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经典诗词鉴赏(白居易17首经典古诗)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诗以叙述家常般的语气,朴素而又亲切的语言,描写在一个将要下雪的傍晚,诗人邀请朋友前来喝酒的情景。通过描写想与友人把酒共饮的期盼,体现了朋友间真挚而亲密的关系。全诗仅二十个字,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温馨和热切的情谊。
寒冷的冬日,外面阴沉欲雪,屋内一室如春。与友人围炉煮酒,把盏共饮,是何等畅快之事。诗中一共写到了两种色彩:新酿绿酒和红泥小炉,以鲜明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别致雅趣的环境。诗人回身看向窗外,天气暗沉阴冷,知道肯定是要下雪了。第四句以轻松温和的语气问出“能饮一杯无”,自然亲切,贴近心窝,饱含着真情。朋友之间,其实不必千杯豪饮,只需一杯小酌。君子之好,雅而不俗。以轻言细语、问寒问暖的口语入诗收尾,不仅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全诗有一种空灵摇曳之美,并且余音袅袅,巧妙地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千载之下,仿佛还能听见诗人那亲切的问询之语。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约作于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时期。
全诗仅短短二十个字,虽没有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别有云天之妙。首句通过“衾枕冷”,反衬出夜雪之大,屋内较之往日寒冷难耐的情景。“讶”字则点出雪的悄无声息,反映出令人未曾察觉后的惊讶之状;次句写因为雪的强烈反光,令窗户明亮,疑似黎明到来;最后两句写积雪落下,竹枝折断的声音。竹枝都被压断了,表明雪势有增无减,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出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的情景。“冷”为感觉,“明”为视觉,“重”为知觉,“声”为听觉。短短四句,不知所起又不知所终的“夜雪”便跃然纸上,氤氲出诗人此刻因处境落寞而心生凄凉之情。
全诗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世界。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唐代茶道盛行,白居易也是个爱茶之人。
白居易一生嗜茶为好,不仅爱饮茶,而且善于鉴别茶的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他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以此回归自然情趣。
煮茶讲究颇多,用水、火候、心境,都能影响到茶的味道。一个“坐”字和一个“看”字,表明煮茶人的沉静与细心。“泠泠水”与“瑟瑟尘”,则言明对茶与水的考究。常言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其实喝茶也一样。若与志趣相投之人,一同煮茶品茗,是爱茶人的乐事。“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正是表现了爱茶人之间的这种默契和恬淡的相处方式。
唐代的官员、文人雅士都喜欢以茶相互馈赠,或者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诗人得到好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茶在我国历史上,堪称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去净化思想,纯洁心灵。从这首诗中,足见白居易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趣之人。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首送别的小诗,读着只感觉清淡如水,却流淌着依依惜别的深情,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
诗的前两句,以“南浦”点出送别的地点,以“袅袅秋”点出送别的时间,渲染出秋风萧瑟、木叶飘零的寥落情境,以景衬情,烘托出浓厚的离愁别绪。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倍添愁绪?“凄凄”“袅袅”两个叠字词,用得十分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愁苦,“袅袅”则形容秋景的萧瑟,因为送别时内心的“凄凄”,所以感觉秋风的“袅袅”。后面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离人虽然已经登舟而去,但依旧频频回过头来恋恋不舍相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离人心中好像有万语千言,难以细说。诗人连用两个“一”字,含蓄地描绘出两人依依不舍的情态。把去留双方那千万种离愁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句是诗人的殷殷叮咛,看似平淡,却语含深意。可能是担心行人忧伤过度,或者是不希望行人看到自己忧伤难过。诗人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心绪,挥手告别友人:好好保重,一路顺风!
