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longge 02-13 15:28 阅读 我爱育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忌用替代字”,不推崇用典过多,太多的典故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隔雾看花”之恨。诗词用典过多难免掉书袋,反倒不如白居易“老妪能解”。 然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忌用替代字”,不推崇用典过多,太多的典故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隔雾看花”之恨。诗词用典过多难免掉书袋,反倒不如白居易“老妪能解”。

然而,辛弃疾词的用典,却不同于流俗,绝不是典故的堆砌,反倒是以古讽今,借古抒怀,贴切工整。

辛弃疾词用典最多的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当时辛弃疾的堂弟辛茂嘉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谪到桂林,辛弃疾为他送别时作了这首词。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宋.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是辛词的用典巅峰之作,整首词差不多句句都是典故,不太好理解,我们先逐句解析一下。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绿树听鹈鴂

引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词中引用屈原的诗,表达离别的悲痛之情和自己的忠君爱***怀。

鹧鸪声住

鹧鸪,因其鸣声悲婉凄切,历来被文人骚客所喜爱,在写诗作词时寓鹧鸪以深情,表达自己的哀痛。

唐朝张籍有诗:“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这里是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清代尤侗有诗:“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杜鹃声切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有一位叫望帝的君主,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因为蜀地经常水患,一个大臣治理水患有功,望帝就效法尧舜,把皇位让给这位治水大臣了,自己则归隐山林。

可是没有想到,大臣变成皇帝之后,并没有好好爱护百姓,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整天悲鸣,声音哀怨凄惨,动人肺腑,就连杜鹃花上面的红色也是鸟儿啼哭出来的,希望能够让以前的臣子体恤百姓。

杜鹃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接下来,算未抵、人间离别

细想起来,这还比不上人世间的离别呢。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马上琵琶关塞黑。

引用昭君出塞的典故

汉元帝宫女王昭君为国家的安宁,自请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时,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含泪辞别故乡,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

词中借用这个典故影射了南宋朝廷被金国掳去软禁的两位皇帝。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引用的是汉武帝陈皇后陈阿娇的故事。

汉武帝四岁时,为胶东王,说如果能娶到陈阿娇(他的表姐)做妻子,会用黄金打造一个金屋给她住。这便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汉武帝长大以后,果然娶了她,宠爱有加。

后来,陈阿娇失宠被废黜,她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退居长门别馆,往日的恩情,一刀两断,这一去至死也没能离开长门宫。

看燕燕,送归妾。

引用庄姜送戴妫的典故

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庄公死后,继立为君。州吁作乱,被杀,戴妫不得不忍痛离开卫国。

《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庄姜看着双飞的燕子,含泪送别昔日的姐妹回娘家,此一别就是今生再也不复见了。

《燕燕》堪称送别诗中的鼻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附《诗经.邶风.燕燕》原文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jié之颃háng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正妻”送别“妾”,反而更像一个长姐送别妹妹-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离别可能此生不复相见。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李陵和苏武的故事

汉代将军李陵抗击匈奴,以五千人敌匈奴十万人,最后弹尽粮绝,被匈奴俘虏。汉武帝听信谗言“李陵代匈奴练兵”,一怒之下,将他满门抄斩。最后,李陵无家可归,被迫投降。

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曾劝李陵同归汉,但李陵不想再回朝受辱,送他时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

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临别之际,李陵携着苏武的手上了河桥,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老友永远诀别。

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引用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故事。

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大意是: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kàng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假投诚,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辞别之际,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然而荆轲刺秦失败,再也没能回来。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作者用历史上五个生离死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与茂嘉别离的哀痛。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

这两句承上启下,为文中主题做铺垫,自然过渡。

谁共我,醉明月

转入送别茂嘉的主题,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起来,送别茂嘉之悲痛远甚于悲鸟与历史上的那些生离死别之痛。这种痛苦谁能体会,今后还有谁能与我一起畅饮,醉赏明月。

整首词大量引经据典,表面看似乎与送别无关,实际上是以典寓情,借典抒情,表达自己送别时的痛苦心情,同时隐晦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全词气氛悲壮,感情真挚,大开大合,是送别词中的佳作,备受古今文人推崇

解读完典故后,就很好理解词的意思了。

最后附上【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厉,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细想起来,这还比不上人世间的离别呢:

在马背上奏出的琵琶声中,王昭君离开故国,远出黑沉沉的关塞之外,自此远嫁他乡故国难回;陈皇后乘坐插翠羽的辇车,拜辞皇帝到长门宫幽居,自此恩情断绝;卫君庄姜看着燕子飞翔,送别了回娘家的姬妾戴妫,是那样凄凉却又无奈。

百战沙场的李陵将军,只落得身败名裂,他携着苏武的手上了河桥,送别老友归汉,一回头间,彼此已相隔万里,永远也见不到了。易水之上,送别荆轲,西风飒飒寒冷,座上的宾客全都穿戴着雪白的衣冠,而壮士正慷慨悲歌未尽。

啼鸟倘若知道这些恨事,想它在悲啼的时候,眼中流的就不会是清莹的泪水,而要永远泣血不止了。唉!送别茂嘉弟后,还有谁陪我一起一起畅饮,醉赏明月呢?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

文章评论

心情压抑不开心的诗句(催泪的送别古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