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省名言警句(9句教你反思自省的金句)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我老家流传的版本,是将“违”改成了“恕”。上天降下的灾孽,不是人为,总是可以修补、可以原谅的。而自己作孽,是断断没有活命的理由。
或者也可以简单些理解。身不由己做下坏事可以原谅,主动做坏事则不可原谅。
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仅仅依靠上天的恩赐,也有三分成功的可能;但如果脚踏实地自己打拼,成功的几率比纯靠天意高很多,成果也更加珍贵。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句里,看到了老子的“平民性”。《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语言晦涩、缥缈,被许多人视为玄乎难懂的语言。
但你看,老子也会举例说理,而且形象具体,感染力很强。
纵然有金玉满堂,珠光闪闪,最终也都是守不住地。读到这里自然引起疑问。
为什么?
因为富贵了就会骄傲、骄堕,就会自己挖坑自己跳。
我常常想象老子在出关前夕,洋洋洒洒写《道德经》时候的心理。他写书,是为了一家之言不失于世,还是为了造福天下万民?
我想,还是有一些后者的因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就要反求诸己,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毛病。
这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可惜君子失落已久。
现代之人,见到贤者则心生嫉妒,见到不贤即与之同行,放纵自己。
而且还振振其声:“别人做得,我做不得?”
当然做得。
只是可悲。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眼中,“好学”的标准似乎与现代不同。
不迁怒,不对无关之人动怒;不贰过,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做到了这两项,就算是好学了?
大概学问的学习只是次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之前,首先要立身。
要先有君子之行,才有“好学”的资格。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成的事情就不再批评、计较;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去建议、劝谏。
而已经做错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已经学到教训,便也不再追究。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与其地理不饶人,何如有理让三分?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出自《孟子》,人首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才会看不起你,羞辱你;家庭的分裂一定先从内部开始,有了隔阂裂隙,外力才有趁虚而入的机会;放眼国家,亦如是。
君子求诸己。
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普天之下,四海之内,你所能完全控制,也只有你自己;你所能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须得防微杜渐,思虑长远。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出自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人们或者会议论我、诽谤我,但我心如明镜,问心无愧,也就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能看开。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哪怕小人遍野,哪怕夕阳迟暮。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最难得一个“悔”字。
《格言联璧》里的一句。哪怕你功劳盖世,也千万不能傲慢自矜;哪怕你犯了天大的罪,只要能诚心悔过,人生始终还有机会。
用极其夸张的手法说明了“自矜”的害处。中华文明向来教人以适度的谦虚,一旦骄傲,万事皆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里很著名的一句。
最近也在给自己养习惯,我将其命名为“记录”的习惯。
临睡前反思一天,写100字日记;随时随地记录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对社会人情的思考与洞察。
记录的过程,其实也是反思反省的过程。
我很推荐大家也尝试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