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诗词古句有哪些(十首邵雍经典诗词)
宋代诗人邵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是一位大儒,是朱熹的老师,在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二进制的研究,据说影响了欧洲的数学研究。
因为他是数学家,他的诗歌烙下了很深的数学烙印。他在诗词中善于使用数字,在他众多诗词作品中使用到了数字,以及这些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
1. 《山村咏怀》
这是一首数字启蒙诗,被收入了小学课本。诗人巧妙地将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嵌入到一首诗里,而且琅琅上口,一点都不枯燥乏味: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人走过了二三里路,就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充满了烟云的小山村,那里有大约四、五户人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路上,有亭子、楼台大约六、七座;还看到了一路上有大概八、九、十枝鲜花,数也数不清。
历代诗人写的数字诗不少,但这首数字诗是最为经典的。不信,比较看看就知道。比如清代诗人郑板桥也写过一首《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首诗的意境也不错,但没法读,特别是“五六七八九十片”,比邵雍的《山村咏怀》就差远了。
2. 《一等吟》
这是一首“一字诗”,历代诗人写的“一字诗”也很多,论诗意和意境,这首诗算不上上佳,但论立意,这首《一等吟》却是最好的:
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
欲为第一等人,须作第一等事。
邵雍像
“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言”,这里是指说话,写文章。更广泛引申为“立言”,传统文化中,“三立”是人生的三部曲,即“立德,立功,立言”,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要想发出一等一的言论、文章,甚至是学问,那就必须要求我们有一等一的意境、意义,崇高的意愿。
“欲为第一等人,须作第一等事”,如果想成为一个高尚,有地位的人,那么你必须做出一等一的成绩,也就是“三立”中“立功”。
“一字诗”很多,比如,最空灵的有清人易顺鼎的《天童山中月夜独坐》,“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最有禅意的是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无题》,“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但这首《一等吟》却是立意最为高远的。
3. 《伤心行》
这首《伤心行》,描写的是人们在痛苦时候的感受,通过对数字和数学的巧妙使用,让人对痛苦的感受,真的是入木三分:
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
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
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
“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不知道人们是如何把一个铁棒打成绣针的,只知道,人在伤心时候的痛苦,就像是用这个绣花针刺穿心脏一样的疼。
“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传统文化中,长度的丈量单位有,丈、尺、寸和分等,其中,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这里用到了其中的两个单位,“寸”和“分“。诗人说,人的心脏不过1寸厚,痛苦的时候就像用针刺了10分深,因为1寸等于10分,那就是说,刺透了,难怪锥心刺骨的疼。
我猜人们的心脏不过只有一寸左右的厚度,但人们在伤心时候的痛苦,就相当于用绣针刺穿心脏十分的厚度,那是完全刺透了,锥心刺骨的疼。
怎么样?数学家写诗,不是用感性的语言形容一件事情,而是用量化的语言,详细的阐述这件事情。
4. 《责已吟》
在数学的世界里,讲究的精准,一等于一,不等于九点九九,哪怕是小数点后面多少个九也不行。而在物理里,人们测量有误差的概念,两者是可以相等的。这首《责已吟》,体现了诗人的数学家思维:
不为十分人,不责十分事。
既为十分人,须责十分是。
既为十分人,须责十分是
“不为十分人,不责十分事“,如果我不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我也不必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到十分圆满。
“既为十分人,须责十分是“,既然我想做一个完美的人,那么我就必须把事情做到百分百的圆满,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从一个数学家的角度来看,既然对人的要求是十,那么做事做到九,甚至是九点九九九,两者也是不能相等的。即,既然事情不等于十,那么人也不等于十。
5. 《自况》
这首《自况》,诗人又将他的数学能力运用到计算人生的意义上来。这首诗,极富哲理性,又有数学家的严谨,非常值得一读:
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
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
“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诗人每每痛恨自己性情昏昏,闻道太晚了;又常常惭愧自己智力浅短,难以适应解决实时问题。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诗人对自己的自省也是相当深刻了。
更深刻的在后面,“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这句是从“人生不过百年”演化而来,如果人生一百年,一年是三百六十日,那么一百年当然是“三万六千日”了;算你从五岁开始学习,十五年开始工作,五十岁就开始休息了,既不学习,也不工作,满打满算,也就是四十五年,而闲着的时间则是五十五年。所以是“二万日来身却闲”。
