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帘风拂床(静谧浪漫7首古诗词)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时,城市的繁华退居幕后。此刻,清夜如诗,流淌着静谧的韵味,恰似“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恬淡意境。
在这宁静之中,心灵得以回归,如同李白笔下的“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倾听内心深处的悸动与真实。
夜风微凉,轻拂过心间,洗尽一日浮华。犹如王之涣所描绘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般,带走了尘世的纷扰和疲惫。
沉浸在这清凉晚风中,仿若柳永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重获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一瞬的清夜,是为灵魂预留的一片净土,如辛弃疾所吟唱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短暂的喘息里,我们得以暂别繁忙,与古人的诗词对话,于静夜深思,探秘内心宇宙的浩渺深远。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宋·邵雍《清夜吟》
月华如练,凌空而挂,恰似邵雍《清夜吟》中那轮皎洁明月升至天宇中央,洒下一片静谧银辉。
一池碧波微荡,仿佛与月色相应和,轻风徐来,掠过水面,泛起涟漪点点,这微妙的动静之间,映衬出诗人笔下的清夜世界,一种淡雅而深远的意境悄然展开。
邵雍以清夜为背景,将诗人心中的孤高清逸、悠然自得之情巧妙融入这一轮月、一池水的意象之中。
他笔下的“清”,并非简单的寂静,而是蕴含了深深的哲理与浓厚的情感,是历经世事繁华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是对纷扰尘世的一份超脱与释然。
在这清幽之夜里,诗人犹如一位独行于天地间的隐者,借月色、借微风,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又细腻的情感体验——那是一种在孤独中寻觅自我、在寂静中品味生活的寂寥之美,更是一种洗净铅华之后对于生命真谛的深深思索与感动。
读者沉浸在这唯美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交织中,仿佛能感受到邵雍那颗恬淡而敏感的心,在清冷的月光下,与万物对话,与心灵共鸣,勾勒出一幅幅触动人心的清夜画卷,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月华如洗,夜气澄清,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这宁静的夜晚仿佛都被涤荡殆尽。苏轼于《行香子·述怀》中描绘的清夜,是皎洁无瑕的月光与澄净的夜色交织而成的一幅水墨画。
诗人置身其间,举杯邀明月,沉浸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将心灵放逐至旷远的天际。
词中,苏轼以一种超脱豁达的情怀表达了对名利浮云的淡然视之。他借喻名利犹如变幻无常的浮云,人生如同快马过隙、击石迸火、梦境一瞬,揭示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这种深邃的生命哲理背后,是他对人世间疾苦劳顿的深深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尽管满腹经纶,却未能得展抱负,苏轼在诗中流露出才子失意的淡淡哀愁。
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选择在现实的欢乐中寻求解脱,寄情山水之间,期待归隐田园的日子,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让生活回归自然简朴,享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透过这唯美而伤感的文字,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苏轼那颗面对挫折不失旷达的心胸,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他在清夜的静谧与苍穹的辽阔间找到了精神寄托,也用这首词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
丝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帘风拂床。
——宋·裘万顷《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
月光如水,洒满夏夜的松风阁,六月暑气悄然消退,古木森森,浓阴蔽日,带来一片沁人心脾的凉意。
裘万顷在《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中细腻地捕捉到这一瞬的美好:那些古老的树木,在盛夏时节投下深深的阴影,仿佛自然界的清凉诗篇,为炎炎夏日谱写了一曲宁静悠扬的乐章。
幽花四时飘香,似是默默诉说着四季轮回的故事,它们细语低喃,不问春夏秋冬,只将芬芳弥漫于这清寂的夜晚。
丝桐之声在这静谧的夏夜轻轻响起,三弄琴音宛如流水潺潺,穿越时空,与明月对话,与风共舞,唤醒了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情感和记忆。
当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帘,轻柔地洒在床上,微风随之拂过,更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词人笔下的夏夜,已不再是单纯的季节流转,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美感与哲思的画卷。它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体验那独有的凉爽与宁静,感受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韵味,以及对生活深深热爱的款款深情。
这唯美而略带伤感的诗句,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感动不已。
读者仿佛能听见那丝桐之音,闻到那幽花之香,感受到那明月入帘、清风拂床所带来的恬静与美好,从而沉浸在诗人营造的这片充满灵性的夏夜世界中。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五代·李煜《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
