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著名的20首七绝(清新自然,风趣幽默)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时诗人家居待朝命。这首七绝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沁人心脾的泉池风光图。泉眼、细流、树荫、小荷、蜻蜓,本系夏日普通景物,但诗人潜心细察,欣然有悟,赋予新的意境和情趣。泉水所以“细流”,是由于“泉眼”有“惜”水之意;“树阴”所以“照水”弄姿,乃出诸“爱”晴之心。这两句化无情为有情,出人之所未出。小荷“才露”,蜻蜓“早立”,妙境只在瞬间,稍纵即逝,全凭诗人眼光敏锐精微,摄像灵动快速。于是,不独泉眼与泉水、树阴与池水相互爱怜,而蜻蜓与小荷也相倚互偎,倍感亲切。大自然就是如此和谐美好,而又洋溢着无限生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时诗人在京都秘书少监任上。净慈,寺名,当时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为高宗赵构行“孝父”之道所建,位于南山,与北山灵隐寺齐名。林子方,作者友人,官居直阁秘书。这首诗在作者七绝写景小诗中负有盛名。起两句点出时(六月)地(西湖),更以“毕竟”二字贯领,一气直下,强调眼前风光有别于其他春秋四季,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为眼前美景倾倒叹服的声口神情,用语自然有力。结两句承上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不用事,不雕琢,天然流畅。池莲塘荷原本柔和娇小,但在诗人笔下,不独红绿相间,色泽艳丽,更衬之以水天相接,曰“无穷碧”,辅之以旭日映照,曰“别样红”,使诗的境界大为扩展,并别具风韵,成为咏莲荷诗的传世佳作。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疏篱幽径,人家所在;树头新绿,春意初萌;诗的前两句描绘田园风光:幽深静谧而生机隐然。以下儿童追蝶,化静为动,生动地体现出春天的蓬勃活力。结句尤妙,黄色的蝴蝶翩然飞入黄色的菜花丛中,蝶舞花摇,但觉一片金黄灿灿的世界在眼前闪晃,蝶与花已浑然一体,儿童置身其中,如何寻觅心爱之蝶?这就是杨万里孜孜以求的新鲜活脱的诗境和诗趣。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时诗人丁父忧赋闲家居。这两首诗是杨万里七绝中的名篇,也是“诚斋体”的代表佳作。诗写初夏午睡醒后的难以自遣的无聊情思,但细加品味却生机盎然,活力四溢。此首起笔选青梅、芭蕉入诗,正为江南初夏所特有,时、地确切不移。“分”字移绿窗纱,潜心观察所得,平凡中见绝妙。以下平接一句,点出睡起后的烦闷心态。结句扬起,步出庭院,“闲看儿童捉柳花”,诗人于“闲看”的一刹那间,无意中捕捉到了生活的欢欣。年届不惑的心灵与“捉柳花”的童心蓦地交融,满腔郁闷为之一扫而空。语虽从白居易的诗句点化而来,但自然真朴,犹如己出。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这一首起写睡起后的无聊情思。小小庭院清幽阴凉,正宜读书,但诗人情意懒散,实是无心展阅。许或是受到“儿童捉柳花”的感染和启迪,诗人蓦地童心萌发,戏意悄随,情不自禁地掬起一捧清水,洒向密繁青翠的蕉叶,但听一阵飒飒之声,浑如天籁一般,真是妙不可言。尤足以令人解颐者,沉湎于“捉柳花”的儿童为之诧异莫名:朗朗晴空,何来雨声阵阵?不难想象,此时此际,诗人的心情是何等的轻松喜悦,开朗洒脱。要之,诗人于烦闷郁结之际,不是如常人好以理遣情,而是善于从丰富新鲜的生活中去寻觅欢欣的源泉,以自我解脱。
小雨
【宋】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这又是生活中的小事。写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让诗人在室内无法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群山峰峦。语言虽平易流畅,但细细品味,像“纵不能多不肯无”之类的句子,仍能感觉出杨万里诗所特有的个性风格。诗人无疑平时是喜欢欣赏青山壮丽景色,并能从中得到许多乐趣的。现在被雨水阻断,于是想到大概是小雨在妒忌我有太高的兴致吧!这就从反面写出自己对青山的爱好来。末句巧妙的比喻,是诗人灵感忽现的闪光点。从屋檐成排流下的水滴,多么像一幅挂在窗前的珠帘啊!让“千峰”看去朦朦胧胧,似有似无,这必须是“小雨”才能形成的奇景,若是倾盆大雨,水流如注,就成瀑布而不像“一帘珠”了。所以诗一开始便不嫌其烦地用两句来描述小雨“细细复疏疏”的样子,先为结句的巧喻布好局。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诗乾道五年(1169)作,时作者赋闲家居。不言纳凉、觅凉,而言追凉,渴求之意尤甚,亦足见是夜酷热之难耐。苦于夜热如午热,诗人开门追凉,但见月光铺洒大地,竹林一片清幽,而几声虫鸣,更增添了月夜的静谧。诗人置身此境,顿觉燥热全消,凉意顿生。常言说“风凉”,谓“凉”源于“风”,但诗人真切细微的体验是“时有微凉不是风”。“凉”,来自夜深气清,来自物静、心静。