池上二绝·其一
【唐】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这首诗描写了山里僧人在竹林间对弈的情景。深山静谧,凸显僧人淡泊名利,远离红尘,与世无争。他们在竹荫下悠然下棋,那种不染世俗般的清净,令人神往。“山僧对棋坐”,说明是有两位僧人正在下棋。结句“时闻下子声”,说明有人在远远地观看棋局,这人也许是作者自己,又或许是另有他人。但这些“人物”全都被那一片相互掩映的竹荫遮挡,隐藏不露,只闻其声,未见真容,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所以说,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别出心裁。因山谷没有喧杂,几不可闻的落棋之声才会被放大,听得那么清晰,且又余音袅袅,这样一来,借以烘托了隐居山林之中真正的宁静。与初唐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偶遇水乡小娃娃偷采白莲的一瞬,于是兴趣盎然地写下这首小诗。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小娃娃偷采莲后瞬间的喜悦心情,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夏日里荷叶田田,满塘的莲花盛放,天真活泼的小娃娃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玩到兴高采烈之处,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去的,一时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踪迹,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中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船行过的痕迹。诗人以“偷采”表明“小娃”的顽皮,以“不解”表明“小娃”的纯真,前后互相映照。将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跃然纸上。
整首诗虽如同白话,却极富韵味。全诗从开始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欢欢喜喜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结束,有静有动,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不仅细致逼真,而且特别富有情趣。全诗清新自然,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雕饰,堪称一首好诗。
夜雨
【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这首诗,既没有用鲜艳的色彩刻画,也没有用姿态描摹,乍一看似乎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诗意含蓄,韵味悠长。漫漫长夜,孤寂无聊,那些率先出来的蟋蟀,躲在角落里鸣叫,为死寂的夜色增添了一丝活跃的气氛。可细心的诗人发现,蟋蟀叫了一阵又歇停了,将要熄灭的灯暗了一阵又明亮起来。诗人先是听见蟋蟀的“啼复歇”,又看到灯焰的“灭复明”,极其敏锐地感知到下雨前后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进而勾勒出一幅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夜晚,屋中人孤独寂寞、彻夜难眠的情景。其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因为窗外芭蕉叶上率先响起了雨点声。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悄然而至却又不小心暴露行踪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芭蕉先有声”是为本诗点睛之笔,活泼生动。全诗对仗工整,感知细腻。虽然是诗人简单的所见所感,却描写得曲折有致,独具匠心。
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写景抒情短诗。
诗人坐在小溪边,百无聊赖之际,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中之石。一阵微风拂过,吹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诗人随即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儿在何处,于是绕遗爱寺而行,悠哉悠哉,漫步寻花。此中的“弄石”“寻花”,足见其“悠闲”之态。途中“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点明此间山光水色的幽静与美好。有动听的鸟鸣声,有如同乐声清扬的溪水淙淙。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心神愉悦。
诗人把石、溪、花、鸟、泉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勾勒出遗爱寺清幽怡人,令人神往的美丽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令全诗充溢着一种动感活泼的意韵,生动地写出了遗爱寺周围那种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
村雪夜坐
【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白居易诗的特点是浅显易懂,而这首诗却十分朦胧。诗中寥寥数字,便描写出一幅村夜雪景:寂夜沉沉,风雪凄迷。诗人独坐窗前,望着窗外昏暗迷茫的夜色,听着寒风呼啸而来,感觉到有细小的冰粒与雪花夹杂,扑打着门窗。屋内灯影昏昏,窗外暗雪纷纷,而风雪中隐隐传来了残雁的叫声……诗人如此渲染凄凉的背景,意在映射出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情景交融,让人觉得有一股凄冷之情萦绕周身。村庄的夜多么宁静,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由此被无限放大,而离群的大雁在风雪之夜凄凉的鸣叫声更是让他倍感心酸。为什么此时的他心境如此寂寞凄凉呢?诗人并没有说出来,留下余韵由读者自己去回味。据资料考证,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家乡为母服丧期间所作,由此可以理解到诗人的心情为何如此糟糕了。离群的“残雁”之所以能勾动诗人的心绪,正是因为境遇相似,“残雁”其实就是诗人此刻自身的写照。
秋夕
【唐】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秋天的夜晚,窗外有风轻轻吹过枝头。树叶簌簌坠落,感觉像雨声一样沙沙作响;月光皎洁,如同洁白的秋霜一样铺满大地。这首诗的前两句只有十个字,却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深秋月夜图。后面两句,是在前面环境描写的铺垫下,叙述了诗人秋夜内心的深深感慨。已经很晚了,诗人在做些什么?他有心睡去又睡不着,不禁想起那个曾为他铺床叠被之人。那个人是谁?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全诗只是简单地叙述,而寥落寂寞之情已溢于言表。因其不言明,愈见悲之深、念之切。越是什么都不说,越是胜过千言万语。
