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早梅古诗五首赏析(方于雪中种,便向雪中开)
梅花是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常见的冬春之花,盛花期在农历的腊月和早春。
梅花对于温度和光照十分敏感。这种原产于中国南方深山的花木,有着独特的植物特性,在日常温度5度左右,开始酝酿花芽花蕾,但是时间长达一个月到两个月,在5度到7度时开花,先花后叶。那么平均日常温度5度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白天最高温在五度以上,而晚上的最低温,突破零下。所以梅花是妥妥冰雪之花。
这和梅花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有关,梅花经历过漫长的寒冷期,物竞天择,选择这种低温开花,且先花后叶,花朵牢牢攀附在枝干上,靠清香吸引风媒和虫媒完成授粉,延续植物后代。
梅花中有一种品种可以忍耐零下25度的低温而根不死。但是梅花的生长也是有界限的,比如冬天温度过分低冷的高寒地区,是不适合梅花生长的。
在先秦时代,北方黄河流域,能够广泛种植从南方引种的梅花,并且以梅子为重要的酸味食品,但是随着历史上黄河流域气温降低,到了南宋时期,梅花在黄河流域就基本停止种植了。
但是在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地方,梅花以冬春之花而盛名。
早梅,是指的腊月前和正月前开的梅花。
从地域上来讲,越是南方地区,梅花开花会更早,唐朝桂林山区有十月梅花开如雪。
从品种上来讲,有些果梅和人工培植的观赏梅花,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提前开放。比如北宋都城,流行赏十月,十一月早梅,虽然此时的梅花可能只是开了几朵。
而农历的十一月,古代叫作仲冬,有冬至大节,冬至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北行的时段,周朝作为岁首,民间也有小年之称。而梅花恰恰在这一阶段酿花,时有次第开放,所以梅花有着迎年迎春向日之花的美誉。而汉朝以后,以正月为岁首过年,正值梅花的盛花期,此时的梅花是妥妥的年芳春梅。
所以仲冬时节赏梅花,有着比过传统春节看梅花更古老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底蕴。
早梅向日,早梅傲雪,早梅迎春,那还带着无数蓓蕾的梅花,给人无限春的希望和冬的忍耐。
“北陆寒未半,南枝春已回。
方于雪中种,便向雪中开。”南宋 · 王十朋《早梅》
予有书閤仅容膝东有隙地初甚荒芜偶于暇日理成小园径以通之杖藜日涉于其间几欲成趣然花木萧疏不足播之吟咏谩赋十一小诗以记园中之仅有者时甲戌仲冬也
这首诗的前言,很有散文记录生活的味道。
我有一间书房子,小到仅仅只能一个人进去坐着转身。这书房的东边有酷爱闲地,十分荒芜,我偶尔有空整理了一下,开辟成一个小园子,并开出了道路来,我每天拄着木棍,徘徊在这中间,这里花木不多,地方狭小,不足夸耀,但是我愿意写下这里仅有的花,梅花。
我看到这里,十分生动。像现代人在城市某个不大的角落蜗居,杂物间在后院子的一个角落,当成书房,看书久了,顺带把周围十来个平方的荒地给利用起来,栽上喜欢的树木,比如梅花。仲冬时节,下了一场大雪,这小院子里,居然种植的梅花,开了。
我想得到遥远的北方,那大宋曾经的故土,此时寒天冷地,冬天正隆,未到一半,但是我这里的梅花,却向着太阳,在仲冬里开了。
我是在雪中种植的梅花,没想到这梅花,恰恰在仲冬的雪中开放。
那么王十朋这首诗很耐读,写了梅花的耐寒和他的欣赏欢喜,且大气清新。
那么他是何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主张抗金和收复失地。
这里的梅花,不仅代表他个人的品行高洁,还代表着收复失地的决心和盼望。
因为在宋朝早年,北方的京城也是有梅花的,梅花是宋朝的国花。
虽然南宋丧失了半壁江山,但是对于王十朋这样的爱国者,厉兵秣马,不肯苟安,盼望梅花开在冰天雪地,香卷故国。
“仲冬寒气盛,玄云停故阴。
嘉树厉清节,孤芳洁素心。
幽幽荧岁落,皎皎隔尘侵。
折寄无来使,山川迥且深。”南宋 · 邹登龙《西郊梅开怀吟轩周献父 》
这是一年仲冬,天寒云阴,雪意将来。
仲冬寒气已经很重,天上的乌云垂垂,天色阴暗。
而这里巧用陶渊明停云的典故,是表达阴云阴雨天气,思念亲人朋友。
我在这里思念你。
我看到了梅花树,在这寒冷里开出了孤独洁白的花朵。
那幽幽的白色花朵,照应这一年的岁暮,而皎洁的花远离了尘埃的侵扰。
我想折下它寄给你,却没有驿使,而我和你居住的地方,隔着山高水深。
这又是巧用,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的梅花典故,表达自己是如此想念对方。
最寒冷的季节,你最思念谁?
