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唯美诗词名句赏析(杜甫中秋诗二首)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以前都是以八月十五相称。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才出现中秋节的提法。中唐及其以后,中秋节的叫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杜甫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官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四处逃难,和其他颠沛流离的难民一样,中秋节也是提心吊胆,不能好好过。
这一年他流浪到了夔州。暂时在那里居住下来,开荒种地,等待条件具备时再从三峡坐船回老家。恰逢中秋节到来,他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是一首避乱思乡之作。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诗歌以“夜月”为主线,借月亮的明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整个基调给人以悲伤苍凉之感。
诗歌的首联“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描写中秋明月和诗人的思归之情。月到十五分外明,这时候是满月,月亮圆满得像镜子一样。
月亮是圆满了,但那些离散的人们并没有团圆。杜甫望着月亮,此时也是归心似箭。杜甫把这种心情比喻成“折大刀”,心如刀割,可见一颗心在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这里同时也是在引用神话传说,写天上的月宫,写吴刚伐桂。吴刚因为修炼仙术违反了规矩,被罚砍桂树,不得归家。吴刚思乡和怨恨之情迫切,以致折断了砍刀。
颔联“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两句,诗人以蓬草自喻,表达自己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感受。“转蓬”原意指断根的蓬草,无依无靠,在风中飞转零落。
“攀桂”,指自己在中秋之夜只能抬头仰望明月,如果攀折桂花则无能为力。这里是表达自己对故乡只有眷恋,回家则没有可能,强调的是思乡之情无法排遣。
同时诗人也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攀桂”也指蟾宫折桂,暗喻诗人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仕途不顺。“天高”也是暗指唐玄宗、唐肃宗和朝廷等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颈联“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既是写眼前景物,也是写回家的道路艰难。诗人回家必须走长江三峡水路,此时月亮照在江面上,犹如撒了一层霜雪。
杜甫这里和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用法有点类似,也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还有下句的“见羽毛”,指月夜明亮,山林里栖息的飞禽,羽毛都能看得清楚。
这一联总的是描写水路的苍茫和清冷,以及山林的寂静与清幽。诗人寓情于景,融情于景,从侧面表达出中秋之夜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尾联再次回到瞻望月亮上来,回应“八月十五夜月”的主题。“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并借用神话传说表达望月思乡的情怀。
月亮如此明亮,连“玉兔捣药”时身上的“秋毫”都能看见,那不是更便于传达人们的相思之情吗?李白想念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我杜甫也可以寄愁心于明月了。
在这句诗中,杜甫通过对中秋之夜月亮上玉兔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无法回家的无奈,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担忧。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上面这是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的第二首,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看看,我这里就不做解读了。
总之,杜甫的中秋诗歌二首,表达了诗人颠沛流离、异乡为客、望月思乡的情怀和孤独凄凉的处境,读后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