诗的妙趣尤在以“不是风”三字点到即止,而让读者通过月明、竹深、树密、虫鸣组成的幽谧境界自去潜心领略。正如陈衍《石遗室诗话》所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什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是典型的“诚斋体”。全诗语言浅白如话,这与不少宋诗喜欢用典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诗风轻松愉快,描述了一个儿童玩耍的情景,充满情趣,令人忍俊不禁。一叶小舟上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却打起了伞,令人惊诧,原来是想用风力带动小船前进。小朋友的童心稚态,真是可爱极了。正是由于作者拥有饱含童趣的诗心以及对儿童由衷的喜爱,才能观察到这样的情景并记录下来,让我们在近千年以后可以会心一笑。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宋】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淳熙七年(1180),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赴任途中经太和江,作此诗。诗描绘太和江岸的美好风光。绿柳婀娜,红杏似锦,花叶相交,红绿映辉;春水初生,缓缓流淌,河水浅处,犹露点点黄沙;清新明净,优美宁静的氛围中,更点缀着几户小小人家。这一切信笔写来,不事雕琢,自然流畅,并从中流露诗人轻松愉快和不胜羡慕的心情。“过了春江偶回首”句,交代题目一个“渡”字;“渡”后回首始见,就全篇而言,乃是用倒装章法,旨在突出客观景象。“偶”字尤妙,说明并非诗人刻意求索,一切都在“偶”然一瞥中得之。景与情会,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二)的意韵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建康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当在今皖南山区。诗写山行有感。首二句警示行人,不要为下岭的坦易轻快所迷惑,一味兴奋、欢悦。“赚”字下得诙谐风趣,意为行人被表面现象所骗,空自喜欢,殊不知下岭别有一番艰难险阻。后二句以亲身体验对此作出解答:原以为上山艰巨,下山轻松自如,谁知下得一岭又一岭,跨过一山又一山,万山重叠,千岭萦回,直如置身于千山万岭设下的重重圈套之中,这才豁然有悟:下山之难绝不亚于上山。曰“放”曰“拦”,以人拟山,写来生动活泼。不难看出,诗人山行的感受异常真切。但诗的可贵处尤在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难行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之路的告终,前头尚有千山万岭留待从头跨越。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一幅童牧图。前两句绘景烘染:宿雨初晴,风和日丽,溪水欢唱,花繁草茂,正是放牧的大好天气。后两句转向画面中心:牧童不耐春乏,竟在柳树阴下呼呼酣睡,而那牛儿却悠闲自在地吃着雨后嫩草,从柳东渐渐吃到了柳西。一童一牛,一卧一立,一静一动,相映生趣。全诗既明丽芬芳,充满生机,又在悠闲静谧的氛围中,洋溢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
暮热游荷花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开头两句写他偶得微风时的欣喜之情。不说风来草动,却说池草摇曳,似向人报告风信,仍体现“诚斋体”的一个“活”字。次句尤佳,改古人“披襟而当”为“披襟而拦”,一字之易,生动体现出诗人那种迫不及待、迎风一快的神态。但“一”缕西风,何以消得白昼余热?三四两句乃正面描摹“暮热”中的荷花。娇艳的花朵犹如美人的脸庞,圆大似盖的荷叶宛若一顶顶绿色的阳伞。“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句观察细微,想象丰美,描摹入神。
积雨小霁
【宋】杨万里
雨足山云半欲开,新秧犹待小暄催。
一双百舌花梢语,四顾无人忽下来。
诗作于庆元四年(1198),时诗人退居家园。连日春雨过后,天色小晴,满田秧苗欣得雨水滋润,碧绿挺拔,虽长势喜人,但犹待暖风相催。这一生机盎然景象深深吸引了花梢上的一双百舌鸟,他们欲下又止,顾虑重重,似软语商量不定;它们慎察周围,直至确认四下无人,忽地飞身而下。作者善于描摹禽鸟的行动、神态,奥秘全在细微观察,潜心体会和摄像敏捷,及时捕捉景物千变万化的一刹那间。
湖天暮景五首(其二)
【宋】杨万里
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
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
