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唯美古诗精选(李白著名的20首五言律诗)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目前还有待考证。安旗编著的《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则疑为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在金陵时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形象鲜活的画面流淌着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自然,不落俗套,读起来温馨无限,感人肺腑。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大致作于李白在湖北安陆居住的那段时期(727—736年),李白出蜀后,游江陵、姑苏等地,然后回转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这时候孟浩然已外出游玩,李白深感遗憾地写了这首诗,来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间上大体相近,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当时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还山,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之后。
诗人登高远眺人烟凄寒,追远怀人思绪万千,联想到自己虽才华卓著却仕途困顿,不免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又无限感叹。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在宣城(今属安徽)期间聆听一位蜀僧弹琴后所作。
这首五律写得极其清新、明快,节奏自然。无论立意、构思、承转或是对仗,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又不着任何雕琢的痕迹。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艺术美感,比一切浮华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地游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约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开元十四年(724—726年)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直至远渡荆门。李白一向都在四川生活,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开家乡是准备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卓群,于雄浑壮阔的景象之中,把一个远游少年倜傥不群的形象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展现在读者眼前。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疑李白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完成“东涉溟海”后,溯江往洞庭拟安葬友人吴指南,途经牛渚时所作。
当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报希望了,故而难免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悲观情绪溢满字里行间。诗中由望月引渡到怀古,又由怀古联系到自身,不禁感慨万分,烘托了一种不遇知音的凄凉寂寞,但笔锋一转,又以豪爽豁达结尾,催人奋进,意境高远。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已遭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李白知道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意味深长地告诫他,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并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全诗首联平实,颔联险奇,颈联转而平缓,尾联低沉而有力。可谓起承转合恰到好处,被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据清代黄锡珪编著的《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曾隐居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就是当时所作。
诗中构思并不复杂,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也不够浓郁,属早期尚不成熟作品。
江夏别宋之悌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据郁贤皓曾撰《系年辨疑》指出宋之悌是宋之问的弟弟、宋若思的父亲,并认定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年(734年)左右。因宋之悌于开元年间历任右羽林将军、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职。李白与宋之悌交情很深,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宋之悌准备奔赴被贬的地方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汉市武昌)与他分别而作。
诗中情调悲切,字字含情,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垂暮之年却遭遇远谪千里之外的无限怜惜与同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与朋友登楼时所作,如此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风采。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以五律为主,此诗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诗的独特风格。
诗中描写了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的宜人景色,表现出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旷达襟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被“赐金还山”,于是他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历,其间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两人时常在梁宋间相会、同游。次年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全诗以醉别开始,干杯收官,首尾呼应,充满豪放不羁、乐观旷达的思想,给人鼓舞但不缠绵哀伤的送别情调。
望月有怀
【唐】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这是李白比较著名的一首五言律诗,本诗通过描述景色,突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失落矛盾心理,对国家前景的一种忧虑,又苦于思君不见君的落寞情怀。
此诗李白通过对月亮宁静的气氛的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掘起中生出一种新的向往。
岘山怀古
【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这是李白登岘山望襄阳而抒发怀古幽情之作。从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这次游览时间是秋日的下午到晚上之间,游览地点就在岘山。作者登上岘山之巅而远望襄阳城,其视线顺序是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由远到近,次序分明,给人以自然而又细腻的感官。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借以抒发对古人高尚情操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今世的一丝感伤。
谢公亭
【唐】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在游宣城时所作。谢公亭是为纪念谢朓所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李白把怀古人而难见的怅惘情绪流于笔端,赋予眼前的景物之中,使这种寂寞而美好的景物复活,从而引起人们对当年亭内事物的遐想。诗中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以及美好的精神情操,同时巧妙地引起了他人的共鸣。
对雨
【唐】李白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这是一首描写雨景的五言律诗,诗人用抒情的手法、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诗人百无聊赖伫立窗前,如丝般细雨润湿着窗外的一切,花草凝露,古岫雾掩,空庭弥烟水纹轻皱,然后遐想到农夫趁雨停还要忙于耕种,顿生感慨,禁不住令人心潮涌动。
全诗运用自己的悠闲与老叟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自我反思与怜悯劳动者的高尚情怀。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李白往来于宣城、历阳之间游历山水。五松山在安徽铜陵县南,山名原先不详,李白至此,看到古松参天,多是一树生五枝,遂命名为五松山。此山风景清幽引人入胜,李白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无法赶回县城,只好到山下随便找个农民借宿。于是荀媪这位纯朴的老农妇有幸接待了这位大诗人。诗人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深为感动,于是写下此诗以表当时的心情。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唐】李白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
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
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当时李白五十八岁。被流放到夜郎,溯江沿途不忘作诗。李白在江夏停留最久,此诗疑作于李白停留江夏的那段时期。
此诗通过描绘寺阁江边静美的夜景以及与两位友人饮酒的情景,抒写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受到友人隆重款待的感激之情。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盛唐时期,唐朝的国力强盛,很多人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们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当时李白被这种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万丈豪情谱写了这首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千古名诗。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的夏季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一同来到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半载,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于是有了归隐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
诗中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日渐衰落的描写,生动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汾水自比,表达了自己绵绵不断日夜思归的情怀。
登新平楼
【唐】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暮秋所作。
李白离开长安秋后的一天,登上新平城楼远望帝都长安,面对着眼前凄凉的景色,使李白不禁生出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酬,却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佞臣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