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腊八古诗名句(冬与春交替,梅柳待阳春)
大寒节气腊八时,寒日粥火,春意佛心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元稹《大寒十二月中》
大寒节气是古老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通常是在农历年的十二月,此时太阳虽然至冬至日开始缓慢北归,一些向阳的花木萌生最新嫩的嫩叶与花芽,但是这也是冬天最冷的时段之一,因为地球的蓄热量,会在此阶段下滑到低谷。
虽然中国的南北气候气温略有差异,比如北方大寒比小寒更冷,若有大雪,那绝对是一年最凛冽的严寒,虽然南方小寒节气往往会冷于大寒,但是越到春天临近,越会觉得如黎明前的盼望,对于寒冷的感觉也特别敏锐吧。
先来看看唐朝元稹二十四节气诗里的大寒。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在大寒节气需要喝腊酒,可以驱寒暖身,这是一年最冷的季节,所以那炭火都不要停。这个节气段要相当注意保暖,最适合在室内烤火,因为门外是一年最冷的风雪,容易冻伤人。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这是冬春换季的交节之时,气候特别变化快,天上可能灿烂群星对着皎洁冬月,但又可能有狂风暴雪。但是这是冬天最后一个节气了,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是新的天地循环的开始,所以冷归冷,那不怕冷的柳树梅花已经满含春意,随时等待春天的回归呀!
那么这是唐朝的大寒节气,突出的就是冷,请多呆在温暖的室内,不要在春天来的时候,受伤于冬天的寒冷。
湖南省湘西龙山县:红梅傲雪
那么唐朝有没有腊八节呢?肯定有,在唐朝,腊八习惯称作腊日,是打猎祭祀的日子,在这天,皇帝会率领军队围猎,边关的部队也会举行狩猎,旌旗招展,雄风烈烈。当然这是社稷男人的大事。除了打猎,皇帝还会宴请官员,甚至发冬天的福利,就是唇膏面霜给大臣和将士,避免寒气皲裂皮肤。
唐朝以道教立国,但是也不排斥佛教,十二月八日正好又是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所以道教佛教都会有道场。佛教会在寺庙做法事,并且用五色豆米熬粥供佛,当然多的粥就会布施信众。
只是佛教在唐朝几经兴衰,武则天虽然兴佛教,可是唐武宗也曾经大毁佛寺,所以腊八吃粥的宗教习俗并没有广泛流行,成为一种风俗文化。
但是冬夜茶粥也是粥,围着火炉,喝酒,吃茶粥也是冬天一道自然的过冬风景。
那么腊月八日喝粥真正盛行是在宋朝。因为宋朝保护佛教,慈悲善良,教化人民。上有所好,下必行之,佛教的平民化,人间化,和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周孚说,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都信奉佛教。
那么传统的腊月祭祖和佛教腊八融合,形成了特殊的一种民俗文化,那就是这天要敬奉神灵,用腊八粥供养佛像,这天要孝敬长辈,用腊八粥表达心意,还有一点,也更现实,腊八粥五果合煮,养生利胃,驱寒暖身,老少咸宜,到了宋朝已经是非吃不可了,而佛教文化与市井文化互相渲染,只会让腊八粥更精致更可口。
实际上腊八节往往在大寒节气里,只是大寒交节这天若逢着腊八节日,最寒日夜最暖粥,则更具有冬春交替的那种冷暖温馨感觉。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
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宋] 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
这首宋词写的是他腊八一早上起来,就有隔壁的方姓邻居给他送了一碗粥,此时正是雪深寒之时,如此暖胃的粥,他快乐喝下,并写下了腊八的诗。
说腊月八号喝粥的风俗是南北朝那个时代就已经流传了,所以现在家家都在腊八这天熬僧粥。这里说用的栗子,桃果,枣,柿子混煮而成,而菱角,灵芝,木耳,这些东西是不用在粥里的。为什么不用?或者是说后者太贵族化,又或者不应节气。毕竟栗桃枣柿子都是寻常家常能够随时找到的。
那么释迦牟尼成道吃的东西,也不算是美食吧,就算是佛陀清净的身体,吃下这些也算洗涤身心。我吃了邻居给我的这一碗暖粥,感觉和从前有所不一样,连僵硬的身子也有了春天的柔软,我打算告别过去,用这样好的状态迎接春天和新年。
这就是吃腊八粥的乐趣,吃进了温馨,邻家的善意,这寒冷的天气让人有了无限感动和慈悲,生出无限柔软和春意。
那么回到寺庙,每年腊八,传统都会做腊八粥,一方面敬奉佛祖,一方面布施众人,已经是将佛教中的利他善意散播,除了信众,受惠的也是无数冬天的贫民。
而家常熬制的腊八粥,除了在最寒冷的时段养胃暖身,仪式化的传承敬老爱幼,暖老温贫,也更让人感受家庭的温馨以及分发众人的那种佛心快乐,慈悲善良。
腊八日也往往在小寒大寒节气之间,一碗浓香的腊八粥,是寒日粥火,春意佛心,从古到今都联系着亲人,邻居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社会情谊,人间快乐,爱心祝福。
叨在人世,有子同衣,寒夜艰苦,一粥同乐或有粥同温。这是古中国浩大人情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