诗人渡江后,又沿运河北上,途经高邮湖,作此诗。如题所示,诗写湖上暮天景色,这一首则专写观赏日落。起笔说“坐看”,静观细赏、悠闲从容之状可见。“不是山衔不是云”,为下文铺垫作势,既然落日之消失,一非山衔,二非云遮,则自当另有去处。果然,结两句写出诗人别有新见:夕阳一寸又一寸地缓缓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贴近湖面的一刹那间,突然一个冲刺,全部没入了湖中。分明见它没入湖中,但细察湖水,清澈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可求。真是奇景、奇趣,奇心、奇笔!这就是诗词佳作中常见的所谓“无理而妙”,它不符合生活常理,却符合人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情绪下的特定心理。一说“落日”喻南宋国势,供参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其二)
【宋】杨万里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写行舟赏景有感。起两句谓山水有情,绝不辜篙师一路艰辛和所受的惊吓。作为酬答,山光水色,雨姿晴态,向他献出了一幅幅奇妙的画景。由此作者联想到诗歌创作亦然如此。只要出门游历,亲近山水;山水有情,也会为你增添无穷的诗思和诗材。为此,作者批评了北宋著名的江西派诗人陈师道,认为他“闭门觅句”的诗法殊不足取。此诗赏景为宾,有感为主,主要表现诗人的创作观。针对江西诗派对南宋诗坛的某些不良影响,这种观点不无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夸大绝对。这是因为诗固以天然流转为美,但也不排斥苦吟锻炼而后工。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诚斋,是诗人的书室名,也是诗人的自号,此指前者。这是一首别具妙趣的望月诗。首句扣题“八月十二日夜”,次句承“月已清”形容之。以鸦青帷幕喻夜空,以“一团冰”喻一轮皓月,自见一番淡雅冷幽风韵。而诗的妙趣尤在三四句:万里无云,皓月游空,诗人望久,忽生奇思丽想:“元不粘天独自行。”明月竟然一无依附,独自悬空而行。设想新奇,出人意表。唯其如此,此诗始能于大量的咏月诗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时诗人在常州任上。诗咏新柳。丽日和风,碧波池塘,一行新柳倍增天地春光,诗的起句是客观之景。次句“且莫深青只浅黄”,景中含情,抒发诗人的爱柳惜春之情。如果诗至此而止,便无以窥见诗人创作个性了。“诚斋体”的特殊意趣在于三四两句。常人言“柳条百尺”,无非通常夸张而已,诗人却偏偏顶真以待,抓住不放,终于有所妙悟:并非柳条真有“百尺”之长,而是岸上的柳条与水中的柳影相接,联成一线,因而给人以“柳条百尺”之感。这种妙悟虽不惊人,却也自能喜人,不独使整幅画面更加绰约多姿,也使人们亲切而又具体地感受到了“诚斋体”的新与活。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
百家渡在永州零陵城西湘江之畔。首句“出得城来事事幽”,有总领四绝句之意。盖城外事事清幽,实与城内(官场)时时喧嚣相对照。清幽,当也传达出诗人暂时摆脱俗务纠缠时的良好心态。诗由渔舟而渔父,第三句写渔父急于捕鱼情状,冠以“也知”二字,为下文铺垫。结句虽无“岂料”字面,但意在其中。“翻着春衫不裹头”,以惊讶的口气为渔父画像,主要突出其疏放不羁,这正是诗人着意欣赏的一种生活情态。换言之,诗人厌倦城内官场上那种不自由的穿着礼仪和生活上的种种清规戒律。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
【宋】杨万里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绘全景和远景,且是工整的对偶句式。天气忽晴忽雨,使乡间道路时而干燥时而湿润,也使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呈半淡半浓之态。这里,作者渲染出一种晴雨、干湿、淡浓变幻莫定的氛围。然后笔锋一转,突出画面的中心事物:活动着的牛和人。这两句也是对偶句式。牛因春草茂密,但望其背;人则因新秧稀疏,括见其影,一正一反,但取意相同。所谓云罩雾盖,迷离恍惚,正与前两句制造的氛围水乳交融。而这也正是诗人醉心以求的一种新的诗趣。
披仙阁上观荼蘼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仰架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佳。
荼蘼蝴蝶浑无辨,飞去方知不是花。
诗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筠州任上。诗写观花之乐。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始知飞者非花,留者非蝶。这种生活场景易被常人忽略,而为杨万里独取,所谓“自得其乐”者是也。这种乐趣一般说来,只可意会,难于言传,而今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诙谐幽默,风趣可人。试读作者的另一首诗《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两诗异曲同工,也足见诗人对此种“诗趣”的特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