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longge 01-09 10:56 阅读 我爱育娃
公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国际通行的母亲节。1913年在鹰酱国创立,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纪念尊重母亲,在这天,用石竹花,康乃馨祝福和陪伴伴随母亲。由于鹰酱国的影响力,而

公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国际通行的母亲节。1913年在鹰酱国创立,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纪念尊重母亲,在这天,用石竹花,康乃馨祝福和陪伴伴随母亲。由于鹰酱国的影响力,而且切合了人们需要一个节日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敬意的需求,迅速在全球传播。

上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内陆,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中国特色,送给母亲祝福礼物,陪伴母亲,感恩母亲,有着强大感恩孝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母亲节也过得特别深厚。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专门的母亲节?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第一,中国上古就流传的女娲,伏羲,嫘祖的祭祀,就包含了深刻地崇拜母神的思想。

第二,自先秦以来,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直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的。

第三,历代王朝,以孝为本治理天下。

第四:母亲的地位,在伦理中占据的相当的分量。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就是,父母年迈,孩子们就不要去远的地方,如果实在要去远的地方,一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古中国看重的是和谐和延续,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精心爱护,父母老的时候,子女要尽最大能力赡养,子孙延续,代代相传。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先秦诗经就有。其中著名的就是《蓼莪》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诗经《蓼莪》

看见春夏野地里生长的抱娘蒿,在外面征战的儿子不禁伤感落泪。

那抱娘蒿在摇曳,却不是我家乡的草,我想起父母,生养我辛劳。

那抱娘蒿摇曳,却没有家乡长得茂盛,我想起我的父母,生养我劳苦憔悴。

瓶子里没有水,那是池水的耻辱,不能养活父母,是子女的耻辱。而我的父母已经不在,没有父母的地方,家园和内心一片荒芜。

我记得父母生我,母亲是一直把我抱在胸前,抚摸喂食,一点点看我长大,出门一会,就舍不得我,干脆出入都抱着我。这样辛苦慈爱的养育,我想报答时,他们却死了。

我站在这他乡的南山,风吹动我的长发,别人都有用粮食回报父母的机会和时间,而我为什么没有。

我站在南山的山坡上,别人都在赡养父母,为什么只有我,不能为他们送终养老?

这里虽然父母同提,因为他的父母,都已经亡故。

但是这首诗的侧重点,实际更倾向母亲的养育。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在父系社会,母亲的职责就已经相对明确,生育抚养孩子,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农业劳作,而父亲主要是家庭食品和经济的重要支撑,实际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诗经中的”莪“,就是抱娘蒿, 抱根丛生,很像孩子们粘着父母团团生长,由主根供应营养,仿佛古代的家庭,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那么孩子成长当中,哺育抚育的职责更多是落在母亲身上。母亲用布条和皮毛将孩子捆绑在胸前,不但进行哺育,还要参加农业劳动。

所以这里的”母兮鞠我“是格外生动,这个”鞠“,在上古是皮毛制品,能够打包成球状或者包袱状。无论是不是兽皮,这个姿态,已经显示里,孩子一直在母亲的怀中。

”出入腹我“,可以理解父母出入就是为了孩子果腹在辛劳,但是也有一种可能,母亲要外出作农活,心里不放心,几次回到家中,决定还是将孩子捆在腰腹间。

弱小的孩子,是在父母如此艰辛细腻的呵护下成长,殚精竭虑,劳苦艰难。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母子,父子之情,早就融进了身体灵魂里。

而实在是不幸福的是,这个儿子,还没有能够回报父母时,父母就死了。

当别人家的成年男子,将田野中的谷物给予父母,以回报父母养育恩德,享受天伦之乐时,他看到的,是原野里的抱娘蒿。

这是为子女最大的悲伤,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这家父母早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世多有猜测。贫寒,疾病。但是更有一种可能,战国时代,很多家庭都要出丁作战,这种被迫的远离,造成子女和父母的分离。而在他乡的他无能回乡,无能赡养父母,就像父母的生命本来可以延续,就像瓶子里只要打满水就可以,但是他的处境,是远水延续不了父母的生命,这是做子女的耻辱,他的父母憔悴辛苦,无人照料而死亡。

