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经典诗词鉴赏(大暑节气古诗五首赏读)
节气历是太阳历在中国特殊的存在形式,以每十五天以节气的名字定义太阳有规律的运行,诗意,好记且精准。大暑节,就是太阳行经黄经120度,从北回归线南行30天的一个节点,大暑节气则涵盖这个节点之后的十五天。
何以名“大暑”?是指的这一阶段,阳光炙热,形成蒸腾的高温湿气,到达一年的最盛时期,对应上一个节气“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时段,但是也意味着即将盛极而衰,因为传统的秋季就在大暑时段之后。
大暑虽热,离秋天的凉爽也就不远了。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大暑六月中》
大暑通常在传统的农历六月中下旬,当然有闰月的年份,略有隔差。
但是以太阳历来看,大暑是传统夏季的最后十五天,度过这个节气时段,就是“立秋”。
无论天气如何暑热,大暑就是自然界四季循环气象变化的一个必然阶段,所以热也好,难捱也好,必然会经历也必然会过去。也正是这种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把握,使得人们平心静气度夏。
大暑节气来了,秋天也就不远了,对应节气的音律移到了夏天最后的一个对应“林钟”。
最后一段时间的夏夜是那么美,天空中有皎洁的月轮,水泽边升起无数的流萤,形成瑰丽动人的晚夏景观。
此时,敞开肚皮来吃瓜果吧,邀约有学识的朋友们聚会在水边或者夜晚,去领略最美的夜色,去水边吟诗,发散心情,去看水中菖蒲旺盛的成长。
此时,打开帘幕,让风儿吹进窗户,秋天快来了,因为避暑而丢在脑后的那些书籍,也该晒晒了,等着你做准备,因为秋天即将到来,秋好读书天。
元稹在这首诗里,回避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暑热。
因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但是有了秋天即将到来的兴奋,这些暑热,想必会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做克服。我们要看到并领略美好,大暑不过是一个都要经历的时段。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态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北宋 · 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
大暑节气,古人对照自然变化,发现三种能够代表大暑节气到来的征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那么第一种现象就是,水边腐烂的草丛中,会出现萤火虫。萤火虫生长的条件很特别,要求高温高湿的近水环境,且水质天然,以露水,花粉以及蜗牛为食物,而蜗牛是典型的盛夏出现的小甲壳动物。萤火虫成虫发光,也就意味着这是它们求偶的旺季,无数的萤火虫的冷光飞起在夏夜的草丛中,像天然的小星星小灯笼。
大暑节气左右的高温高湿,成就了萤火虫最为璀璨的生命之光。所以看到萤火虫时,也意味着大暑节气的到来。
古人未必不知道萤火虫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但是用腐草化萤来强调这一时段,是因为这一时段高温高湿到极致,而萤火虫常见的地方就是水草之地,也是高温下水生植物最容易腐败的夏秋交节的时段。
老柳上的知了,仍旧不停的呱噪,但是荒芜长满草的近水庭院,已经有无数萤火虫飞舞,如同星光。
人还在苦于暑热的天气,但是萤火虫的出现,标志着夏天到了尾声,秋天即将到来啊。
这么热的天气,我只能在夜晚,用月光下的井水冲凉,在半夜微凉的风里,打理满头白发。
不要问我这么做,是为什么,这大热天的为什么半夜这样沐浴更衣。
这是因为,我有要事在身,要趁夜凉去急忙拜见上司和领导。
是什么要事,惊动白发的司马光?一个知秋,就点明了时局不顺,大事即将发生。在司马光时代,朝政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王安石主张变法,初衷很好,政策也很好,但是执行过程中,由于粗暴,实际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让人质疑变法的结果是否对于国家的未来有利,而北宋当时也面临着北方西夏和辽的军事压力。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酷暑星夜,冠带齐整去拜访公侯,是爱国的责任,也是身为重臣的无奈。
道路多艰,天气溽热,他要星夜启程,为国事,也为他的信念,不能迟疑,错过时机。
