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小雪辰,共弄初落雪(小雪节气雪诗五首赏读)
雪,是指的零度和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的固态形式。而最常见的就是冬天的雨,变成洋洋洒洒的雪花落下来。
雪肯定比人类的历史要长很多。原始时代,人类徙居,寒冷季节的风霜雨雪是常态。上古人们是怎么称呼这种物质?但是从雪的现代读音,依稀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看到雪时的带着悠扬的振奋感。那冲出唇齿的嘘声气流,仿佛是为了抵御寒冷,却忽然化作了咧开的微笑。真正下雪时,是有棉被效应的,不会那么冷,而雪带给的美感,是浩瀚而天然的。
如果山海经确实是一本上古的古书,上面记录着最早的雪。
《山海经》:狂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狂水出焉。“狂山是什么山,当然现在谁也不知道。但是狂山是在北山经中,想必是当时北方的山,上面没有草木,冬夏都有雪,有一条狂水从冰川上流淌下来。用现代的解读,这是北方常年积雪的雪山,没有平原的四季,冬夏都会忽然下雪。
最早有文字的雪,是商朝的甲骨文。上面是雨,下面是两片羽毛。商朝的图腾信仰是鸟,且商朝尚白,自认为是向着太阳飞行的神鸟。雪在商朝的意义,应该是重大的吧。战争多选择在有雪的冬天进行,天空降下洁白的羽毛,手握青桐武器的商人所向披靡。所以他们钟爱雪色,那是自由征服和飞翔。
到了周朝,重视农耕,敬畏神灵而遥寄。雪字则变得厚重琐碎。雪的上头依然是雨,但是下面,变成了彗,而彗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彗星,拖着长长的冰霰尾巴,一种则是扫地用的扫把。这是说,雪落在地上,是可以用扫帚扫起来的雨水,是可以收纳的水源。也显示了周朝对雪的另外一种重视,利于农业。
周朝开始就有了被记录的诗歌。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
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诗经《信南山》
这是一首祭祀雪和雪神的诗歌。天上布满同一色的云彩,大雪纷纷落下。
下雪的过程中,又有细密的雨,雪如被,而雨充足。
土地沾上了雪和雨,变得十分滋润。这样的雪和土地,是生长谷物的温床啊。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在周朝就已经在上层社会流行。小雪时段,显示古黄河古中原流域,开始出现初雪和降雪。皇帝的祭祀,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呢?
极大可能会选择在初雪左右。也就是小雪节气时段。皇帝登上终南山,面对即将飘雪的雪云,祭祀举杯,看着雪纷纷落下,夹着雨水,祝祷着土地的兴旺。
而且雪的到来,也有天气和云气不一样的征兆。
先是有急速的北风前行,而后灰亮的雪云覆盖高空,云脚低垂。雪将来之时,寒风恻恻,但是等到雪落的时候,反而有种稳定感,不再或者很少有风,天地被簌簌的雪花占满,仿佛一床大被。
所以这首诗,有着下雪时候特殊的愉悦和满足感。
看啊,那纷扬的雪花覆盖大地,人类依赖的百谷作物,就是从这里开始孕育。
汉朝,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是一年的时钟。
而小雪节气,则是第二十个节气,沿着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时间的步伐到达下小雪时,天地寒凝,冬天既然是无可避免的会到来,那么让我们主动期待和迎接雪。
成书于两汉的《孝经纬》曰: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这是当时对于小雪节气命名的诠释。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
别如俯仰,脱若三秋。
昔我初迁,朱华未晞。
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曹魏 · 曹植《朔风诗 其二》
