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笋唯美古诗五首(后园遣仆锄冬笋,风味生来便不凡)
冬笋,就是立冬之后到立春之前的竹笋。而竹笋,就是竹子初出的嫩芽。
竹子很奇特,虽然竹子也开花结果,但是它主要的蘖生繁殖不靠果实,而是靠着极有伸展力的竹根。当秋冬,气候变得干燥严寒之时,这些根在地下蔓延,形成一条条竹鞭,其中竹编的上面,会生出一些小幼芽,吸纳水分和营养物质,形成牛角状的竹芽,这就是竹笋。一旦外界的温度和气候合适,这些竹笋就钻出地面来,形成新的竹子。
竹笋在破土之后,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会木质化。但是在没有长成竹子之前,这些稚嫩的竹芽,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笋子。
雨后春笋,就是形容笋子的生长迅速。
那么冬笋和春笋的区别在哪里呢?冬笋埋在泥土中竹笋,大半在地下发育阶段,还没有破土,或者少量的嫩芽顶出土面。其状态犹如很多植物地下的果实,鲜嫩,富含营养。春笋则大半是立春后破土的笋尖,由于发育生长迅速,可食用的部分,比冬笋脆。
中国人食用笋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因为和动物争夺自然食物资源,必然会采集到笋子。因为秋冬的山林,果实少,人们会发掘植物的地下根茎。看到一则冬笋的视频,是山林中有野猪自发拱食野生竹林中的地下竹笋,而人们在拱食的竹笋边,又发掘找到了新的冬笋。所以第一个吃笋子的人,真的无法考证。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记录了皇家的饮食,其中笋子是重要的食材,用之于皇家祭祀宴饮,“加豆之实,笋菹鱼醢。”放在豆这种器皿之中的,有腌制的笋和鱼。
为什么笋要腌制,且是皇家食材呢?一,是笋的味道鲜美,二是笋一般产自山林,保存困难,所以珍贵的笋必须经过腌制处理,延长食用价值。三,作为宴席,是帝王彰显权力和荣耀的所在。笋是帝王级别的食材。
在周朝,分封一位诸侯到晋国,所谈到晋国的特产,就是韩山上出产最鲜美的竹笋。这是对这位诸侯的重视。
竹笋,对于生活在有竹林山区的人来讲,是一件寻常事,但是对于远离竹林的都市人,则可谓山珍。竹笋清甜鲜爽,解腻清心。冬天年节阶段,古代多注重肉食,三国时期,有一位母亲,大约肠胃消化不好,觉得烧心,就想吃笋子,她的儿子,看到竹林此时根本没有笋子,于是哭了起来,结果,第二天,冬天的竹林里,就冒出了笋子。从此,以冬笋献寿,表示孝道。
实际冬笋一直都存在,因为竹子的地下芽,恰恰是立冬左右开始在地下萌发。发掘笋子,必然会采集到冬笋。而冬笋的味道肯定比春笋嫩甜。
冬笋的采集,比春笋困难,寒冷天气要深入地下寻找。所以冬笋肯定比春笋更昂贵。
那么问题来了,采集冬笋会不会影响竹林的生长呢,竹笋都发掘了,来年会不会没有竹子?
冬笋在地下生长,只有一部分会冒出地面,而大多数深埋在地下的冬笋,如果在地气回暖时,依旧找不到破土而出的出口,则会自动腐烂。而如果竹林笋子出土太多,密度太大,也会影响竹子的发育。所以适量采集冬笋和春笋,有助于竹林的生态发育。
但是由于古代保鲜技术的有限,所以冬笋和春笋,都是珍贵的食材。它们经历从山林到城市,身价不菲,只有少部分新鲜程度高,进入豪门宴会。冬笋冰鱼,是冬天里特殊的鲜味。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家境贫寒,说他十六岁之前没有吃过笋子,我是不信的,但是没有吃过被精致烹调的冬笋和春笋,倒也可信。
因为城市豪门的宴会,制作笋菜的方式不一样。
李商隐第一次在都市的宴席上吃到这么豪华的笋子,当然是有感慨。
这最嫩的笋子,刚刚离开山林泥土,来到都市,就价值如金。
这城市里,什么都有,你们为什么要吃笋子呢?
