边塞,以对应节气,缅怀故土。那么处暑节气,看见老鹰捉小鸟,应该没有太多的异议。
这是早秋时节,天气渐渐有了秋高气爽的秋意。
空气和夏天不同,明净的天空深不见底,给人无穷之感。
而凉爽的风,逐渐催熟庄稼,晚间有蟋蟀鸣唱。这是个身体感觉舒适的时段。
人们解脱了酷暑的压抑,变得宁静从容舒缓,缓缓斟酒,慢慢弹琴,迎接和享受清和的秋天。
那么鹰祭鸟,是秋天老鹰猎杀的开始,在中国上古,秋天肃杀沉降,也被认为是可以实施刑法的季节。 ”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 严断 刑.“秋典,就是刑部和刑律法典。太平时代,帝王勾决犯人,慎重又慎重。
”哀凤冈之稀梧兮,叹鹿野之无芩。
鹰祭鸟而横厉兮,燕依鸿而自愔。
蝉寂静而晨咽兮,虫历乱而宵吟。 “明末清初 · 郭之奇《高凉秋意》节录
这是写的早秋,那梧桐山岗的梧桐叶子落了,凤凰没有栖息地。
那水中的苹草萎谢,那鹿靠什么生存?
我看见老鹰盘旋在天空,在抓取小鸟做猎物,横行凌厉。
而秋天的燕子伴随着大雁,但是大雁有翅膀飞向北方,燕子该怎么办呢?
空气变得清冷,蝉声在夜晚寂静下来,只在早上太阳出时鸣叫一两声,只有促织秋虫夜晚不停鸣叫在草丛。
如果抛开情感色彩,这是分明早秋的景色。
但是有了情感色彩,会让人感到悲凉。
郭之奇是晚明忠臣,一生铁血抗清,飘摇的时代,早秋的景色,也有着时代的寓言。
这里的鹰祭鸟而横厉兮,不能不让人想到女真游牧***的彪悍和铁血。
但是郭之奇生死不顾,慷慨殉国。
对于有着深厚文化熏陶的他,鹰祭鸟而横厉,不过是历史四季的一个章节,他遇上了,也无所畏惧,因为梧桐虽落,高冈还在。
在清朝,他被清朝统治者谥”忠节“。
”几人熟读禽经者,族类仍讹鸠与鹰。
羽翼已成应搏击,生鲜欲啖且凭陵。
彼其在野传疑幻,若此居笼见那曾。
月令分明言獭祭,祭先之语典何徵。“清 · 弘历《月令七十二候诗 七月处暑中三候 其四十 鹰乃祭鸟 》
乾隆的学识和才华,实际是被低估了。
他是写处暑最多的诗人,光我看到的就有四十多首。他自己曾经说,连续几年都写处暑的诗,有一年翻阅诗集,只有去年没有写,没有写的原因,他回顾,是因为天气大旱,他实在忙碌焦虑。但是乾隆为什么钟情处暑节气?
对于帝王来讲,处暑节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的基础就是农业,而此时正是广大农田,进入最紧张的成熟收获期,上古周天子,要在处暑节气出外视察,吃第一口秋天的粮食,而乾隆,也不敢闲着,不是操心天地的雨水旱涝,就是关注土地粮食的成长和收获。这个天下最大的地主,比农民还操心,应该算大半个农业专家了。
那么正是处暑节气对于他和***的重要,他也研究处暑的物候。
他认为,就算是《礼记月令》古人之书,也不免会有错讹。
比如鹰乃祭鸟,一定是古人将鸠和鹰搞混淆了。上古之人,认为鹰在春天就是布谷,到了秋天,布谷就变成鹰,这是典型的鸟类知识缺乏。
作为游牧***女真的后代,乾隆就算是帝王,对于鹰的习性也不陌生,每年春秋狩猎,都必然会有鹰相随。
他认为,鹰在野外,无法向人表达它的内心,所以祭鸟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笼养的鹰,你给它吃肉,它马上吃干净,也没有见它先要拜祭谁。
鹰和水獭不一样,水獭捕鱼,环绕在岸边,还类似祭祀的样子,鹰顶多就是捕杀鸟类时如同猫戏老鼠,盘弄一番而后吃掉,和水獭罗列鱼以储存是两样。
所以鹰以鸟祭祀祖先纯属于谬误的说法。
而且有一点颇达尔文,他说,胎生的动物灵于卵生的禽类,说牛马能够理解一点人的意思很正常,禽鸟是不可能的。
那么鹰祭鸟,究竟该如何解读呢?实际上,就是说,这是老鹰开始展翅飞翔,进入狩猎季了。
虽然城市的天空,少见鹰类,但是处暑之后,天空高远澄澈,那一种展翅欲飞的轻盈感,也是区别其它节气的一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