曹植是汉魏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孟冬寒气至,说的是初冬到来,温和的西风转为了凛冽的北风。
这是一首吟咏北风的诗。四气是指春夏秋冬的温热冷寒之气,它们是次第循环,暑往寒来。
不知不觉间,属于冬天的寒气来了,秋天在俯仰之间过去,三秋变成了历史,走向时间的过去,像兔子一样跑得快。
当我(北风)刚刚来到的时候,这里的花朵还没有凋谢。
当我(停止)吹动的时候,洁白的雪,从云上飘飞下来。
那么这是写的初冬北风来和停的状态。
寒风席卷,卷落了树叶,凋残了花卉。
但是当冷空气全面占据上空的时候,新的气象和景色生成,那就是风停之后,白雪飘飞。
这显然是写的小雪节气左右初雪的状态。
曹植喜欢这种流风卷雪的美。
因为在另外一首《洛神赋》里,他将洛神行走和舞蹈的姿态,写作,“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就像雪花在气流中舒缓飘动那么仙意优美。
那么这种美,只能是小雪或者小雪时段的雪。因为真正的鹅毛大雪。是没有这么轻灵的。而下大雪的时段,也往往无风,若是风卷雪,那就不是美了,而是冷暴。
所以我说曹植浪漫。因为适度的飘雪,可以使人在沉闷的冬天感到轻盈愉悦,而他将这种美赋予了梦中情人,宓妃。
“朔风洒霰雨,绿池莲水结。
愿欢攘皓腕,共弄初落雪。”南北朝 《冬歌十七首》
古人对于雪的观察,比现在很多人都细腻,或者是因为他们处在户外的时间居多。
诗经周朝时代,即知道了下雪的层次。
下雪之前,先会有小冰霰降落,而后才会出现舒展的雪花。
这也给了人赏雪的时间,听见外面的雨声变成了脆响的小冰粒,小冰雹,那么真正的雪花就不远了。
那么这首南北朝的女性民歌,则显示了民间赏雪的真实细腻和欢悦。
北风洒下了冰粒雨,池水里都已经结冰了,荷叶矗立在冰层之上。
郎君,我们出去赏雪好不好,我伸出了洁白的手腕,拉着你,一起去湖上接雪花去。
一千年后的我读来,是这样的浪漫和旖旎。
女子的天真和笑声,不只打动着她的情郎,还打动了我。
这是那里的第一场雪。想必也在农历十月吧,因为正好有小雪节气。
想必她和我一样,盼望初雪已经很久了。
那伸出的素腕,显示此时并非出手成冰的严冬,还耐得住雪冷血热的浪漫。
“夷落朝云候,王正小雪辰。
缅怀朝紫陌,曾是洒朱轮。
帝泽千箱庆,天颜万物春。
明廷犹咫尺,高咏愧巴人。“中唐 · 羊士谔《偶看长历是日小雪》节录
唐朝是一个文化振兴的时期。从汉朝流行的节气历,在唐朝有了新的内容和扩展。
比如唐朝的历代皇帝都重视节气历,大多数节气都会放假或者举行盛大的朝会典礼。
而二十四节气也家喻户晓。这肯定是历史文化的进步。
羊士谔贬谪到四川做地方官,当然心里还是记挂京城和天子身边的。
在四川,气候温润多雨,依然朝云暮雨,难得见到雪。
但是这天他翻开日历,正是小雪节气。
而京城的小雪节气,皇帝会举行百官参与的朝会,其内容预防寒冬,赏赐臣子御寒物资,并宴会,拉近皇帝和臣僚间的感情。
也就是京城小雪日,是谒见皇帝的时期。
他想起在京城的小雪节气,有年正飘着小雪,一路上小雪霏霏,雕鞍绣马,朱轮滚滚,大家都涌向皇宫举行庆典。而皇帝也因此有如春的笑容和恩赏。
而羊士谔此时身处四川,对此事多有缅怀和盼望。当然是盼望能够早日回到天子脚下。
这说明,小雪节气在唐朝是个重要的日子。至少对于官僚圈,很重要。
“风撼千林木叶摧,冰霜国里早春回。
一枝参透乾坤缊,生意都从小雪来。”宋 · 李龙高《十月梅 》
在宋朝,梅花的栽种和欣赏远盛前朝,成为国花。
宋朝有赏早梅的传统,北宋早年的欧阳修,就写汴京十月红梅开花。这或者是北宋前期气温比较温暖,又或者有早花的品种流行。但是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北方几乎很难见到。而在南方,早梅也通常会在农历十一月开花。
那么在宋朝,十月早梅,应对小雪节气,很多人都会踏山寻梅访梅,也催生出一首首早梅诗。
小雪节气,也不一定会下雪,但是梅花开了,恰对应小雪节气的寒来和雪意,无疑对人的审美是有精神上的正能量的。
因为梅花是向阳报春之花,早冬里开花,显示再冷的冬天,都孕育生机。
风吹过树林,千百树的叶子都被吹落。
但是冰天雪地里,却有春天提前归来。
只有梅花,洞彻太阳运行的规律,知道冬天里,太阳会提前归来,所以小雪节气,也会开花。
一切生长的美好,一切春意,都是从小雪的寒冷里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