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经典诗词10首(陌头杨柳,秦时明月)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般充满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
他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好;
他的诗,以边塞、送别、宫怨等题材为主,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他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他是王昌龄。
王昌龄经典名篇10首,跟随着远古的豪迈与悲壮,看青海长云,叹秦时明月汉时关。
❶
最深挚的送别诗:青山一道同云雨
《送柴侍御》
王昌龄「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词句,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他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的伤感,有一种“道是无晴却有晴”之感。更显情深。
特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它们一句肯定,一句反诘,浓浓的离愁之情就这样深深浅浅地流溢出来。
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心中的情义与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❷
最豪壮的边塞诗: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但壮阔苍凉里,往往代表着环境的恶劣与艰苦,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他们有自豪,也有孤寂,他们把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片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之中。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但这首诗是一个特例。“黄沙百战穿金甲”,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金甲磨穿,意志并没有消磨。“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千古悲壮。
❸
最悔撼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
《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的是上流贵妇赏春时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只是,在一年年的孤寂里,少妇有了“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慨。
杨柳,在古人心中,不仅仅是“春色”,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
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杨花柳絮,一如人的离愁别绪。
少妇在春风拂动下的杨柳里,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
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她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瞬间强烈起来,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❹
最经典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全诗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边关,征人,胡马,阴山,诗人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浸透着人物的一种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的感情色彩。
更是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大多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只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的祈盼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盛唐边塞诗的里:“最经典慷慨”的边塞诗。
❺
最磊落的送别诗: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中晚唐诗及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不然。
他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意境。如此,与众不同。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孤介傲岸、冰清玉洁,深意满满。
❻
最期许的谴怀诗:青山明月不曾空
《龙标野宴》
王昌龄「唐」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沅溪夏晚,乘凉散步,与友相携,竹丛畅饮。
诗人说:不要说我们的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你看那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夏夜凉风,春酒相携就竹林,这是一个可以足够放松自己的夜晚,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这似乎,是魏晋名士之范。
但这是王昌龄,一个充满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这首诗,表面上,是表现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愁苦。
我们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诗人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诩,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寻。
❼
最热血的边塞诗: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就出战了,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这首《出塞》描写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城头的战鼓声仍在回荡,刀鞘里的血迹未干,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肃杀悲壮,热血未冷,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并借战士们的勇武杀敌、速战速胜的飒爽英姿。
从侧面衬托出盛唐时期的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威慑四方的兴旺景象。
❽
最欢乐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采莲曲》
王昌龄「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但闻歌声,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其中的主角,当然是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采莲少女。
但至始至终,她们没有出现在这画面上,而是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美丽的采莲少女与清新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巧妙绝然地融为了一体,这令人遐想的唯美意境,读来不禁神驰向往。
❾
最惊喜的边塞诗:大漠风尘日色昏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只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在奔赴的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的发展,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自己去体味、遐想。
❿
最凄清的宫怨诗:昭阳殿下捣衣声
《长信怨·其五》
王昌龄「唐」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以边塞、送别,宫怨为主。这首诗,便是他的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在诗间,描写出失宠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
“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诗人从女性角度出发,生动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也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