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五首推荐(天气清明新雨后,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是传统大节,一说起清明节,人们就知道要给祖先扫墓拜祭。而往往清明节左右的天气十分特殊,时晴时雨,雨时烟雾缭绕,晴时万山显翠,仿佛是人的泪水,忧伤而节制,仿佛带泪的微笑。中国人常喜欢用天人感应,来形容自然和心境的相照,无疑清明节最容易让人带入这种情绪,仿佛你的每句给予祖先的思念和祈祷,都得到了回应。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文化和审美。
清明节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为传统季春的第一个节气。
清明节的含义,是此时春雨清新,万物呈现最清新明丽的状态。清是指的雨水,水分,明是指的日光,景色。显示着清明节气期间,有一段最美好的春光,滋润多雨,又时雨时晴,但总的状态是雨过山清,大气秀美。
古代在清明节之前,有一段时间禁火,人类社会为了崇拜敬爱自然,以禁烟火的方式,防范火灾,这也使得大气层更为澄澈清新,而到了清明节的时候,自然风光呈现出最美的一面,随着清明节开始举火,一年又步入了生活的快车道,清明节还有除旧迎新的深刻含义。
清明时节的多雨,原是气候使然,暖湿洋流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冷暖气流交锋,带来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忽而云来雨落,忽而阳光显露,多变的气候因为此时正值仲春和暮春之交,温度基本上都在10度以上,晴雨倒也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晴时爽朗和风,雨时丝丝斜雨,滋养草木,润泽花开。
但是清明节气,在前秦就和寒食节相连,寒食是春秋晋国晋文公为了纪念被山火烧死的名臣介子推,而强化存在的一个祭祀节日,人们在祭祀介子推的同时,将这种情怀延伸到自己的祖先,慎终追远,祭魂如在,而这时节的风雨仿佛灵魂的感应,共振和安抚后人的孝思。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较近,古代相隔一两天,古人返乡祭祖,往往落在节气清明里,而随着祭祀风俗的扩大和发展,清明节前后,都是祭祀的日子,故而让人倍觉清明时节的风雨分外感应心灵和情绪。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清明三月节 》
这是唐朝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经由丞相元稹敲定,宣传节气知识,盛行于唐朝中晚期。其中关于清明节气,是这么写的。
清明宜人的气候,向来来得晚些,在暮春时段,清明节气也在此时。此时山水充盈滋润,都泛着最美的色泽。
杨柳开始飞絮,然后高大的桐树开出轻紫的花。
田野里有鹌鹑鸣叫,老鼠窜行,天空在雨后,会显示一道特别壮丽的彩虹。
我们已经感知了春天风云的力量,那催生谷物成长的雨,已经绵绵降落啊,丰年在望。
这是写节气清明的诗,彩虹出现在浩大的雨后的山野,清明时节的雨,是催生谷物的好雨,壮丽田原。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唐 ·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
唐朝的寒食节清明节,官方连续放假,从盛唐的四天,五天到中唐的七天。宋朝也是延续七天。
这么长的假期,实际涵盖多个风俗和功能,一是祭祖,二是踏青,古代的踏青,是必备的项目,起源先秦上巳节的用河水香花洗除不吉,是为防病健身。所以旅游踏青并非是饱暖之后的纯粹娱乐,而是带着祛病祈福的强烈愿望,所以几乎每个人都要去,浩荡的人流,从城市涌向郊区,有部分是回乡祭祖,有部分是踏青祈福。
所以哪怕天气时晴时雨,也阻拦不了大家的游兴。
顾非熊看到的万家车马,是在郊区,那个时候,已经雨过天晴,浩大的郊区园林,浩大的车马人流,都在雨后的春光里,大家看花赏花,一路说笑。
顾非熊心情抑郁,因为春榜落第,他有些沮丧,有些孤独,但是也随着浩大的人流来到城外。开心的当然是无事的人,祝福自己今年锦上添花。顾非熊却有漂泊的忧患,因为他明年是否还在长安,还是个未知数。
三年一考,有人杏花楼头庆高中,平步青云,更多的读书人和他一样,黯然在清明节的晴雨当中,那清明节的雨,是他的泪,那乍显的阳光,是他的梦吧。
每个节日,因人的境遇不同,各有感怀。这是中国节日承载内容的博大精深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 · 杜牧《清明 》
这是写清明的名诗。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在雨中仿佛掉了魂一样。
杜牧写的行人是扫墓的人还是游玩的人呢?