你知不知道,你吃掉的是竹子一片渴望向上生长的心。
这首诗很是别致。从中国人吃啥补啥,吃的就是竹子勃发的生机,好助力自己的人生,但是站在竹笋这一方来看,那真是悲剧,刚冒头就被剪掉,成为餐桌的美食。
从竹林生态来讲,也未必是坏事,适量的挖掘竹笋,可以保障竹林的水分和营养,令成竹和新竹成才空间更大。
设若这部分钱真正惠及山民,也是好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唐 · 杜甫《发秦州》
喜欢杜甫那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乐观。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洛阳,逃避战火,逃难到秦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地带,一路颠沛。
这里离战争区远,稍微让人觉得安定,但是,肯定和从前相对安逸的生活相隔甚远。但是逃难的过程中饥寒交迫,眼前虽然不是桃花源,但是一种小安稳,也足以使他开怀。
这里依然是山区,但是吃的基本还有保障。粮食少,但是野生或者人家种植的山药多,山林地带,还可以吃到野生蜂蜜。
那竹林中,有着很多竹子还有冬天的冬笋,山清水秀,山林中的天池,静谧幽美,仿佛可以让人在想像里划船。
看到这里,可以知道杜甫的生活,简直是清苦。
但是冬笋是曾经城市里的美味,现在成了日常充饥的食材,多少有精神上的安慰吧。
到了四川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建立了草堂,他特意种了一片竹林,为的就是吃笋子。
当吃笋变成生活,也许吃出了笋子更清甜的美味,也许吃出了更多的无奈。
“后园遣仆锄冬笋,隔岸寻僧度野航。
天色黄昏归已晚,苦留夜话对胡床。”南宋 · 赵汝燧《访友人溪居》
政治和军事上的苟且和弱势,是两宋的败笔,伏下两次亡国的悲剧。但是宋朝的经济和农业在太平时期是繁荣而富庶的,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地方。
宋朝时期,饮食文化更为精细,冬笋是作为一种雅而有格调的美味存在。
朋友来了,不是羊肉珍馐是美味,而是特意在园子里刨一颗冬笋,用冬笋煮肉,清脆解腻,才算是高规格的礼遇。
因为贵在新鲜野意。冬笋的保鲜在古代是个难题,一旦离开泥土,一两天之内就会发黑腐坏,这也就是为什么冬笋在古代价格一直居高的缘故。
有竹林的地方,冬笋多半期待卖个好价钱,而只有真正的朋友来了,才不会吝啬,不但不吝啬竹笋,还伴随着朋友去找寺庙高人,苦留客人在此过夜。
真正的朋友是俗到了雅,真正的情义,处处有诗。
“冻雪晴边白柄镵,浴泥扶出锦绷衫。
定知王谢家苗裔,风味生来便不凡。”南宋 · 洪咨夔《徽州叶司理送冬笋》
城市里送冬笋,是礼重情义重。
因为这颗冬笋,还裹着泥。对方是花多少钱买的?还是托人带来的?重要的就是这份年节的心意。当然也可以看做雅贿。
这用白色的木铲,从山林挖掘出的一大颗冬笋,洗去泥土剥开包衣之后,就露出里面像新生婴儿一样的笋心,光彩照人。
这个竹笋,那是竹子的贵族后代,看看就知道,是上品,风味不同啊。
虽然这笋子最终是要吃进嘴里的,但是冬笋胖大饱满的美好,形容成婴儿,也确实贴切。如果不是被挖掘出来,指不定将来会玉树临风。
“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
肯信湖州太守馋,饥来煮遍千林竹。”元末明初 · 张昱《问蕳夷道索冬笋》
这是一首颇有调侃味道的冬笋诗。
因为诗人喜欢吃冬笋,特意找到一位僧人,就要他们山林出产的笋子。
你们吃竹笋就像吃肉一样寻常,我喜欢冬笋,是冬天的香玉。
我也喜欢吃冬笋,就是馋冬笋的美味,我什么都不要,就要你们吃的竹笋。
我要吃尽你们家的竹林,煮着吃你们家的竹子。
当然不是吃竹子,是竹笋。
当代的保鲜技术,足以使得这古代的山珍,递送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也使得身居大山里的人们,有了改善自己生活的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