他在他乡的南山,失魂落魄,痛哭流涕。

古人的思乡,是有着深刻的亲情联系的。

温馨的母爱,成就孩子快乐依恋的童年,也成为一生的动力和财富。

而他这里缅怀父母养育他的艰辛和温馨,相信他的一生也会如他父母一样,对子女深爱,不求回报。

这首诗的美,在于那幼年时候的细节。对于母爱的发自内心的细腻地描绘。

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恰恰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古今中外,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宁不思亲?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诗经 《凯风 》

上文说到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感怀母亲。

那么诗经还有一首专门歌咏母亲的诗歌,也恰恰是早夏。

凯风就是指的南风,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小苗。

枣树的小苗在生长,做母亲的是如此辛劳。

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树干,母亲是这样的善良,只是我们如小树苗,还没有成材。

在暴烈的太阳下,有冰凉的泉水,只是我们如同没有长大的枣树,根本不能去汲水来回报母亲。

母亲有我们七个孩子,母亲实在是辛苦。

看着树上的黄鹂,此时清脆鸣叫,仿佛歌颂着这蓬勃的夏季。

可是母亲有七个孩子,孩子们却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这首诗的直觉,就是儿多母苦。夏天来了,七个孩子如同枣树的树苗,泉水太远,何以灌溉这些急于生长的树苗?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父亲在这首诗里缺席,是什么原因不清楚。这个母亲在黄鹂婉转的季节,看着树苗和七个孩子发愁,她还是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远方找水。

这是孩子中一个大孩子的焦虑吗?看着母亲无能为力,恨着自己不能早些长大,还是同情这位母亲的母亲同龄人,为母亲的命运伤感?

有孩子七个,没有一个可以宽慰助力母亲。

这首诗的解读,历来不同。明明是一首同情母亲,赞美母亲辛劳的诗,在汉朝的《毛诗序》里,强调男尊女卑,说成是七个孝子,因为母亲不安于室,想再嫁,而发出的成全母亲的诗歌。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而在宋朝朱熹,则更丑化了母亲,说是古代卫国,女子辗转出嫁,七个子女委婉说以自己不能赡养母亲,而实际是将罪过堆积到母亲头上,真是可笑。

倒是近代闻一多,说了直话,母亲这样劳苦,孩子们的父亲缺席,这是在讽刺孩子的父亲不尽职责。

那么回到民歌本身,这首诗其实是表达对母亲的辛苦,同情和哀伤的。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没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代,一个母亲养着七个孩子,却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枣树太多,泉水太远,这位母亲不管是何种原因,看不到身边男人的得力帮助,她发愁看着七个孩子,艰辛与奔波觅食,森林的美好,黄鹂的婉转都和她无缘。

孩子天真地围绕在母亲旁边,她有时间和心情去沉醉在孩子的互动当中吗?

她要去找泉水,找到孩子生存的食品。这些孩子太小,何以安慰母亲?

七个孩子的成长和将来,都是母亲要操心忧患的事,她怎么不忧愁?

那么退一万步说,这些孩子不是同一个父亲,那么造成这种艰难现状的,是母亲吗?母亲尚且为了孩子的成长愁眉不展,何以那些道学士,解读为母亲的罪过?真是欲求之罪,何患无辞!

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母亲一直在生存的绝境里,就算她对命运有微言,又有何过?

这些夭夭的小枣树,这些嗷嗷张嘴的孩子们,哪个不是母亲的压力?她是不愿意离开,还是锁在了困局里,都值得商榷思考。

这么多孩子的母亲,如果她尚有一点点如同夏天的青春,也消耗在无尽的对子女生存的付出吧。

这首诗,今天读来,是个明白人,都知道七子之母,会承担人生多么大的艰难和艰辛。

我希望这是其中一个孩子深切的歌颂和吟咏,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回报母亲的辛劳。

而很多现象从古到今都有,孩子越多,可能家庭矛盾越多,而造成最终父母无子女真诚赡养。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又到一年母亲节,草木峥嵘的初夏,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时候,为了果实,树木奋力在夏天的阳光里,给果实遮风避雨,为了孩子,多少母亲牺牲自己的光阴年华,在岁月里操劳。

文章评论

母亲古诗两首赏析(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