一句,“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当我们想休息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有二万日用来休息呢,休息时间多的是,现在就不要浪费了。
6. 《未有吟·未有一分功》
这首《未有吟·未有一分功》,通过数字和单位的表达,将政治哲理,表达的十分形象和具体。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做事的道理:
未有一分功,先立十分敌。
所得无分毫,所丧无纪极。
未有一分功,先立十分敌
“未有一分功,先立十分敌”,当我们没有建立哪怕是一点点功绩的时候,我们却树立了十分多的敌人,这是很危险的。一千多年以后,毛主席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搞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两者殊途同归,意义一样。
“所得无分毫,所丧无纪极”,“分”和“毫”,是传统文化中,两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是,“1寸=10分、1分=10厘、1厘=10毫”。而“无纪极”,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无穷大。
如果我们树立了很多的敌人,那么我们做事的时候,所能得到的成绩就很小很小,而所造成的损失则是无穷大。
7. 《观事吟》
南北朝时期,萧绎在《纂要》就写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诗人在《观事吟》中,则更进一步:
一岁之事慎在春,一日这事慎在晨。
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
一岁之事慎在春
“一岁之事慎在春,一日这事慎在晨”,一个是“在于”,一个是“慎在”,诗人在铮铮教导我们,要想把一年的事情做好,那么,我们要从春天开始,就慎重其事;如果要把一天的事情做好,那么,我们从早上就慎重其事。
“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如果我们想要把一生的事情做好,那么,我们做事情要谨慎,尽量少做事,集中力量做事;事情的某一个方面的成功,在于推陈出新,在于创新。
一句,“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前半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专注做一件事情,“板凳要坐十年冷”;后半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讲究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
8. 《未有吟·未有一分让》
俗话说,“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这里的“收回”,就是“让”,而“打出”,就是“争”。人们都喜欢“争”,不喜欢“让”。这首《未有吟·未有一分让》,就讲述了“争”和“让”的辩证关系:
未有一分让,先有十分争。
所丧者实事,所得者虚名。
未有一分让,先有十分争
“未有一分让,先有十分争”,如果只顾咄咄逼人,没有一份退让,是做不成事情的。人们喜欢没有一分让步,却经常用尽十分力量去争先。这里用了两个数字,“一分”和“十分”,在数学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百”的意思。
“所丧者实事,所得者虚名”,如果是这样,那么,他所丧失的,全部是实际利益,而所获得的,都是一些虚名。后来,我们数学里的“实数”和“虚数”,应该是从这些传统文化中而来的。
毛主席说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其中的“失地”,就是“让”,而“存人”,则是“实事”,“存地”,则是“虚名”。可见,诗人的哲学思想,跟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9. 《十分吟》
现代数学上讲,“完备性”是指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中,当一个对象具有完备性,即它不需要添加任何其他元素,这个对象也可称为完备的或完全的。这首《十分吟》,讲的是做人的“完备性”:
所谓十分人,须有十分事。
事苟不十分,终是未完备。
事父尽其心,事兄尽其意。
事君尽其忠,事师尽其义。
所谓十分人,须有十分事
“所谓十分人,须有十分事”,这里的“十分”,当然是“十分之十”、“百分百”的意思。“十分人”,就是指一个“完备”的人,一个“完美”的人。
要想做到一个百分百完美的人,必须所作的事情要百分百的圆满。
“事苟不十分,终是未完备”,“苟”,是如果的意思。做事情如果不能做到百分百圆满,那么事情终究是没做完,如果就此结束,那么人也就不是一个百分百完美的人。
做事,要用心,切忌马马虎虎!
10. 《呈诸公》
这首《呈诸公》,是一首咏牡丹诗,比之其他诗词,最多是赞扬牡丹“国色天香”这一类,更是别出心裁,连用四个数字,赞扬牡丹的美:
牡丹一株开绝伦,二十四枝娇娥颦。
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
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
“牡丹一株开绝伦,二十四枝娇娥颦”,一株牡丹花开,就精彩绝伦;这株牡丹,又分了二十四枝,枝枝就像西施颦眉一样美!
第一句诗中的“一”,当然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赞扬牡丹的独一无二。第二句中的“二十四”,也是一个大吉利数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也有“二十四拜”,扬州则有“二十四桥”,如著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二十四”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这句更是不得了,因为洛阳牡丹,所以,天下的春光,都给了洛阳;而我们邵家,因为这一株牡丹,独占了十分之七八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