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诗风幽远清寒,多以近体诗为主(释智圆的十首古诗)
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
释智圆出生于钱塘的一个村庄,从小身体就不好,体弱多病,在他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寄放于寺院里,一方面是为了养病,一方面则是为了读书。他的父亲期望他将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准备记他出家。
然而当释智圆十三岁时,回家的一个夜晚,他做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梦,智圆将这个梦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这才承认智圆与佛有缘, 决定让他正式出家。
释智圆从小喜欢读儒家经典,十五岁时就对《诗经》、《楚辞》略有了解,二十一岁时还打算深入学习儒学,拜师为文。智圆学习儒学非常勤奋,“杀青磨铅,不舍昼 夜”;同时,他也表现出训世的勇气与信心,“鸣唱文教,金口木舌,大训乎衰世”。
释智圆虽然八岁出家,但真正开始学习佛法是他21岁时。由于释智圆学习非常用功,再加上体弱多病,到21岁时,因身体疾病给他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阻碍,于是他开始反省,认为自己身为佛家弟子应以学佛为先,此后释智圆才真正地开始用心研习佛学经典。但是他仍然持续研读儒家经典,并积极撰 写古文,发表儒学见解。
当时朝廷尊文抑武,而文以儒教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出现了以儒统一思想领域的倾向,大有灭佛的意味。在释智圆成年后,认识到佛教面临的危险。而他自小对儒与佛都有深入研究,认为二者应当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的。因此,着力强调两教融合,从而去振兴儒学的思想。这一呼吁深得各界响应,无开中竟然化解了一场危机。自此,释智圆声名大振。
释智圆因年少时期所接受的儒家教育的关系,很是关心古道、古文和儒学,而且以实际行动来推崇韩愈。智圆通过以“尊儒复古”为志趣与僧人交游,相互之间就古文、儒学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促进了古文运动在佛门内部的发展。
释智圆少善诗律。“十五微知骚雅,好为唐律诗”,智圆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其年少时在诗歌创作方面下过一番功夫,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释智圆非常推崇白居易,所以他的部分诗作有近似白体的成分,尤其讽谕劝诫的部分。
释智圆诗作在宋初僧人中成就较高,他的诗歌体裁选择以近体为主,注重中间两联的打造,诗风比较幽远清寒是晚唐体诗歌的典型特征。
1、《寄吴黔山人》
释智圆〔宋代〕
鸟外自长往,人间过几年。
狂吟轻岁月,高趣狎神仙。
醉卧云蒸榻,渔归雪满船。
相思未相识,终夜梦林泉。
2、《庭竹》
释智圆〔宋代〕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
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3、《落花》
释智圆〔宋代〕
花开花落尽由风,数日荣衰事不同。
庭下晚来犹可翫,绿苔芳草缀残红。
4、《山中寻羽客不遇》
释智圆〔宋代〕
杖藜寻隐迹,重叠过林泉。
花暖幽禽语,堂空瑞兽眠。
涧松寒有韵,茶灶冷无烟。
知在何峰顶,高谈会列仙。
5、《赠林逋处士》
释智圆〔宋代〕
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
满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渔归。
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
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纁何日到松扉。
6、《夏日薰风亭作》
释智圆〔宋代〕
四野炎炎暑气隆,危亭孤坐与谁同。
湖光淡荡涵残照,鸟影参差没远空。
消息浮生凭至理,破除烦暑赖清风。
明时不敢言招隐,自乐林泉慕远公。
7、《栽花》
释智圆〔宋代〕
移花来种草堂前,红紫纷纭间淡烟。
莫欢朝开还暮落,人生荣辱事皆然。
8、《山中行》
释智圆〔宋代〕
苒苒岩上云,潺潺涧中水。
山鸟如唤人,喃喃深林里。
9、《送僧归姑苏》
释智圆〔宋代〕
姑苏台畔树含秋,蝉噪西风雨乍收。
闲笑闲吟忽归去,月明何处宿孤舟。
10、《书林处士壁》
释智圆〔宋代〕
高迹远城市,湖山影色奇。
水声喧睡榻,岚气逼书帷。
鸟语垂轩竹,鱼惊浸月池。
蒲轮来有日,终负白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