在唐朝,寒食和清明节相连,官方就有假期,是以清明节延续寒食节的祭祀,让很多离家乡较远的人,有时间回乡扫墓。也就是说,清明节实际也承担了寒食节重要的祭祀功能。
这路上的行人,多半是指的匆匆在路上赶往家山祭祖的人。已经错过了寒食,不能再错过清明道家。但是风雨兼程,虽然此时的雨并非冬雨那么寒冷,但是那种焦灼在路上的感觉,那种无法飞回故乡的紧迫感,那种在清明时节内心的追怀和遗憾,都被湿冷的春雨裹挟,形成山路春雨孤独凄美。
如果是有目的的踏青,何来不知道酒家何处?
正是路程太远的回乡之路,才让人渴望酒店驿站打尖。
行人看见牧童,问着最近的村落和酒家在哪里,牧童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
一种漂泊在路上的感觉顿时有了依托,而景色的烟雨凄美,因为有了人家烟火,而变得温暖动人起来。这个黄昏,要好好喝几杯,解乏,虽不是故乡,但也胜似故乡啊。
当然,如果你将这首诗,看作是拜访一个远人在荒凉山中的坟墓,也未尝不可,我踏遍荒山,只为陪你闲话,而我孤独的来,孤独的去,还好,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我在凄凉中有了最美的靠你不远的酒和黄昏。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脩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唐末宋初 · 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
因唐朝寒食清明一并放假,所以清明时节也泛指了清明节前后,涵盖寒食。
现在说的清明扫墓可以“前三后四”,就是包含了古代的寒食。
杨徽之明确将寒食节纳入清明节气,这应该是当时已经成俗的叫法。
清明时节,我走出了城市,去登高望远,回首这山城,人烟稀少,柳树婆娑。
我去缭绕着烟云的山中竹林寺庙,途中下雨,路过桃花满地的村落。
天气还在春寒里,这里的酒,味道不浓郁,也没有人陪我喝,哪里能够尽兴,在山上的寺庙登高望远,一片烟云叆叇,容易让人孤独忧伤。
我的家,在千里之外的山村里,我回不去,无法祭祖扫墓,无法和亲人团聚,这寒食清明的滋味,分外忧伤沉闷,我又能和谁说起?
不能回乡的人,择一处高山之高,择一处流水之回,焚纸祭酒,也算扫墓。
当我思念你们,你们在清明的风雨中守候,回应我以春雨和阳光,如同泪水和微笑,虽不圆满,也是未足之足,我的祖先,保佑你的子孙吧,伏惟尚飨。
“过关何事懒摇鞭,酷爱三峰落马前。
天气清明新雨后,山光日色满秦川。”北宋 · 石介 《雨晴复赋一绝 》
心情多摇荡惆怅,而山川有清明大美。
清明节登高望远,魂与天齐。
我路过这高山险关,停下马鞭 ,所谓观止之处。
我看见巨大的三座山峰,矗立在我的马前。好个震撼的美,我当然停下了马,停下了手中的马鞭。
让我向前,向前,我原来是站在高崖之上,独对壮丽河山。
那清明时节,一场山雨之后的清明之美,太阳照耀着青翠欲滴的山川,满山满谷的绿和日光啊。
清明节气,在古代,除了祭祖,更是一个迎新的时段。
迎接春上层楼,用自然清明的景色,提振心灵和精神,开启新一轮无限蓬勃和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