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longge 10-24 14:42 阅读 我爱育娃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年复一年何其短暂,朱熹还没从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里醒来,阶前已满是梧桐叶落,萧瑟秋声里。 而我们上周还在埋怨夏日炎炎,明朝就将迎来立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年复一年何其短暂,朱熹还没从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里醒来,阶前已满是梧桐叶落,萧瑟秋声里。

而我们上周还在埋怨夏日炎炎,明朝就将迎来立秋时节,此刻窗外凉风习习,仿佛换了人间。

但这并非立秋节气使然,而是得益于“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真正的凉爽还有待处暑甚至白露节气过后。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立秋的三候,在秋老虎来袭之际,未必就能如期而至,得偿所愿。

但总有敏锐的诗人,能早一步闻到秋声,用梦幻的诗行,裁剪出秋天思念的模样。

就像李白与杜甫同游齐鲁梁宋分别之后,在“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里,写下对迷弟杜甫少有的深情之语,“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立秋过后,且听秋声里有什么,风声雨声叶落声,离人枕上最分明。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1.月明秋声,闲人清愁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刘翰《立秋》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与刘翰交好的范成大,在一场云销雨霁过后,感受到夏日的到来,欣喜于窗前梅子熟、笋成林。

而刘翰则在一个清凉如水的幽梦月夜,聆听到秋声,感受到凉意,来自枕上,来自扇间。

或许夜太微凉,让刘翰从睡梦中醒来,便去寻觅秋声何在。不在树上,年幼的乌鸦早就在日落时分默默离散;不在屏风,寂寞的玉屏依然如睡前无言独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刘翰蓦然回首,只见梧桐落满台阶,明月洒满清辉,那就是秋声的来路与去处,秋意的身影与足迹。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睡中一梦,人间已秋,多少岁月就这样轻描淡写。

我们总以为岁月无声,却不曾想落叶与枯树、白头与皱纹,早已默默为岁月做注脚。

刘翰找到了秋声的注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让无数人随之一起温柔地走进了这清秋月夜。

欧阳修也曾在一个秋夜读书,听闻窗外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汹涌澎湃,于是让童子一探究竟。

童子归来,只道,“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不由慨叹,“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欧阳修比刘翰还要敏锐,不见叶落只闻风声,就已知晓秋意已浓,萧瑟之气已起。

其实不管是秋声还是秋意,先入离人耳,就像刘禹锡笔下的秋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2.落日秋声,末世伤悲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瞻《金陵晚望》

晚唐才子高瞻,用一幅金陵晚望图景,道尽萧瑟秋声里的末世哀叹。

刘翰也用画面定格秋声的来路,那是为了描写叶落而知秋,正是“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而高瞻在金陵登楼怀古,勾勒浮云归晚翠和落日泛秋声的衰败图景,是为了抒发内心哀痛。

古往今来,世人皆知六朝如梦,金粉成灰。此刻的高瞻,也担忧日薄西山的晚唐,也会走上同样的不归之路。

牛李***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无论哪一个单拎出来,都足以给这个沉重的王朝致命一击。

更何况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晚唐早已是积重难返,就连杜牧都慨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他哪是看轻周瑜,分明是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这样的东风,让他大展宏图,力挽狂澜。

高瞻自然也抱有同样的雄心壮志,可他所处的时代比杜牧还要接近末世,目睹的不幸更多。

当他写下“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五年后(公元876年)进士及第之后,离晚唐寿终正寝就只剩31年。

此刻他在金陵听到的秋声瑟瑟,不只来自秋风秋雨特有的悲凉,更来自王朝衰败的哀痛,为六朝如梦,更为晚唐凋零。

这样的落日秋声,使得高瞻不忍面对,悲伤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其实难画的不是浮云晚翠,也不是落日秋声,而是内心对晚唐没落不可挽回的伤心欲绝。

正如清代傅熊湘所言,“一天秋色难描画,况是秋声。道是秋声。纵有欧阳赋不成。”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3.江湖秋声,羁旅乡愁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其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于李商隐来说,秋声来自雨打枯荷,听得是半生寥落,半生错过。

而南宋才子姜夔,不只要在荷叶里,还要在芦苇中,听取秋夜断肠声。

李商隐与姜夔都算得上是江湖寂寥人,但姜夔更彻底,终生未仕,一世白衣。

李商隐辗转各地幕府,有过一官半职,而姜夔只能算得上是清客,寄身于萧德藻、张鉴等名人豪贵,一生在江湖飘荡流离,只能靠卖字画和朋友接济艰难度日。

好在文才出众,诗书礼乐无所工,受到范成大、杨万里和朱熹等人赏识,谈笑有鸿儒也。

但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终究难保生活稳定,在最后一个靠山张鉴命丧黄泉之后,姜夔再度颠沛流离,直到撒手人寰,还是靠好友吴潜等人捐资,才能体面下葬。

公元1199年姜夔曾有过破格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但依旧名落孙山,从此断了入仕之心。

这首诗写于落榜后的第二年,此时的姜夔已经46岁,前半生就这样飘然而过,满怀萧索。

如今在西湖上听到荷叶芦苇里涌动的萧瑟秋声,半生漂泊江湖的姜夔最懂得这是什么滋味。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那个从年轻时四次科考失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的故乡鄱阳,只能在无数个江湖漂泊的寂寞秋声里,深深怀念。

同样的羁旅乡愁,曾被贬黄州的杜牧也曾难眠,“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4.风雨秋声,故国哀思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南唐•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世间秋声有千般,恐怕没有什么比国破家亡时的秋声入耳,更消磨人心的了。

尤其对于李煜这样的亡国之君来说,萧瑟风声与凄凉雨声交织到一起,声声刻骨。

这还只是昨夜的风雨,今朝醒来依然触目惊心,一夜坐立难安,一夜烛残漏断人未眠。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回想这前半生繁华热闹,宛如大梦一场空。

只是那个时候,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纵情到极致,也享乐到极致。

如今大梦初醒,沦为阶下囚,成为亡国君,才知到命运里的那些馈赠早被暗暗标下了价码。

倘若早知道这代价是国破家亡,不知骨子里文艺到极致的他,是否能收敛性情,坐稳江山。

这些无法重新选择,李煜也已无法强求。江山早就不稳,可此刻的醉乡最稳,最能消愁。

除此之外,李煜再也没有别的方法,能让自己忘记这钻心的苦楚与刻骨的疼痛。

同样的亡国之痛,为宋词唱响挽歌的蒋捷,也曾在秋声中欲罢不能: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秋声心语,有人漫步在梧桐月明,有人悲痛在浮云落日,有人漂泊在江湖秋水,有人忧愁在寒夜风雨。

文章评论

秋日乡愁四首古诗词(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