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经典诗词大全(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进入农历十二月,很快就迎来了民俗间重要的一个节日,腊八节,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天喝粥,用五谷豆米熬成的甜粥,温胃裹腹,冬天里喝分外相宜,就算是自己不想做,现在的社区往往也会主动熬上一锅,免费赠饮的同时,也拉动了邻里距离,那么在寺庙,则更有传奇,因为人们往往会说哪家的寺庙粥好,而趋之若鹜。此时年关将近,若逢平靖之年,路上己是人头攒动,寺庙更是梵呗不断,道埸宏大,好个岁暮年节的热闹光景。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实际腊八节,就有热闹年气,连喝粥都有年的仪式感。
那么腊八节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这么的热闹呢?
第一,十二月八日,是古代的腊祭之日。
先秦时代,腊月是要围猎,并且以禽兽牺牲五谷祭祀天神与祖先,但是这个日期往往不固定,而且时段也不固定。
到了汉朝,腊祭有了时间和时段,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也在十二月的开头,同时有风俗十二月八日,祭祀灶神,这里的灶神是火神的化身。
到了南北朝,至少荆楚地方,明确规定十二月八号日是腊祭的日子。但这一天称为腊日,更可溯到魏晋时期,因为陶渊明就写过《腊日》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知己。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那么这一天的意义在于告慰先祖,并且整理年光感想。作为隐居的陶渊明,腊日迎春,那梅花柳树是焕然有新,梅花开花。
到了唐朝,腊日这天有皇家隆重的祭祀仪式,皇家或者军队到郊外打猎。
“健夫结束执旌旗,晓度长江自合围。
野外狐狸搜得尽,天边鸿雁射来稀。”姚合《腊日猎》
就是写的围猎的场景。军队战马集结,到长江边上合围,野外的狐狸和天上的大雁都打得差不多了,一来有腊祭的猎物,二来锻炼了勇士的骑射合作能力。
“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宫词
这首则是带着娱乐性质了,皇帝打猎,还要宫内女性陪伴,最飒爽的是女子也穿回鹘的胡装,那身胡装衬托丽人更加身段好。这哪里是打猎,这分明是秀场。
第二,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佛的纪念日,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苦修,却没有达到解脱之道,反而形销骨立,此时有牧女送上奶酪,然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那么这天,佛教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并且在这天熬出奶酪一样的粥供奉给释迦牟尼。
那么佛教是从汉朝就传入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也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佛寺佛产众多,也诞生一种风俗,就是熬粥供佛之外,施舍众生,据说喝了腊八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庇护。
中国是个强大的包容性的***和社会,所以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腊祭和腊八粥就同时存在。
只是到了宋朝,民间经济繁荣,更加推动了腊八文化。宋朝重文轻武,皇帝虽然象征性会在这天狩猎,民间则更注重祭祖和年节文化,于是腊八成为游玩的好日子。都市的人,腊八节这天给父母孝敬上热乎的腊八粥,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去寺庙看热闹,去郊外游玩,当然玩累了,到处都有施粥的地方,有限的免费是带动了观光经济。这种传统延续到今。人人以吃口佛粥为乐事。
但是我今天主要来谈的,是这施粥的现实意义。
社会不永远是繁荣平静的。古中国一直都是在战乱和太平的循环中前进。腊八节的粥在盛世是锦上添花的闲适,但是在灾难之年岁,却是能真正起着暖老温贫,济荒纾难的作用。
灾荒之年,寒苦之月,热粥能够救人生存,延续性命。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宋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那么让我们回到南宋1206年十一月,赵万年38岁,他时任襄阳制置司干办,此时金兵以二十万大军包围襄阳,而宋朝守军不过万人。赵万年主动请缨,夜晚带领三千精兵去城外的大旺山去断绝金兵的粮道,在此苦战三月,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大战十二次,防守三十四次,做到人在阵地在,最终因为金兵粮草不接,大军退去。
那么赵万年苦守山道,无日无夜,却有人专门冒风险去给将士带来了腊八粥。这是民心之粥。在战争疲乏中又高度绷紧神经的将士们,看到这专门为他们送上山的粥,怎么不心生感慨,这是续命之粥,这是爱国之粥啊。
赵万年这才想起,今天是腊八节,如果不是金兵攻城略地,破坏太平,往年的腊八是何等温馨热闹。喝了这口来之不易的粥,赵万年更是抱着死国为家之心,守护襄阳!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灾荒,城市农村里还会有大量贫民,因为各种原因,冬天里滞留,那么腊八粥虽然是起源于佛教,但是深深融入了中华***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和善意。很多大户人家,在这天或者这段时间也免费施粥,以缓解寒冬给低层人民带来的寒困饥谨,是社会慈善的有效补充。
- 上一篇:大寒节气腊八古诗词(冬与春交替,梅柳待阳春)
- 下一篇:元宵祝福简短句(一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