这首早梅,如同一片寒冷里的拳拳相思。
我看见梅花想到你,可是没有办法见到你。
山川迥且深,适合一切被外力导致分离的人。
“牛伏岭高高且远,崎岖羊肠路百转。
仲冬跋涉汗流浆,每叹时危历艰险。
山中天气温如春,绝壁遥见梅花新。
梅花年年见春色,不见多少行路人。”元末明初 · 舒頔 《过牛伏岭 》节录
喜欢这首早梅,因为是实地实景。
晚年舒頔 隐居家乡,在山中耕读。他的住所在山的南面,而他的另外一个田园在山的北面,每天他都要山南山北的往返。
那牛伏岭高高横在面前,崎岖的羊肠小道百转千回。
我仲冬的时候跋涉,往往浑身是汗,往往叹息时代艰难,要这么历经艰险去生活。
山中的天气,温和有如春天,我站在山道上,看见对面绝壁上,一树梅花崭新开放。
而那山头的梅花,年年看到了春天,而我也因为梅花见到了春天的样子。
只是这条路上,本来就萧条,而人生路上,不见了多少的行人啊。
这是元朝末年的乱世,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死于风雪。
他却隐居在艰辛里,在艰辛里隐居,垂垂老年,看见了绝壁山崖上的新开梅花。
他该欣慰还是忧伤呢?
落脚在人生苍茫起伏,逝者如斯的悲怀。那梅花是他的心,他的眼,孤独,苍茫,那新色,是一点点劫后余生的欣慰吧,那么就像梅花继续在苦寒中前行吧。
“仲冬将尽岁将阑,积雪未深天未寒。
闻道江南梅欲动,小舟何日过龙湾。”元末明初· 李穑《仲冬》
朝鲜韩山李穑出生名门,来中国考中进士,在这里留学任职三年。江南风物之美,他多有游览。这首诗,将年轻的留学生饱览山河的那种兴奋,写得生动。
仲冬快结束了,一年也要到尾巴了,可惜积雪不深,天没有那么冷。
我听说江南的梅花马上就要开放了,我期待驾着小船,去龙湾看梅花。
那么这首诗,有个亮点,就是在元朝时期,江南经济相对富庶,繁荣安稳,龙湾赏梅,是旅游盛事,连这个留学的外国人,也想慕名前往。
那么江南梅花,自然是在仲冬时节初开,腊月和正月盛放,引来一波波打卡的游客。
当然我也会看到这首诗的背景,正是中国处在动荡的元末。
江山依旧丽,人民许多愁。只有他这个局外人,写下了乱世中的中国,依然江山秀美,梅花开放。
“言寻禹王碣,独上最高峰。
字冠四千载,云封一万重。
埋沙疑有鼓,拄杖戏敲钟。
不信开如雪,梅花满仲冬。”清 · 袁枚《十一月二十七日秦芝轩方伯陪游岳麓山 》
这是清朝才子去湖南岳麓山,仲冬留下的美诗。
这里有据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禹王碑,但是这个禹王碑字如蝌蚪,难以知道写的什么,到现在也很难破解。肯定不是甲骨文,也肯定不是大禹时期的字。据说唐朝韩愈曾经慕名来看过,证明这块石碑立于先唐。
无论是道家的符箓还是少数***的天书,都被后人认定是大禹时期的遗留,成为缅怀大禹治水功德的证明。
而岳麓山也因此有名。
而袁枚在这里更大的收获却是,这里的仲冬,山梅盛放。
他感叹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仲冬时节,这里满山盛开如雪的梅花。
山地气候自然有别平原,若遭遇暖冬,这里梅花如雪,一片绵白,倒是旷美之至。
只是不知道大禹时代,这里是否也是如此梅开呢?
因为我们知道,至少周朝,北方黄河流域广泛种植从南方引种的梅花。而湖南,在上古,也归在南方地区。
这倒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