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经典诗词鉴赏(辛弃疾的78首绝句)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元日》
辛弃疾〔宋代〕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偶题》
辛弃疾〔宋代〕
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
不恨吾年老,恨他将病来。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宋代〕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江山庆云桥》
辛弃疾 〔宋代〕
草梢出水已无多,村路弥漫奈雨何。
水底有桥桥有月,只今平地怕风波。
《鹤鸣亭绝句四首》
辛弃疾 〔宋代〕
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重午日戏书》
辛弃疾 〔宋代〕
青山吞吐古今月,绿树低昂朝暮风。
万事有为应有尽,此身无我自无穷。
《书停云壁》
辛弃疾 〔宋代〕
学作尧夫自在诗,何曾因物说天机。
斜阳草舍迷归路,却与牛羊作伴归。
《读书》
辛弃疾〔宋代〕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鹤鸣亭绝句四首》
辛弃疾 〔宋代〕
清欢那复笑开口,闲事长令闷破头。
更有不堪萧索处,西风过了菊花秋。
《江郎山和韵》
辛弃疾〔宋代〕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题金相寺浄照轩诗》
辛弃疾〔宋代〕
浄是浄空空即色,照应照物物非心。
请看窗外一轮月,正在碧潭千丈深。
《和傅巖叟梅花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
暗香疎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其二
灵均恨不与同时,欲把幽香赠一枝。
堪入离骚文字不,当年何事未相知。
《江山庆云桥》
辛弃疾〔宋代〕
其一
草梢出水已无多,村路瀰漫奈雨何。
水底有桥桥有月,只今平地怕风波。
其二
断崖老树互撑拄,白水绿畦相灌输。
焉得溪南一丘壑,放船画作归来图。
《赋葡萄》
辛弃疾〔宋代〕
高架金茎照水寒,纍纍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乾。
《题福州参泉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两泉水出更温泉,这里原无一二三。
欲识当年参字意,行人浴罢试求参。
其二
三泉参错本儿嬉,认作参星转更痴。
却笑世间真狡獪,古今能有几人知。
《游武夷作桌歌呈晦翁十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一水奔流叠章开,谿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其二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其三
玉女峰前一櫂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其四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彷彿吹簫月夜闻。
其五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獪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差枒箇样桥。
其六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其七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其八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其九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磯。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其十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桌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鹤鸣亭绝句四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饱饭闲游遶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其二
安石榴花翠竹枝,婆娑其下更何为。
溪流自有无声处,鹤舞不如闲立时。
其三
旧时秋水醉吟者,且作西山病叟呼。
可惜黄花逢令节,樽中酒燥笔头枯。
其四
清欢那复笑开口,閒事长令闷破头。
更有不堪萧索处,西风过了菊花秋。
《鹤鸣亭独饮》
辛弃疾〔宋代〕
小亭独酌兴悠哉,忽有清愁到酒杯。
四面青山围欲合,不知愁自那边来。
《即事》
辛弃疾〔宋代〕
其一
野人日日献花来,只倩渠儂取意栽。
高下参差无次序,要令不似俗亭臺。
其二
百忧常与事俱来,莫把胸中荆棘栽。
但只熙熙闲过日,人间无处不春臺。
《林贵文买牡丹见赠至彭村偶题》
辛弃疾〔宋代〕
宝刀和雨剪流霞,送到彭村刺史家。
闻道名园春已过,千金还买暨家花。
《移竹》
辛弃疾〔宋代〕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
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昨日梅华同语笑,今朝芍药并芬芳。
弟兄殿住春风了,却遣花来送一觴。
其二
当年负鼎去干汤,至味须参芍药芳。
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觴。