月圆之夜,宫廷的灯火辉煌如昼,一场盛大的歌舞酒宴正酣。
在华美的舞台上,宫娥们精心梳妆打扮,晚妆浓艳,为的是与舞场的烛光相映生辉,那画眉点唇的一瞬,她们犹如绽放的夜色玫瑰,光彩夺目,娇艳欲滴。
李煜的《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细腻描绘了这一幕场景:当宫娥们妆毕,春殿之上群芳竞艳,美女如云,她们身姿曼妙,列队鱼贯而入,虽是柔美婉约的女子之列,却也显现出一种庄重且浩荡的军旅气势,令人惊叹于这刚柔并济之美。
然而,再繁花似锦的盛宴终有散场之时。歌罢宴散,月色益发皎洁明亮,此刻下令熄灭红烛,只剩得马蹄踏着一路清冷月光归去。
这份余兴未尽的寂寥与落寞,在月色中悄然弥漫开来,仿佛是一曲未完的挽歌,流淌在寂静的夜晚。
李煜通过这首词,以唯美的笔触勾勒出大型宫廷歌舞酒宴的繁荣与落幕,繁华背后的哀愁与无奈,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人在感叹其唯美之余,亦能深深感受到那份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淡淡伤感,引人共鸣,感人至深。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
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宋·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月华如练,静照疏影横斜的梅枝,张孝祥在《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中借赏梅之景抒发深沉的爱***怀。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清雅的月夜对酒赏梅图,那冰肌玉骨的梅花于月下绽放,宛如诗人内心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实景之中寓深情,流露出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
下片则笔锋一转,由实入虚,写诗人忽闻乐曲《梅花落》,音符飘渺间唤醒了他梦绕魂牵的清都旧梦——这清都,或许是他心中那个久已沦陷、亟待收复的中原故地。
虚景与实景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将那份无法割舍的家国忧思渲染得淋漓尽致。
张孝祥以其雄奇奔放的文风闻名于世,然而在这首词中却展现了别样的清幽含蓄之美。
婉约派名家亦难以超越其以梅寄情、以月托志的精妙手法。词中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在淡淡的伤感中流淌出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忧虑与期盼收复失地的决心,情真意切,格调高远。
这首《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犹如一幅寂寥而又壮美的画卷,承载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和***大义,在唯美的诗词世界里,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月夜梅香的唯美意境,更能感受到那份饱含血泪、矢志不渝的爱***感,令人感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如一幅层林尽染的秋日画卷,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空灵而深邃的世界。
高高的云山在秋天的洗礼下变得分外清爽秀丽,万木争艳斗奇,犹如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幅斑斓长卷。
满山枫叶红遍,直至天边云彩相接,在幽深的岩壑间,菊花簇拥绽放,星点斑驳,弥漫着浓郁的秋意与生机。
中秋佳节如期而至,月光皎洁如洗,明亮的圆月挂在树梢头,映照出这个特殊夜晚的祥和与宁静。
在这美好的时刻,诗人与山野之友不拘形迹地相聚,举杯共饮,畅谈天地之间。
这份月下欢聚、把酒言欢的情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与真挚情感的交融,既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张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盛景,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深深陶醉以及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欢愉之情。
词中流淌的唯美与伤感交织,既有对秋色的无尽赞美,也有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感慨。
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明月下的云山之中,感受到诗人借酒抒怀的淡然心境与对友谊的珍视,这份深情厚谊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令人心生感动,久久不能自已。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在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中,诗人以春天梨花零落为背景,借景抒怀,将内心深处对佳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惆怅描绘得淋漓尽致。
夕阳斜照,黄昏的暮色如同一袭轻纱,悄然覆盖大地,然而在这静谧而略带哀婉的时刻,世人却鲜有人知,在这世间某个角落,有一颗心正被无尽的相思之苦紧紧缠绕。
诗人追忆曾经与她共度的美好时光,那浓烈如酒的情意、山盟海誓的誓言犹在耳畔,仿佛昨日重现。
为了心中的挚爱,他甘愿沉醉于梦幻之中,日复一日对着她的画像默默呼唤,用至诚的情感试图唤醒画中人,期待着她能像传说中的画中仙那样走出画卷,与他在现实中重逢。
这首词犹如一幅淡雅而又饱含深情的水墨画,映射出纳兰性德心中那份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随着黄昏入夜,他的思念愈发浓郁,那缕缕惆怅之情在月光下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唯美与伤感。
我们在品味这首词时,不仅会被其唯美的画面所打动,更会被诗人那种跨越时空、执着坚守的爱情信念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