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经典古诗大全(王安石经典的怀古诗词)
“怀古”是古代诗人经常题咏的题材,历来也诞生了无数经典诗词佳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凌云健举,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沉郁顿挫、悲壮苍凉,被杨慎评为稼轩词第一。
面对苏辛两篇经典巨作,近代红学大家周汝昌却盛赞王安石的一首怀古词为两宋第一,称它“笔力之清遒,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这首词就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江宁府、建康,都是南京城在古代的别称。
北宋时期,江宁府是江南东路的首府,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非同小可。
公元1067年和1076年,王安石曾两次在江宁担任知府,前者是他刚受宋神宗重用时;后者则是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时。
这两次任职江宁,王安石都写下了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一首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写景纯用白描,依次勾勒了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壮丽雄伟、境界苍凉。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开篇便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同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六朝古都金陵城外,此时正是深秋时节,天气变得飒爽清凉。
“晚秋”与“初肃”呼应,天地萧瑟、万物凋零,铺垫出了一种“悲秋”的苍凉氛围。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宛如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耸立前方。
“澄江似练”,曲折线条远远延伸到千里之外;“翠峰如簇”,则将视线拔高、分散,让画面变得立体起来。
这两句不仅对仗严谨、工整,而且构图上也是线条与散点相映,形成了一幅立体的金陵全景图,景象开阔旷远,雄壮宽广。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帆船在夕阳里往来穿梭,斜插的酒旗在西风中飘荡,华丽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漂浮,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再精妙的丹青妙笔,也难以描画这绮丽的风景。
这几句词是对大背景之下的细节描绘,“残阳”和“西风”勾勒出黄昏时分的秋日景象,“归帆”与“酒旗”给画面添了几分真实鲜活的生活气息,“彩舟”与“星河”又在雄阔的意境中,加了几笔朦胧与幻想。
王安石从全景写到具体景物,又从自然风景写到人文建筑,然后再写到画面中活动的人和动物,有静有动,将这幅金陵秋景图从平面化作立体,活灵活现,美不胜收。
上阕看罢江山,下阕怀古抒情,用一个“念”字作转折,引发了对历史深沉的思考与慨叹。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遥想当年,金陵多么繁华,达官贵人们在这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
“门外楼头”四个字,化用自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兴亡故事。相传当年朱雀门外,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结绮阁上的陈后主却还带着宠妃们穷极奢华、一味享乐。
“念”、“叹”、“悲”、“恨”,蕴藏着王安石对前朝亡国悲剧的嘲讽与叹惋,层层递进,将情感浓度推得越来越高。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千古以来,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都随着流水消逝,只剩下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
王安石对这些人的凭吊和怀古是否定的,他认为,不必缅怀那些随流水消逝的往事,也不必对着“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反而应该思考如何借古人的教训,改变现实。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表面上,这一句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也是延续前文“门外楼头”的故事。
实际上,王安石的矛头并不是指向歌女,而是指责当朝那些沉迷于歌舞享乐的当权者,他们仍然沉迷于醉生梦死,才让这亡国的靡靡之音,至今余响不绝。
比之杜牧,王安石的境界又高了一筹。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收尾在嗟叹之余,更有不尽之余味。
自古写金陵则无数,或写悲欢离合,或抒闲愁幽怨,王安石这首词,却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格局与气度。
他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怀古立意新颖,高瞻远瞩。通过对金陵秋景的描绘和对古今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朝政的关心和隐忧担忧,表现出了一位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立足之高、胸襟之广、思想境界之远,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据宋代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当时有十三人同作《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被誉为绝唱,就连苏轼读了也忍不住感叹“此老乃野狐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