“大暑不可怨,秋来终有时。
露惊庭鹊睡,风动井梧枝。
逐客长夜感,美人团扇悲。
如何陶靖节,独与菊花期。”北宋 · 李昭玘《早秋 》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早秋,但是起句是联系大暑。
再热是大暑天气,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秋天必然会来到。
秋天到了,暑热和大暑节气也就过去了。
这倒是乐观。
对于居住在城市的普通人来讲,盛夏酷暑是非常难熬的。尤其古代,没有电扇空调,在树木少且逼仄的城市生活,身心压力极大,因为就算是树荫和风都少。
只有秋天到来之后,凉气才使得人们解除自然带来的压力,露垂庭院,风动梧桐,可以睡个安稳觉,不再使用其实最热的天气也起不到多少用途的扇子。
但是对于多感的另外一些人来讲,夏天难过,秋天更难,那就是靠才华获得生存,寄居在达官贵人幕府里的文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并不安定,往往自身富贵荣辱寄托在主人身上。
随着夏天过去,夜晚渐渐漫长,他们要开始操心自己的将来,而辗转失眠。
世事炎凉之感,也诞生了奇异的比喻,自己就像主人夏天手上的扇子,有用的时候,拿在手上,仿佛须臾不可离弃,但是没用的时候,会根本忘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们是喜欢夏天的,至少那是作为扇子的高光期,证明自己有用。
实际上古代这些文人除了少数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绝大多数都沦为主人的附庸和奴隶,很多人,就算有功名,也都家仆化,家奴化。这种现象,现在在某些地方的官场和公私企业仍旧存在,下级就是上级的奴仆,升迁和能力无关,受制于权势,影响生存和生活。
所以在古代,这些人佩服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是标杆,可以放弃官职,宁愿回到家乡隐居务农,做一棵耐寒的山野菊花,就算清贫,却拥有自我。
这首诗的开头,很是朴素。秋天终会来到,处在盛夏酷暑中的,在大暑节气中被热量卷裹的人,不要畏惧夏天,抱怨夏天,大暑终会过去。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南宋 · 方回《乙未六月大暑》
大暑节气是真实的存在,暑气炎热也是真实的存在,诗文中的回避和美化是心理的必须,但是写实也是最正常不过的记录。
来看看大暑节气有多热。
天地四季平分,循环运转,但是最难过的就是夏天大暑节气和时段的炎热如蒸。
虽然总是告诉自己在这样的时段,心情平和,尽量无欲无求,但是这六月天里,我怎么会没有需求?我总需要凉快一点吧,我总渴望一点凉风好雨吧。
我的欲望,就在于想下一场雨,一场解暑的雨。
早知道这么热,我真希望能够将冬天的冰块藏着留在夏天用。
对于方回来讲,藏冰是奢望。只有皇帝才有这样的财力和人力,将冬天的冰藏到夏天用,作为并非高官且生长在南宋乱世的方回来讲,盛夏有冰是痴人说梦。
热到什么地步呢,方回说,热到都不想活了,只想死掉,逃到一片混沌的未生世界里去。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沈。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宋 · 曾几《大暑》
大暑节气,处在一年中的中伏,炎热潮湿。
天上明晃晃的太阳,日复一日烤着,天地间都是热浪,连风也是热的,清风难得。
这样热的天气,看书都是假话,枕着书睡觉才是日常。而热到沉在水中的瓜果,都解不了渴,人也懒得动弹,在席子上哼哧喘气。
都说寺庙里是最安宁清静,但是我在的地方是茅草房,荒草地,荆棘丛生,湿热之气盘踞。
炎热如此蒸腾,我哪里还能励志读书,只求心静?
曾几说的是大实话。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大暑节气重要的生活就是防范中暑,而不是励志读书或者从事艰苦的劳作。
因为热,是真的会死人。
中暑,热射病,会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失衡,发生休克死亡。这在当代社会,也经常发生。
大暑节气高温多湿,要非常足以防暑祛湿,切忌烦躁焦虑,物质心理都要做好建设准备,度过这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才能顺利步入凉爽的秋天。
夏将去,秋不远。
- 上一篇:大暑经典诗词大全(大暑节气之萤火虫古诗五首)
- 下一篇:元宵祝福简短句(一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