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惊艳千年(10首寺中诗词)
近期,小学生中流行的一个物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惊讶于孩子们的选择,更惊异于它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
昔日文玩界的手串成了小学生们的“心头好”。当人们看到这一物件时,纷纷大呼意外!
我们的大学生也不遑多让,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走入寺庙,烧香祈福,他们在佛前祈求学业顺利,求职成功,还有婚姻顺利,总之能想到的美好愿望都要祈求一遍。
当人们看到小学生稚嫩的小手盘起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手串,当人们看到大学生烧香祈福的虔诚表情时,人们不会觉得可笑和违和,也不会觉得他们另类,因为内卷严重,他们压力很大,需要解压。
其实,早在南北朝佛教盛行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去往静心之地的静心之旅。
当人们远离喧嚣,寻一处清幽,听晨钟暮鼓,看香火萦绕,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可抛开,诗人和词人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感悟人生,参透过往。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一】《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位于庐山香炉峰下的遗爱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几次在此出家,他的臣子们也几次将他劝回(来回往复三次之多),最后梁武帝返朝,这座寺院因此得名“遗爱寺”。
诗人溪边玩赏石头,闻花香而寻花去,一路鸟鸣,处处溪水叮咚。山光水色,鸟语花香,遗爱寺的秀丽风光令人神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二】《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被现实折磨的诗人终日混沌,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春天就要过去,于是他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非常幸运,他在游览寺院的时候遇到一位高僧,两人闲聊许久,诗人终于在高僧的开示下解开了心结,放下了包袱,他欣然提诗于寺院墙壁之上,表达此刻如释重负的心境,抒发自己“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三】《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
高僧修行的地方清雅脱俗,雨后的空山清幽寂静,夕阳西下,晚霞中翠绿的山静静地投影于庭院之中。
明为写景,实则赞人,禅师选择如此美妙的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怀有莲花般不沾纤尘的高贵品行。
全诗以“清净”为主,从景清写到心净,赞美高僧的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一生仕途不顺,他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破山寺是今江苏常熟的兴福寺。
诗人清晨就来到古寺,旭日初升,掩映小路的竹林,禅房周围缤纷的花木,欢悦的飞鸟,清澈的潭水,周遭一切令人心静神怡。万籁俱寂的时刻,只听到敲钟击磬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五】《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向世人描述了一座建于山顶之上的寺中楼宇。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这座楼阁建造工艺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六】《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有“诗佛”之称,他晚年不问世事,沉湎于佛学,追求恬淡宁静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主要描写山中古寺的幽深静寂,诗人并不知道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行走数里后,进入白云缭绕山峰中寻找。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听到深山之中传来古寺鸣钟,尚未见到山寺,却已经进入到清寂宁静的境界,悟到了遏制心中“毒龙”的妙法。
先写景色后写心迹,诗人安禅的意愿愈发坚定。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林子方是曾任直阁秘书的青年才俊,杨万里是他的好友兼上级。此时的林子芳连升四级,欲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来送别林子方,经过西湖时写了一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十大国学讲师”赵玉平从管理学和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这首诗,他认为这首诗是对好友林子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留在中央比去地方要好,因为“位置比级别更重要”,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杨万里的职场智慧,但是林子芳没有看懂,也未能理解,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仅仅成为了杨万里诗中的那个名字。
【八】《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作为“扬州胜景”之一的禅智寺,景色清幽自不必说。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秋,时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带着眼医石公集从洛阳出发,去往扬州禅智寺探望患有眼疾的弟弟杜顗。
由于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自动离职。这次出发对于诗人来说,他的忧愁是双倍的,一方面担心弟弟能否恢复健康,一方面忧虑自己何时才能重返官场?
禅寺的清幽之景无法抚慰诗人,使他获得心灵的安宁。他身处静寂的禅寺,却更加怀念咫尺之遥的市井繁华,强烈的对比之中,尚不能跳出红尘的诗人显得更加的孤独和落寞。
(图片来源于头条免费图库)
【九】《鹧鸪天·博山寺作》
(宋)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究竟是什么缘故让正值壮年的词人有了归隐的想法?
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博山寺,说明博山寺是他经常前往的地方,“却叫山寺厌逢迎”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词人想“静一静”的时候就会想到博山寺,觉得山寺都会厌烦,去的次数太多了才会如此吧。
【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82年的三月,处于贬谪境地的苏轼来到兰溪。清泉寺,就在兰溪的旁边,寺中幽雅的风光让漫步溪边的词人浑然忘却了官场中的不堪,唤起了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身处逆境仍要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感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虽然我们不能抗拒人会衰老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坚定的信念,旷达的生活态度,努力地去追求向往的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站在清泉寺中,苏轼以富有魅力的语言向人们发布不服衰老、不向命运低头的宣言。
谁的人生不迷茫?没有谁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愁肠百结时,可以找到一处清净之地,放空思绪,先静心,后问心,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门槛,只要我们勇敢地抬起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