《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菴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
辛弃疾〔宋代〕
其一
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
桃花落尽无春思,直待牡丹开后来。
其二
只要寻花子细看,不妨草草有杯盘。
莫因红紫倾城色,却去摧残黑牡丹。
《读语孟二首 》
辛弃疾〔宋代〕
其一
道言不死真成妄,佛语无生更转诬。
要识死生真道理,须凭邹鲁圣人儒。
其二
屏去佛经与道书,只将语孟味真腴。
出门俯仰见天地,日月光中行坦途。
《再用儒字韵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人才长与世相疎,若谓无才即厚诬。
方朔长身无饭喫,人间饱死几侏儒。
其二
是是非非好读书,莫将名实自相诬。
由来废冢谁为者,诗礼相传大小儒。
《和任师见寄之韵》
辛弃疾〔宋代〕
其一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芰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其二
昨梦春风花满枝,是花到眼是新诗。
如今梦断春无迹,不记题诗付与谁。
其三
几年魂梦隔高门,叹息潭间闕异闻。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和杨民瞻韵》
辛弃疾〔宋代〕
拄杖闲题祖印来,壁间有句试参怀。
从来歌舞新罗袜,不识溪山旧草鞋。
《和诸葛元亮韵》
辛弃疾〔宋代〕
偊泛清溪李郭船,路旁人已羡登仙。
看君不似南阳卧,只似哦诗孟浩然。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亡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其二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輦路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
《和郭逢道韵》
辛弃疾〔宋代〕
其一
枣树平生叹子阳,里歌虽短意偏长。
东家昨夜梅花发,愧我分他一半香。
其二
君家富贵有汾阳,只要文章光焰长。
莫为梅花费诗句,细思丹桂是天香。
《黄沙书院》
辛弃疾〔宋代〕
隠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信笔再和二首》
辛弃疾〔宋代〕
其一
此心一似篆烟灰,好向君王早乞骸。
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
其二
春酒频开赤印灰,一尊忘我更忘骸。
青山只隔二三里,恰似高人呼不来。
《和李都统诗》
辛弃疾〔宋代〕
破屋那堪急雨淋,且欣断港运篙深。
老农定向中宵望,太岁今年合守心。
《再用韵》
辛弃疾〔宋代〕
自古蛾眉嫉者多,须防按剑向随和。
此身更似沧浪水,听取当年孺子歌。
《书渊明诗后》
辛弃疾〔宋代〕
渊明避俗未闻道,此是东坡居士云。
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闻道更谁闻。
《读邵尧夫诗》
辛弃疾〔宋代〕
饮酒已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尧夫。
若论老子胸中事,除却溪山一事无。
《再用韵》
辛弃疾〔宋代〕
欲把身心入太虚,要须勤著浄工夫。
古人有句须参取,穷到今年锥也无。
《偶题》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人生忧患始於名,旦喜无闻过此生。
却得少年耽酒力,读书学剑两无成。
其二
人言大道本强名,毕竟名从有处生。
昭氏鼓瑟谁解听,亦无亏处亦无成。
其三
闲花浪蕊不知名,又是一番春草生。
病起小园无一事,杖藜看得绿阴成。
《偶作》
辛弃疾〔宋代〕
至性由来稟太和,善人何少恶人多。
君看泻水著平地,正作方圆有几何。
《和赵晋臣送糟蟹》
辛弃疾〔宋代〕
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
一水一山十五日,从来能事不相催。
《止酒》
辛弃疾〔宋代〕
渊明爱酒得之天,岁晚还吟止酒篇。
日醉得非促龄具,只今病渴已三年。
《宿驿》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他乡异县老何堪,短髮萧萧不胜簪。
旋买一樽持自贺,病身安稳到江南。
《郡斋怀隠庵》
辛弃疾〔宋代〕
其一
天寒秋色入平林,更著西风月下砧。
旧日醉吟浑不管,如今节物总关心。
其二
空山鐘鼓梵王家,小立西风数过鸦。
秋色无多谁占断,长廊西畔佛桑花。
《题鹅湖壁》
辛弃疾〔宋代〕
昔年留此苦思归,为忆啼门玉雪儿。
鸞鵠飞残梧竹冷,只今归兴却迟迟。
《书清凉境界壁》
辛弃疾〔宋代〕
其一
从今数到七十岁,一十四度见梅花。
何况人生七十少,云胡不归留此耶。
其二
江左何时见王谢,风流且对竹间梅。
最怜飞雪苍苔上,时有珍禽蹴地来。
《书停云壁》
辛弃疾〔宋代〕
其一
学作尧夫自在诗,何曾因物说天机。
斜阳草舍迷归路,却与牛羊作伴归。
其二
万事随缘无所为,万法皆空无所思。
惟有一条生死路,古今来往更何疑。
《书鹤鸣亭壁》
辛弃疾〔宋代〕
翠竹栽成占一丘,清溪映带极风流。
山翁一向贪奇趣,更引飞泉在上头。
《醉书其壁》
辛弃疾〔宋代〕
其一
颇觉参禪近有功,因空成色色成空。
色空静处如何说,且坐清凉境界中。
其二
去年冠盖长安道,客里因循过了梅。
今岁花开转多事,簿书丛里两三杯。
《书寿宁寺壁》
辛弃疾〔宋代〕
门前幽径踏苍苔,犹忆前回信步来。
午醉正酣归未得,斜阳古殿橘花开。
《戏书圆觉经后》
辛弃疾〔宋代〕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餘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读圆觉经》
辛弃疾〔宋代〕
二十五轮清浄观,上中下期春夏斋。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