全诗看似浅白,却蕴情至深,体现了白诗精妙的写作特点。
早秋独夜
【唐】白居易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这首小诗乍一看好像平白无奇,细思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独自躺在床上,因为背井离乡,正自觉凄凉。又听见外面凉风袭过,井边的梧桐叶子簌簌而响,不免心绪纷乱。此时的诗人尚未察觉到季节已悄悄转换,直到邻家女捣衣的声音隐隐传来,才惊觉已是夏末秋初。季节更迭,引起羁旅的人万千思绪,辗转难眠。可方得浅睡,又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于是继续伤怀难眠了。此诗紧紧扣住了“早秋”“独”“夜”,全诗没有一个“悲”字,看似单纯地写景,却莫名地透出一种感伤和孤单的情绪。末尾一句以景作结,只写那空置的半张床、铺满清冷的月光就戛然而止。其悠长的余味,透露着别样的孤独和凄凉。
江楼闻砧
【唐】白居易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诗人被贬江州,从而寄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时,闻砧望月,无端地勾起思乡之情。江州的冬天似乎比故乡来得稍晚一些。往年家中在九月就已备好冬衣了,而这里到了十月,才开始听到捣衣的声音。这一点点细微的不同之处,让远离故乡的诗人彻夜未眠。家里人此刻都在干什么?是否已经缝制好过冬的衣服了呢?坐在高楼上,他举头望着天空的月亮,心却早已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以及故乡那些朝思暮想的亲人和朋友身边。首两句用意新奇,末两句以“一夕”对“万里”,以“高楼月”对“故园心”,不仅对仗工巧,别出心裁,更牵出了羁旅之人绵远的乡愁。
白居易的诗最擅长从身边小事入手,平铺直叙,行云流水般,看似浅白,却寓情于景,别有一番动人心弦之处。
醉中对红叶
【唐】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此诗是诗人垂暮之年的自伤之作。诗人将自伤藏在自我解嘲之后,读来令人莞尔却又别有一番凄凉之情。首句,写飒飒秋风摇动树梢,勾勒出凄清的意境。次句,写那满树飒飒作响的红叶,好似和树下的老翁对饮,反衬出老翁的孤独,从而使诗境宛如一幅秋树老翁临风饮酒图,仿佛一袭衰飒气息扑面而来。第三句跳出一转,写到醉中老翁面色红润,如霜后红叶般娇艳,一扫沉沉老气。结句尤妙,嘲讽霜叶实际是诗人在自嘲,虽然醉后的面容和霜叶一样红,却毕竟与少年不同,看似红润有气色,但终究已是老迈之年。这看似轻松幽默的自我解嘲,实则是世事洞明之后的豁达与开朗,其中不乏透露出人生垂暮的些许哀伤,这不禁使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纵笔》中的诗句“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秋虫
【唐】白居易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这是一首闺怨诗。
古时候的闺怨诗词非常多,大多以弃妇和思妇为主要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描写女子在闺中或悲伤、或孤寂、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简单的渲染勾勒,侧面影射出一个思妇的哀怨和惆怅。秋虫声声,秋雨缠绵,诗人以“切切”形容雨声,以“喓喓”形容虫鸣,形象而生动,足见其观察之细腻。虫声为静夜里辗转反侧、孤寂无眠的女子更添愁烦。她的丈夫究竟去了哪里?是远征还是戍边?是商旅在外还是求仕未还?留给读者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任凭他人去揣摩。文中虽一字未提及闺中女子的容貌举止,但一个美丽哀愁的女子形象早已楚楚立于眼前。全诗短短二十字,足见精彩与传神。
友人夜访
【唐】白居易
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
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诗人在檐间置竹席小坐,借着明月清辉于松下举杯酌饮。此刻檐下有清风拂过,松间有明月相映。明月、清风、美酒,如此有良辰、美景,环境幽静雅致,令人无比舒心惬意。恰在此时,有故人来访。“况乃”二字,流露出诗人对“故人来”的无比惊喜之情。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来的这个人还是一位“故人”。如此良辰美景,得与“故人”畅谈叙旧,举杯共饮,是何等惬意之事!
全诗不仅清新自然,而且浅显易懂。而诗人那坦率真诚、乐于交友的天性也由此可见了。
勤政楼西老柳
【唐】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春,白居易在长安中书舍人任上。
首两句是说诗人面对一株半朽的老柳树,勒马驻足,仔细打量后颇觉伤情。后两句再点明这棵柳树是开元年间种植的,而时间荏苒,如今已经是长庆二年的春天了。出语看似率易,实则饱含深意。“开元”“长庆”四字中,透露出无限沧桑和悲怆之感。唐“贞观”与“开元”两个时代,曾是大唐最为繁荣的盛世。而到诗人所身处的“长庆”年间,却是“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的境地。开元至长庆,国运隆替,早已物是人非。只有当年的垂柳尚在,阅尽沧桑。简单地叙述,却透出莫名的凄凉。
诗人以巧妙的文字,勾勒出一位历尽世事沧桑之人临风立马的小像。然后再用历史作为补笔,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都隐含在内,这也是诗人着笔的高妙之处。
雨中题衰柳
【唐】白居易
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
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
冰冷的秋雨连绵不断,打湿了大地上的一切。寒风萧瑟,摧折了柳树枝条,地上飘落的黄叶也越来越多。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可此刻的秋雨却下个没完没了,寒意也越来越重。“湿”“寒”二字,明确点出环境的恶劣。诗人望着这无尽的秋雨,不禁质问它:柳条断了,柳叶落了,你还这样一直下个不停,到底想要怎样呢?以这样质问的语气作结,表现出诗人对衰柳的同情和对秋雨的愤慨。全诗似控又似诉,深沉有力。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看似怨秋雨,其实不止于秋雨;看似悲衰柳,其实又不止于哀伤被秋风摧残的衰柳。浅白如口语的咏柳诗下,暗示着诗人对当权者不择手段地迫害有志之士的愤怒以及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和感伤。
因此说,这首诗当是诗人自感身世、借物抒怀之作。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